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楠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
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于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左”傾冒進思想的泛濫,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陷入嚴重困難。為尋求脫困之策,毛澤東在1961年1月向全黨發出了“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全國各級領導干部紛紛深入基層搞調研,這使得1961年真正成為“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這是一次全黨性的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刻認識并糾正了當時的錯誤傾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困難局面。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我國大規模展開之后,生產指標過高,生產關系極大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使國民經濟和農村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違背了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主觀主義思想逐步滋長和泛濫。面對嚴峻的形勢和困難的局面,毛澤東親自倡導和推動調查研究工作。1961年1月,在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以及此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多次發表講話,要求全黨恢復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作風,希望與會者回去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1月13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中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項重大工作,必須認真謹慎,從實際出發,不許說假話。他強調,做調查研究工作要目的明確,切忌漫無邊際,提出此次大規模調查研究主要摸清的問題是農村災荒的實際情況、“五風”的危害以及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等。
毛澤東在批閱中共中央關于調研工作問題的指示信時指出,最近幾年黨內工作的缺點和錯誤是由于黨員放松了調查研究的工作,不切實際夸夸其談導致的,要求全黨同志一切從實際出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隨后,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省、市、區黨委致信,并附上毛澤東于1930年寫成的《關于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要求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聯系實際認真學習。信中指出: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全會之后,毛澤東親自組織和指導三個調查組,分赴浙、湘、粵農村進行調研。在毛澤東的號召和推動下,中央其他領導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也紛紛深入基層,形成了濃厚的調查研究風氣。
1961年4月1日到5月15日,劉少奇躬身力行,親自到湖南省做調研,先后在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生產隊、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和寧鄉縣花明樓公社進行了一個半月的農村調查。劉少奇首先對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公共食堂問題展開調研。他走村串戶,先后召開各級干部和農民群眾座談會,廣泛聽取群眾建議。為掌握群眾真實想法,他強調:在討論時不要顧慮、不要束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愿意講的話都講,講錯了也不要緊,不戴帽子,不批評,不辯論”[2],以保護人民利益為基本。經過幾天的實際調查,劉少奇意識到大多數公共食堂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破壞黨群關系的疙瘩,解散食堂是群眾真實的要求。由此,在劉少奇明確表示支持的態度之后,湖南省的公共食堂陸續解散,被稱為“第二次解放”。很快,在全黨上下共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解決了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湖南農村調查是劉少奇對國民經濟發展形勢認識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轉折點,為以后國民經濟的調整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調查期間,他認識到“大躍進”、五風對國民經濟以及人民群眾造成了嚴重危害,了解到農民的真實想法——“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是造成困難的主要原因。1961年7月18日-8月10日,劉少奇不辭辛勞,以63歲的高齡親自走訪黑龍江,針對國民經濟調整的問題做了近一個月的基層調查研究。他在聽取匯報中,多次提到要遵循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與等價交換的原則,提出國營企業與國營企業之間、重工業與輕工業之間的調撥要等價交換,但要防止平均主義。此外,劉少奇強調簡單再生產中設備的更新維修問題必須要重視并加以解決。
三年“大躍進”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困難在1961年初已經明顯暴露,面對嚴峻的形勢,響應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倡導,周恩來于該年4月下旬到5月中旬對河北邯鄲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農村調查。調查前,他注重召集進行調研的工作人員討論如何做好調查研究,明確調查目的,并派工作組前往邯鄲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在邯鄲農村調查期間,周恩來直接入戶訪問,并親自深入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調研,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征詢并聽取群眾意見,有針對性的解決糧食、食堂、供給制等問題。他強調調查研究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反對主觀臆想。為了能夠掌握真實情況,做科學有效的調研,周恩來以贊揚張二廷的坦誠直率來鼓勵群眾敢于講真話,真正走入群眾,聽取了很多農民的心里話。
在伯延公社的調查中,周恩來了解到大部分社員群眾要求評工記分,結合當地實際,經過座談會討論,決定進一步發展評工記分的辦法,包產到生產隊,以產定分,包活到組。調查中,周恩來帶著問題深入調查,客觀分析了農村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解決平均主義、命令主義以及“五風”帶來的危害。為期半個月的調研,使周恩來對中國農村經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指出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同時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1961年4月到5月上旬,鄧小平、彭真組織調查組到京郊順義縣和懷柔縣農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通過調研,鄧小平認為人民公社的一些錯誤政策是農民減產、造成災難的主要原因,“一平二調三收款”也嚴重影響社員的生產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他制定了“三包一獎懲”和“四固定”責任制,提出“多勞多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極大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問題,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
1961年7月,鄧小平針對我國發展工礦業、農副業生產以及人民生活等問題,親率調查組到黑龍江展開詳細的調查。鄧小平多次在調研中提出,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遵循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經濟規律。在深入到工廠調研時,針對當時工廠與公社合一的體制阻礙企業無法進行正常的等價交換、違背價值規律的問題,鄧小平指出,工廠與公社合一的體制會使工廠受到過多的行政干預,應遵循經濟規律,將兩者分開,讓企業自由運行,組織正常的生產和流通。
此外,朱德、陳云等人也親自領導調查組到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的一些農村地區進行調研。地方各級領導干部在中央領導的帶動下,響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倡導,深入基層,與工農為伍,不僅使國民經濟得到極大的恢復,還切實解決了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發揚了黨的深入群眾和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
1961年,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以及各地方黨員干部,親自深入農村、工廠,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做到平等相待。在這樣平等的狀態下進行調研,群眾愿意積極配合,敢于講真話、提意見。調查研究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途徑。當前的領導干部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領導人扎實調研的優良作風,親身深入基層,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摒棄只聽取基層領導干部匯報的調查研究方式。
學習并正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于領導干部提高調查研究的功效是至關重要的。毛澤東在1931年《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一文中提到“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5]。不懂得方法,或者方法不對,調查研究就會徒勞無功。“掌握正確的調查方法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還可以獲得最有質量的信息”[6]。196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進行調研時,非常注重根據地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抓住主要問題,重點解決。
新形勢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不同的國內矛盾,對于執政黨來說,如何提高執政能力至關重要。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消極腐敗、脫離群眾,黨內生活庸俗化,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嚴重影響執政能力。在正確調研方法下做有效的調查研究,能夠為黨制定和落實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真實的參考資料,從而有效地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1961年1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就調查研究問題發表講話,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決不能半途而廢。全黨緊緊圍繞該時期比較集中的問題展開持久調研,不斷地發現造成經濟困難的癥結,對癥下藥,有效地解決了困擾人民群眾的問題。在當前及今后的工作中,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也應持之以恒,避免那種短期應景的“作秀”行為。
[1]毛澤東年譜(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3]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澤東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澤東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孫楠楠.論1930 年毛澤東的調查研究觀[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