李文青 陶霞
(江蘇省句容市中醫院 句容21240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難治的功能性腸病,其臨床癥狀多見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以女性多見,無器質性疾患,嚴重影響女性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2010年2月~2011年10月門診女性便秘型IBS患者32例,采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2月~2011年10月本院門診女性便秘型IBS患者,共32例,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38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3年,平均10.5個月。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關于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大便秘結(1周少于2次),糞便可帶較多黏液,伴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適緩解;經鋇灌腸及電子結腸鏡檢查無腸道器質性病變,血尿常規正常,3次糞常規及培養、糞潛血陰性。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及有精神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基礎方:黃芪20 g、白術20 g、黨參12 g、當歸12 g、柴胡 10 g、升麻 10 g、陳皮 6 g、炙甘草 6 g、枳實10 g、萊菔子10 g。加減: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10 g,情緒憂郁者加香附10 g、佛手15 g,夜尿頻數者加肉桂6 g、肉蓯蓉10 g,寐不安者加柏子仁10 g、酸棗仁10 g、夜交藤15 g,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400 mL分兩次口服。療程4周,服藥期間不用其他胃腸藥。
1.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大便通暢、質軟,每日1次,腹痛、腹部不適癥狀消失,半年內無復發;好轉:大便通暢無干結,大便2~3 d 1次,腹痛、腹部不適感基本消失;無效:大便次數、性狀及腹痛、腹部不適等無明顯改變。
1.4 治療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32例女性患者治愈7例,好轉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1.25%。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在中醫學歸屬“便秘、腹痛”范疇[1]。現代女性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思慮過度導致肝氣郁結傷及脾胃出現肝脾同病。本病病位在大腸,但魄門亦為五臟使,故本病與肝脾胃密切相關[2]。臨床上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益氣健脾、疏肝和胃治其本。方中黃芪、黨參、白術補益中氣以補脾胃之虛,白術專補脾胃,《本草匯言》曰:“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當歸養血調肝、甘溫潤腸通便,陳皮行氣醒脾,升麻、柴胡升提疏通、清熱解毒,枳實、萊菔子行氣潤腸,炙甘草調中補氣。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術、枳實對胃腸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柴胡有增加腸蠕動作用。諸藥合用能使便秘、腹痛、腹部不適癥狀消失或減輕。在治療同時還需與患者溝通,囑咐患者調暢情志,放松壓力,勞逸結合,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通過藥物飲食與心理調節綜合治療可以提高療效。
[1]彭志允,陳利國.從肝脾論治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J].四川中醫,2007,25(5):23-24
[2]蔡維.疏肝和胃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6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