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山西 030012)
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環境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由此引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經濟社會事業已經大為發展,在環境方面正處在敏感時期。據資料顯示,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從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長速度。2005年以來環保部直接接報并處置的環境群體性事件一共有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2011年我國環境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20%,其中特別是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引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呈高發態勢。2012年以來又陸續發生了多起影響、規模都很大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如,2012年的四川什邡鉬銅項目、江蘇啟東排污入海工程、寧波鎮海PX項目,2013年的云南昆明PX項目、上海松江新能源電池加工項目、廣東江門鶴山核燃料加工項目,以及2014年的茂名市PX項目、杭州“5.10”的垃圾焚燒項目等。高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民眾對政府信任。環保部在今年六月份的國新辦新聞會上也表示,已經對頻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作為重要問題予以關注。因此研究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和對策迫在眉睫。
環境污染群體性事件是指因環境污染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惡化,在與當地政府、污染企業協商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相當數量的民眾采取集體上訪、靜坐請愿、游行示威、圍堵政府機關、阻塞交通、聚眾鬧事等形式進行民眾抗議、抗爭。簡而言之,環境糾紛和環境矛盾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環境群體性事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地域性、規模性的特點。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盡管中央政府多次表示不再以GDP論英雄,但目前地方政府為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片面追求GDP增長,重視眼前利益,忽視環境保護。甚至胡亂引入一些重污染項目來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對污染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視而不見,或者處置力度不到位,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爆發環境群體性事件。
企業為了追逐利潤,降低企業成本,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些企業不按照審批要求建設環保治理設施,或者即使建了環保治理設施也關閉不使用,而有的企業就不建,干脆直排和偷排。這必將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損害居民的環境權,引發群體性事件。另外目前對于土壤、水域等方面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通過政府資金投入來完成,從而造成企業排放污染后賺錢走人,政府在后面掏腰包買單,企業不承擔或忽視社會責任。
我國民眾參與環境權利保護大多都是事后參與,事前的參與不夠。甚至有些建設項未經民眾參與就悄悄上馬,等到資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民眾才有所參與。而民眾在參與過程中,利益訴求渠道又不通暢。當因環境問題受到損害的民眾在舉報、信訪、投訴等方式的訴求渠道下,沒有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有效、及時的回應,訴求無法解決,不滿情緒長期積累,最終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爆發。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當中,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我國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環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頻率降至最低。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很多都是由于過度追求GDP,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的。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實現由依靠自然資源、資金支撐的經濟增長向依靠科技進步、高素質勞動力和人力資本投入支撐的經濟增長轉變,通過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著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增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倡導和推廣生態、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長方式,最終達到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28日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改進考核的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論英雄了。因此完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干部政績考核內容當中。把“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污染排放指標等都列入政績考核體系中,對于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損害的領導干部,終身追究其責任。
一方面,企業要增強自律,把環境保護的意識滲透到企業文化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企業要充分考慮社會、居民的利益和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的管理理念,明確社會責任,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確保污染物排放量達標,努力塑造良好的環保企業形象,減少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利用制度強化企業環保意識的自覺性。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企業污染了環境,就要予以重罰,使其承擔污染損害賠償和污染治理的全部費用,掏出足額的真金白銀,污染嚴重的還要判刑,從而使污染企業意識到違法成本高,不敢污染環境。
一要建立健全民眾事前參與機制,在制度上保證民眾能夠參與政府日常運作,如聽證權利、環評公眾參與制度等。讓民眾能夠真正知道環境情況,切實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二要建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擴大環境訴訟的主體范圍,一旦發生環境污染或環境糾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對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訴訟,暢通民眾參與環保的渠道,最大程度阻止環境沖突發生。三要要加強信訪工作。對于民眾舉報的環境污染問題,信訪部門必須全面、認真、快速地做好排查工作,確定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促進縱向和橫向溝通緩解社會情緒、避免社會沖突。第四,積極支持環保類社會組織的發展。環保類社會組織在政府和民眾之間不僅可以緩解矛盾,充當橋梁,還能加強民眾參與的專業性,同時還能對企業、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監督的作用,因此應該科學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更多地參與環境保護。
[1]趙星星.當前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原因及其防控對策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0,(4).
[2]郭尚花.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內外因分析與治理策略[J].科學社會主義,2013,(2).
[3]張新文,張國磊.博弈視角下群體性事件中群體與政府間關系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4]宋煜萍.健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群體性事件應對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13
[5]曲建平,應培國.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成因及解決路徑[J].公安學刊,2011,(5).
[6]楊朝飛.環境污染損害誰埋單[J].中國改革,2010,(9).
[7]王亦楠.如何化解環境類群體事件[N].21 世紀經濟報道,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