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濤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包豪斯“車間”教育模式是藝術設計教育史上一次大的變革。它沖擊了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一改此前過分側重藝術理論和“閉門造車”而忽略社會實踐和市場需求的藝術教育方式,使學生親力親為地參與到藝術實踐過程中,將課堂所學有機地運用到了實踐之中。而當下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存在重課堂、輕實踐的教育弊端,學生的學習與社會脫節嚴重,借鑒包豪斯車間的教育思想與模式勢在必行。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完成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被西方采納并發展開來,隨之出現了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適合工業化生產的現代設計呼之欲出。“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針對當時的狀況,提出了“包豪斯”一詞。它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筑)一詞倒置而成。
1919年,格羅佩斯在德國成立一所設計學院,這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他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奠定了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藝術與工藝應該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現代設計。包豪斯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創造能力和設計素質。為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他開創性地設置了專業設計課、工藝技術課、理論課及與建筑有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課程設置確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結構基礎,被世界上幾乎所有設計教育單位和藝術教育院校采用作為“基礎課”。包豪斯在中后期對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發展、完善,鼓勵大批學生直接參與廠家產品的設計,使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在“車間”里完成,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造能力。
包豪斯“車間”教學時間共計三年半,半年時間用于學生進校后的基礎課程訓練,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之后的三年時間讓學生進入車間學習各種實際技能。格羅佩斯認為將杰出的藝術家和第一流的技師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才是理想中最好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對學生在實習和造型兩方面來進行教育,讓學生在雙重文化、形式的創作環境中進行學習。格羅佩斯在實際教學中,聘任藝術家和手工匠師進行授課,開創了藝術教育和手工制作相融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在包豪斯教育體系中,注重師傅與學徒關系的營建。包豪斯思想認為藝術是不能傳授給學生的,而工藝手法則可以。在學校里,往往不采用“老師”和“學生”的稱呼,而是稱之為“師傅”、“技工”和“學徒”。在有經驗的師傅的指導下,學徒通過動手實踐進行學習。此外,包豪斯還經常為增進師徒之間的交流而舉辦交流會等活動,以提高教學實效。
在包豪斯教育體系中,教學實踐場地為工廠車間。工廠車間作為特殊的教學實踐場地,為學員掌握各種生產技術和技能提供空間,大大提高了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學的成果直接以各種產品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贏得企業認可的同時,還可以創造經濟效益。
包豪斯作為將藝術與技術高度統一的新型設計教育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課程的結構與教學方式,不僅被后人作為反復研究和借鑒的對象,還被世界許多學校作為設計教育的范本。
包豪斯“車間”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包豪斯“車間”設法建立基于科學基礎的新型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開拓了藝術以技術為支撐的先河。其次,包豪斯“車間”將手工藝與機器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手工藝并了解現代工業。在包豪斯思想教育模式中,既注重學生設計素質的培養,又注重綜合能力的提高。
包豪斯“車間”將教學與實踐相互結合而達到統一的教育模式,對當今藝術設計教育具有啟示意義。包豪斯“車間”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建立起與企業界、工業界的聯系,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密切聯系的篇章。其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與塑造,在當今藝術設計教育來說仍然具有啟迪作用。
目前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普遍存在著教學趨同化的問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兩種,這兩種課程都應該進行避免相同性的改進。課程的改進應該遵循“分段考察制”的原則,即課程設置要能發揮對學生的考察作用,學生可以通過課程來衡量自身的專業、基礎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把現有的課程進行分類,內容相近的可以合二為一,而對于需要改進的課程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轉型。課程設置要強調策劃課程的重要性,教師也要術業有專精的專心于一門課程的教學。
《包豪斯宣言》中所申明的教育目的是完成對教學體制、教學目的的改革。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掌握藝術設計的原理,培養良好的審美傾向,并抓住美學的規律。通過大量藝術設計知識的學習,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社會的發展打造下良好的基礎。基于《包豪斯宣言》,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也被劃分為基礎性課程、發展件課程、綜合創作實驗課程、藝術教育實踐課程四大框架體系。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想法,結合包豪斯車間的啟示,對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進行了以下分類。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可分為設計基礎和設計理論兩部分,基礎課程可以分為素描和結構素描、基礎色彩和設計、攝影、色彩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分析材料、設計制圖、電腦輔助設計和設計表現;而設計理論可以分為設計史、設計概論、設計材料學、設計方法、人體工學、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價值工程、廣告學、市場學和工藝學;在專業設計方面可以大體分為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
從德國包豪斯教育模式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其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育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指導,而實踐則是對教學和研究的一種驗證。目前包豪斯的這種教育模式已經廣泛應用到西方很多藝術設計院校中。
針對這種教育模式,我國的藝術設計課程完全可以大膽借鑒,將三位一體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因地制宜的加以引進,與市場需求和我國藝術設計的教育目標有機地結合,既保證學生深厚的專業素養,又提高其實踐水平。
筆者有以下兩點設想,一方面,要增設系統的講座,學校聘請一些有經驗、有閱歷的知名設計師來給學生進行講座,學生可以從中間接獲得一定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實現辦學產業化,教學實踐應該面向市場,設計院校最好能建立自己的校辦設計工作室,供學生去參與社會實踐。
我國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往往只重視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重要性。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逐漸呈現多種學科交叉、融合的形勢,因此,樹立以培養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前提。
堅實的專業知識技能是進行藝術設計的前提。學生要掌握藝術與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涉及設計方法論、設計史論和藝術史論等。在基于基本理論常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素描、色彩、速寫、材料運用、攝影攝像、電腦制圖等技能,有助于提高學生掌握技能的效率。進而逐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理解與創造的思維能力。
自然與社會學知識技能是進行藝術設計的催化劑。包豪斯將材料學、化工染料學等科技課程和合同、營銷等經濟學課程融入到設計教學中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設計水平。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技能,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靈感,設計出社會需要的作品。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設計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的關注。這往往具有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自身文化底蘊的作用。可通過增加課堂中分享藝術設計相關故事或新聞的方式實現。
藝術設計是與社會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我國當前高等院校的課程大多是教授知識與技能的虛擬化教育,與我國社會重視實操能力的現狀不符。縱觀包豪斯“車間”的發展歷程,都是建立在改革、創新的基礎上,其藝術與技術統一的“車間”運作體系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要勇于探索和創新,將實踐教學與社會生產相融合,做到教學與實踐的協調發展,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人才需求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最終培養出知識廣博、素質過硬、開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1]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徐贊.《包豪斯設計基礎教育的啟示》.同濟大學學報,2007,(2).
[3]毛璞.從包豪斯教育體系看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J].大眾文藝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