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燕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山西 太原 030021)
習近平同志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堅定崇高理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盡心盡力干好工作。”新的形勢和任務對領導干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使領導干部面臨的挑戰和考驗越來越嚴峻,樹立和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是每個黨員領導干部需要經常思考和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里的“三觀”是與以往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區別的“新三觀”。“新三觀”是對黨員干部必須樹立的思想觀念的概括濃縮,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的政治自覺,也應是每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世界觀,是哲學范疇的概念,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可分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所謂權力觀,是指人們對權力的總的看法,包括對權力的來源、掌握權力的目的、行使權力的方式等問題的認識和態度。所謂事業觀是指對事業的根本看法和對工作的根本態度。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事業觀決定著他如何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一個領導干部有什么樣的事業觀往往決定著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發展走向,影響黨的事業成敗和群眾的切身利益。
世界觀是“總開關”,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基”和“處世之本”,能夠從根本上指明人生道路的前進方向、提供奮發有為的動力源泉、鑄就拒腐防變的銳利武器。權力觀是“定盤星”,領導干部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處理好權與責、權與利、權與錢的關系,在工作上大膽、用權上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事業觀是“風向標”,決定著領導干部創造什么樣的業績。一個領導干部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事業觀、權力觀,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習近平同志強調,作為黨的領導干部,一定要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以正確的事業觀做事。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問題,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問題,理想信念是世界觀和政治信仰在奮斗目標上的具體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樹立和堅持明確的理想信念。如果沒有或喪失理想信念,就會迷失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像一盤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會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都是共產黨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戰爭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驗面前之所以能夠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的理想信念堅貞不渝、矢志不移。
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他強調,現在的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并切實解決好的是理想信念問題和思想作風問題,最需要加強的是理論教育。年輕干部要點亮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風的“兩盞燈”,這樣,前路漫漫,有光亮指引,才不會走進岔路,才能走到通途。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必須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是體現在先行、先導、先鋒方面。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把理想信念同實現黨在現階段的歷史任務結合起來,把滿腔政治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的強大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地工作,并做出人民滿意的成績,就是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增強爭先創優意識,善于思考、與時俱進,在工作中要高標準、嚴要求,敢于負責、敢為人先,處處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事業觀,就是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在共產黨人看來,人民是天,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民更高;人民是地,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民更深厚。共產黨人事業的全部就在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業觀
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業觀,因為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業觀,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利于誰”等觀念問題,解決好“為誰干事、怎樣干事、干怎樣的事”的問題。“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群眾滿意是衡量領導干部是否干成事業、干成多大事業的評判標準。胡錦濤同志在建黨九十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習近平同志指出,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不論做何種工作,都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事創業,都是必須做好的光榮事業。領導干部要珍惜使命、不負重托,在難題面前敢于開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面前敢擔責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牢固樹立艱苦奮斗的事業觀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核之一,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必須弘揚艱苦奮斗的中國精神。我們黨的歷史就是艱苦奮斗的歷史。井岡山時期,紅軍戰士經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困難考驗,完成人類歷史上這一罕見的英雄壯舉;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軍民戰勝了嚴重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建國后,正是由于依靠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才迅速恢復了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度過了三年嚴重困難時期。“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艱苦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不能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能不能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對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是一個很現實的考驗。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斗的事業觀。
1.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
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就是要時刻牢記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真正懂得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黨員干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切實把權力用來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2.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領導干部的職業道德就是“官德”。官德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官德影響民德,官德高度決定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決定一個政權的興衰成敗。我國歷來重視為官者的職業道德問題。夏朝就有所謂“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時期,國家在選拔官吏時就特別強調道德品行,以“六德”(知、仁、圣、義、中、和)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作為選擇官吏的法定標準;春秋戰國時期,任用官吏更加重視禮、義、廉、恥;秦律中規定了“五善”與“五失”的考課原則。唐朝對官吏的考績標準為“四善二十七最”。所謂“四善”專指品德:“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均十分重視官吏的道德品質修養。
胡錦濤同志曾經提出“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等“五德”原則。梁衡在《官德》中寫道,現在官場道德之壞主要表現是:私、貪、假、惰、媚;他對癥下藥開了十味藥方,這就是:為公、為民、誠實、敬業、廉潔、獨立、堅定、謙虛、坦蕩、淡泊。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過一幅楹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其中深意就是告誡領導干部一定要加強自己的官德修養。
3.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警惕權力的腐蝕性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一旦放松對權力腐蝕性的警惕,就會讓掌權的人身陷腐敗泥潭。黨員干部在行使人民授予權力的同時要謹慎用權,時刻警惕權力的這種腐蝕性。所以,要切實負起對人民群眾的應有責任,自覺為人民群眾掌好權、用好權、管好權,始終代表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防由于權力腐蝕而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政治生命。
[1]習近平強調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0-09-01.
[2]肖純柏.論黨性教育的時代內涵[J].理論探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