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湖北理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陳云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黨風廉政建設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黨風廉政建設思想。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陳云擔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長達九年之久。在這期間,他不僅開創了新時期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嶄新局面,同時也對執政黨的作風建設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陳云要求全黨必須提高警惕,把反腐倡廉建設納入到黨的日常工作之中。1979年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向中共中央建議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稿。隨著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黨的建設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陳云關注的黨風問題也有了新的內涵。1980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提出今后紀律檢查工作將進一步圍繞四化建設搞好黨風、嚴肅黨紀,同當前實際工作和現實生活中的不正之風進行斗爭。要把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重點,由根據黨的三中全會方針處理歷史遺留的問題和重建黨規黨法,進一步轉移到保證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保證實現四化建設上來。[1]這就把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三次貫徹《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陳云嚴肅地提出了三條意見:
“第一,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第二,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會有困難,但是經過統一認識,是可以解決的。第三,必須實事求是,查清事實,核實材料,再處理問題,并和本人見面。”[2]
陳云針對黨風建設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我們黨執政三十年和其他各國執政黨經驗教訓,從黨的建設的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這是一個經典性的政治論斷和理論論斷。
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央會議上指出:“極少數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非常不利于恢復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我贊成陳云同志講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3]后來,在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陳云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論斷的理論和政治內涵:黨在全國執政前,作一個地下黨員就有殺頭的危險,談不上什么物質享受;在蘇區的黨和解放區的黨,大家忙于打仗,也沒什么物質可以享受。黨在全國執政后,從中央到基層政權,從企業事業單位到生產隊的領導權,都掌握在黨員手里了,黨員可以利用各種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我們絕大多數黨員不謀私利,但因謀私而犯法、犯錯誤的黨員也不是很小的數量。對以權謀私的人不給以嚴厲打擊,對這股歪風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會敗壞黨的風氣,使黨喪失民心。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外國有用的東西加快國內建設,這是完全正確的。對外開放時,我們也講了要充分注意對外開放中帶來的消極東西。但有些人看到外國的摩天大廈、高速公路等等,就以為中國不如外國,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不靈了。因此,“各級紀委應當把保證全黨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作為當前紀律檢查工作的重點;把糾正經濟領域中的不正之風,保證經濟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列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特別要抓緊檢查和嚴肅處理經濟領域中的違法亂紀案件。”[4]
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和發展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最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體現著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是我們黨最寶貴的政治優勢。黨在執政前,依靠這種作風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取得了革命斗爭的勝利。黨在執政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執政黨,許多黨員手中掌握了很大的權力,能否正確地對待和使用這種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黨執政后在作風建設方面面臨的一個新的考驗。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出現的以權謀私、經濟領域中的違法亂紀等現象,相當大程度是由于一些黨員干部不能正確對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造成的。這些腐敗現象極大地敗壞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直接危及黨的肌體健康,危及黨的執政地位。應當說,對黨在執政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長期執政后如何加強自身建設的問題,在一個時期內,黨內許多人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
陳云主張對貪污腐化分子要毫不手軟,堅決查處,以正黨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領域的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行為,當時突出表現為走私販私活動。特別是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城市實行特殊政策后,走私活動十分猖獗。在暴利引誘下,東南沿海等地的走私販私分子無視國法,鋌而走險,與港澳和臺灣等地的走私分子進行巨額交易。成批工業消費品非法涌入,大量黃金、銀元、文物、貴重藥材等被偷運出境。不少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的一些人,參與此類違法活動,大發其橫財。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敗壞了黨的領導形象。這些情況引起陳云的高度重視。1982年1月5日,陳云將中央紀委報送的題為《廣東一些地區走私活動猖獗》的一份簡報批給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并指出:“我主張要嚴辦幾個,殺幾個,判刑幾個,并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5]此外,1982年7月5日,陳云在新華社一份簡報上的批語中指出:對于經濟犯罪案件,“必須嚴辦”,“阻力再大也必須辦”。1981年,原化工部原副部長楊義邦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違反紀律,并有變相索賄受賄行為,給國家信譽和經濟利益造成重大損失。2月21日,中央曾決定給予楊義邦黨內嚴重警告處分。2月22日,中央統戰部顧問劉瀾濤給鄧小平、陳云、胡耀邦寫信,反映黨內不少同志對這個處分不滿意,認為太輕了,會對全國整頓黨風黨紀起消極作用。
2月24日,陳云態度堅決地在劉瀾濤信中批了一大段話:
“這件案子書記處討論了兩次,不作決定。我是退無可退,才由紀委作出決定的。一部分參加書記處的同志顧慮重重,我看沒有必要怕那些負責同志躺倒不干。要講黨性。不怕他躺倒。誰要躺倒,就讓他躺倒吧。”[6]
陳云對這些嚴重敗壞黨的形象的惡性事件感到痛心疾首。他認為,對于利用職權謀私利的人,如果不給以嚴厲的打擊,對這股歪風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會敗壞黨的風氣,使黨喪失民心。因此,必須毫不手軟地將反腐倡廉工作開展下去。正如鄧小平在1986年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尖銳指出:“現在總的表現是手軟,判死刑也是一種不可少的教育手段。1952年殺了劉青山、張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7]陳云插話說,“殺一些可以挽救一大批干部,殺一儆百”。這場大規模的“嚴打”斗爭懲治和震懾了黨內少數以權謀私分子,對黨風的好轉和改革開放的健康進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應該說,陳云較早地從關系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的角度提出黨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對全黨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陳云反復強調黨員和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黨的紀律,起模范帶頭作用。他注意到在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斗爭中揭露出來的大量案件表明,社會上的犯罪分子總是盯著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把他們作為拉攏腐蝕的主要對象;而一些意志薄弱、立場動搖的黨員或黨員領導干部往往成為經濟犯罪分子的俘虜,與他們同流合污,以權謀私,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表明,整頓黨風、反對腐敗必須從各級領導干部抓起。陳云認為,端正黨風,領導干部必須以身作則。他深刻指出,端正黨風的關鍵是提高黨員素質,尤其是提高高中級黨員領導干部素質。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更加深入,黨的建設面臨的問題也更為復雜。1984年夏天,當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時候,出現一種“讓黨政機關干部也盡快富起來”的說法。部分黨員干部、黨政機關在這種說法影響下,從在個別地方同農民搞“搭臺唱戲”開始,發展到在不少地方直接參與經商活動,搞“權錢交易”,這股歪風蔓延很快。與此同時,其他一些錯誤思想也陸續反映出來,比如:“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松綁”,有的甚至認為紀檢部門是改革的“頂門杠”。10月下旬,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集中解決端正黨風同搞好改革的關系。陳云在中央紀委常委會提請中央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的《加強紀律檢查工作,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報告稿上,針對“經濟要搞活,紀律要松綁”之類的說法,批示:“此件已閱,同意。紀檢工作應當研究新情況,適應新情況。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的問題,沒有好的黨風,改革是搞不好的。共產黨不論在地下黨時期或者執政時期,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黨的紀律。”1985年9月,陳云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向全黨嚴肅地敲響了警鐘。他說,抓黨風的好轉,仍是全黨的一件大事。現在確有少數黨員,特別是個別老黨員、老干部,不能堅持黨性原則,遇到歪風,跟著干。整頓黨風這件事,不可以掉以輕心。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作出榜樣。在以身作則、關心黨紀、發揮監督作用上,沒有退居二線和離休、退休的問題。只要是黨員,活著就永遠處在第一線。黨的高級領導人,在教育好子女的問題上,要給全黨帶個好頭,決不允許他們成為特殊人物。陳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一貫對自己、對自己的親人子女嚴格要求。1983年2月13日,他邀請瞿秋白、蔡和森、羅亦農、趙世炎、張太雷、郭亮、劉伯堅等烈士的子女到家中舉行春節座談會,勉勵烈士子女們要像父輩那樣,處處從黨的利益出發,為維護黨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陳云的話不多,但字字重千鈞,句句發自內心,既是對這些功臣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是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囑托。
1985年9月24日,陳云又在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書面發言中進一步闡述了兩個文明建設的關系:社會主義事業不可能是單純的物質文明建設,又不可能是單純的精神文明建設;也不可能先進行物質文明建設,然后再進行精神文明建設。陳云關于執政黨的黨風問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的精辟論斷極大地豐富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對于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陳云同志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反腐倡廉功能。他曾經指出,在黨內,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黨風;在社會上,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社會風氣。因此,各級黨委只有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精神文明建設;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嚴肅黨紀、政紀,黨風才能根本好轉。對此,列寧也曾指出:“政治上有教養的人是不會貪污受賄的。”[8]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其著力點在于進行反腐倡廉的預防教育,其工作重心在于營造一種優良的廉潔文化。優良的廉政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定的輿論導向、持久的影響效力、極強的文化滲透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全社會弘揚廉政文化,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通過一系列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風格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營造濃郁的廉政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滋潤受眾,可在全社會形成廉潔奉公、以廉為榮、以貪為惡、以貪為恥的道德風尚,充分發揮廉政文化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作用,促進社會意識有效融合,為我國反腐倡廉模式轉型提供思想基礎和價值支撐。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堅持從思想源頭上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解放思想,嚴肅紀律,通過延安整風運動等一系列嚴肅認真、聲勢浩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端正了黨風黨紀,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又注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在黨內大力繼承和弘揚黨的傳統優良作風,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大興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大興艱苦奮斗之風,努力營造廉榮貪恥的廉政文化氛圍,不斷深化改革,堅持自律與他律的結合,以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武器,以建設廉政文化為依托,達到了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的目的,提高了黨的威信。90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反腐倡廉的強基固本之策,良好的廉政文化是反腐敗斗爭不斷取得勝利的催化劑。
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又長期處于改革開放的和平建設環境中,不少黨員干部缺少了革命戰爭年代的憂患意識、艱苦奮斗意識,相反,卻不斷滋生了貪圖享樂思想、淡化了黨的宗旨意識,向往歌舞升平、燈紅酒綠的世界。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騰飛,還給人的觀念尤其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強烈沖擊。思想理論上的迷失,使得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眼花繚亂、虛榮心膨脹。貪污腐化現象頻發,說到底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出了問題。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性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政治覺悟。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上的腐化墮落必然會導致世界觀、人生觀的極度扭曲。因此,必須要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提高黨員干部自身的素養。只有通過細致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黨員和干部逐漸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無私奉獻的意識、紀律觀念意識和誠信意識,才能正本清源,從根源上杜絕歪風邪氣,進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1]中國共產黨黨風廉政建設文獻選編(第4 卷)[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170-173.
[2]陳云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8.
[4]金沖及,等.陳云傳(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719.
[5]陳云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274.
[6]金沖及,等.陳云傳(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725.
[7]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
[8]列寧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