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坤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德語專業的迅速發展是與我國同西歐德語國家特別是德國之間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不斷擴大的趨勢相聯系的。隨著中德合作日趨緊密,對德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對德語專業的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幾十年來,德語專業的規模由小到大,專業內培養方向越來越明確細化,為國家建設的各條戰線輸送了數以百計的人才。
如此看好的就業形勢決定了必須根據市場前景制定相應的教學方針和措施,以促進德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就業率的提高,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德語實踐人才。對于德語專業學生來說,學好本專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就業缺乏的是“工作和實踐能力”,在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注意力。如何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較強職場能力的德語人才成為從事德語教育人員的重點關注問題。大學里的教育模式只能側重在語言能力的培養,而職場能力的發展更多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勢在必行。學生走到企業去,或者資深的工程師來到課堂,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借助企業這個良好平臺,調整德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有扎實的德語基本功,又有相應的職場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具有較強開拓精神和能力的德語專門人才。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6-2007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6-2007年度院級教學改革科研立項"學院實踐教學運行管理機制探索與研究"中提出了實訓基地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參加校內外實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要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廣泛開辟校外實訓基地。2007年第4期的《科技資訊》中也有提到隨著我國物業管理的發展,物業管理行業對人員需求逐漸增加,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日益提高,作為培養物業管理專門人才的部門,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培養行業所需人才,確定專業培養方向,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實現培養目標。德語專業同其他專業一樣,也需要根據市場導向,培養行業所需人才。
選擇畢業后就業的德語專業學生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尷尬是:工作起點較高,但是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這也是所有語言專業學生就業的通病。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剛完成四年的學業就選擇就業,其語言能力只能達到初步掌握或者熟練的程度,遠遠尚未精通。故其從事的工作多為初級翻譯等較低端的工作。二是語言專業學生因為專攻一門語言,一般其知識面相對狹窄,大多只能從事單一的語言運用方面工作,面對越來越多的復合型工作崗位難于勝任。很多學生到工作崗位之后發現自己所學和崗位要求相差很多,看不懂圖紙,單詞不會說,到了現場沒法和技術人員進行溝通,這些都是由于語言的單一性造成的,也是專業學習和應用實踐沒能很好結合的結果。
鑒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進行具體的改革:1)課程設置,在校內的課程設置方面增加鋪設實用知識,不僅僅是專業詞匯,還需要職場應用方面的知識。2)教材選擇,要更貼近生產,讓學生在校期間更多的了解生產及通用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梢杂闷髽I正在使用的工藝,結合德語知識,編寫新的教材。3)師資配備,邀請企業資深工程師現場說教職場的具體要求。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授課過程中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多做調研,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應用知識,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4)實踐,和錦州當地的萬得包裝機械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走進企業,走到實踐中去,承擔各種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工作。培養出有扎實的德語基本功,又有相應的職場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具有較強開拓精神和能力的德語專門人才。
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承擔著各種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不同的車間擔任德國專家的現場翻譯,翻譯各類技術資料和文件,承擔各種會議的翻譯,配合德國供貨方及規劃人員對中方車間技術員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等。專業教學方面,結合企業的需要,開設有關中德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內容的課程。作為中德雙方的翻譯,同學們在工作和實習過程中感到最困惑的一點就是雙方文化的矛盾沖擊。有時候會因為把握和處理不好翻譯用詞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影響工作效果。因此,建議增設與中德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課程,加深對兩國文化的認識,生動的圖文并茂,結合具體事例,具體情境為學生呈現文化差異,以提高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對于突發狀況的應變和處理能力。
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注意與時俱進,目前我們用的精讀和高級德語教材都比較過時,講授語法是可以的,但是口譯課應該注意語言的口語化和精煉化,因為在企業里翻譯講求的是準確和效率,所以我們的口譯課也要注意并加強與翻譯實踐工作的結合。
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要既要突出實用性,又要突出信息化時代特點,使之與現代生產與工藝流程緊密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學到真正的科技德語和相關專業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授課方式上,傳統的講解詞匯是不夠的,學生不能更直觀的感受這些零部件是做什么的,有圖有文字最好是用實物讓生僻的詞匯講解更生動,學習效果也會更理想。與此同時可以開設科技翻譯課程,把工廠現行的技術資料作為教材,為學生"現身說法"。對于這一點,師資的配備也很重要,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最好是有多年翻譯經驗的工程師,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決學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困惑。
具體的實施方案如下:第一階段,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習職場能力。1)專業教學方面,結合企業的需要,開設有關中德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內容的課程。加深學生對兩國文化的認識,生動的圖文并茂,結合具體事例,具體情境為學生呈現文化差異,以提高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對于突發狀況的應變和處理能力。2)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注意與時俱進,目前我們用的精讀和高級德語教材都比較過時,講授語法是可以的,但是口譯課應該注意語言的口語化和精煉化,要注意并加強與翻譯實踐工作的結合。3)加強科技德語方面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教材選擇上也要更貼近生產,讓學生在校期間更多的了解汽車生產及通用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條件的話可以聘請該領域工作多年的高級翻譯及工程師,為學生做實用性的講座或知識培訓。借鑒現行的機械行業翻譯資料作為模板,講解企業中正在使用的工藝,及時更新信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可以“學以致用”。
第二階段,實踐中學習職場能力。讓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承擔各種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不同的車間擔任德國專家的現場翻譯,翻譯各類技術資料和文件,承擔各種會議的翻譯,配合德國供貨方及規劃人員對中方車間技術員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等。
希望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可以很好的根據市場前景和企業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方針和措施,以促進德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就業率的提高。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德語實踐人才,真正做到了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會出現培養出的人才沒人用,學生就業難問題。總之,校企合作在我國高校教育發展中雖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儲備,也給高校辦學帶來新的機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
[1]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6-2007年度院級教學改革科研立項“學院實踐教學運行管理機制探索與研究”.
[2]金長義,陳江波.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6).
[3]張天華.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