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云
基于布魯默提出互動論的三個基本原理,即依據我們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而對其采取行動;我們所賦予的事物的意義源于社會互動;在任何情況下,為了賦予某種情境以意義,并決定怎樣采取行動,我們都要經歷一個內在的闡釋過程——“與我們自己交流”,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構建 “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這一研究是基于 “學生本位”的具體體現,其研究價值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差異,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給學生創造出多一些 “互動”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互動”出創新精神, “互動”出創新方法,努力使 “互動的政治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廣闊天空。
課堂互動,就是調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各主要要素,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彼此間良性的交互作用——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互動不時出現以下誤區。
一般來說,課堂互動在初中階段比較生動、有效,在高中階段可能就流于形式。這與初、高中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有著內在的聯系,也與初、高中在思想政治 (品德)課的學習內容、教學難度和教師的教學理念不無關聯。特別是在高中政治課堂,因教學容量大,許多教師對各個知識點不講到位總不放心,為確保完成當堂課教學任務,與學生互動的時間不多,給學生互動的空間有限,即便有所互動也是蜻蜓點水、不敢深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剛剛迸發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這種匆匆而過的課堂互動徒有形式而無真正的內容,結果可能收效甚微。
有效的課堂互動,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全面參與的互動,而不是虛假或異化的互動、無效或低效的互動。在公開課展示中,教師一般都按教案與學生充分互動,看起來熱熱鬧鬧、滿堂精彩,難免流露出設計、表演的成份。在常態課堂中,一些教師只講互動,拋棄集中講評;只與個別學生互動,或者只讓少數學生互動;注重師生互動,忽視生生互動,忽視人與教學中介的互動、人與環境的互動;只按教學設計進行互動,忽視課堂生成的互動,對課堂隨機出現的潛在互動視而不見,錯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機。
李酉亭認為,評判互動有效性有三個標準:第一,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教學活動在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的對比達到較為經濟的水準;第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培養和發揮;第三,課堂教學互動的運用能涵蓋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學習。在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中,有的教師幾乎在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的每一環節都進行互動,結果費時、費力不討好,甚至使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與其時時互動、事事互動,不如在教學重點、難點之處有效互動,切實突破重點、難點。
有效課堂教學互動的標準是合理有序、積極參與、情緒飽滿、學有所獲。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一、初二思想品德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知識比較簡單,加之學生活潑、表現欲強,在課堂上往往愛說、好動,如果不注意引導容易出現跑題、失控的場面。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傾向于同桌互動、鄰桌互動,組織大規模的互動效果不佳。因而,在思想政治 (品德)課堂,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差異、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又要把握話題方向、善于駕馭課堂,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對生生互動適時引導、點評,而不能放任不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最基本的矛盾,教學研究的關鍵和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學中,所有的互動都是對學生個體的尊重。作為互動,應該包括知識語言、心智情感、意識方法等方面,只有目標定向下的最大程度地相互疊加,才能構成互動的課堂教學。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助推器,那么語言互動就是師生溝通的基本途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 “教師語言藝術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面對全班學生講課時,既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思想性、趣味性,又要注意肢體語言的準確性、針對性,通過調整語調、話題或者改變眼神、手勢提醒學生,抓住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 “興趣點”;遇到學生離題、辭不達意,及時點撥、疏導,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暢所欲言。
行為互動是基本的互動形態,是指師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雙方是否積極或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應該形成積極的、有效的互動,從而使課堂 “鮮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展開充分的聯想,進行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對話,不斷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動合作為手段有意識地與學生行為互動,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與學生個別交流時,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 “思維點”,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與他們溝通,激起學生課堂互動的欲望,達到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目的。
教師的教育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師生情感互動是指教育教學情境下,教師和學生情感激活并在師生間、學生間流動,從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政治教師以積極情緒感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中,要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適時肯定學生的學習;要善于觀察學生、了解學生,鼓勵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大膽發表個人意見,激勵出現失誤、流露自卑感的學生繼續參與交流,讓師生和諧互動的情感回蕩在課堂,進而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進取精神。
“認知互動教學原則”的核心是發展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能力,探索學習新知的奧秘,強調學習者參與學習的參與意識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學雙方思維的活躍程度需通過一些策略來促進,才能引領學生獲取、整合知識,感受靈動思維的體驗。政治教師要利用學生這一心理,從他們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在知識的 “結合點”上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新問題、新困惑,并以此為探究點,與學生互動探究。這種時機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理想的政治課堂是互動的、知性靈動的天地,應改變“虛假”互動和一言堂的狀態,改變以往沉悶的、僵化的課堂。打造以 “主動、互動、靈動”為特色的政治課堂,可以通過同桌互助互學、鄰桌合作互教、小組展示互評、組間互辯互拼等不同層次來進行生生互動,讓學生通過認識他人而得到學習,同時通過反思自己得到學習,從而促進每個學生人格的成長和政治素養的提高。
同桌是中學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伙伴,同桌交流是進行生生互動的重要途徑。在政治課堂突出同伴互助,讓同桌之間發揮學習同伴的角色,既可以口頭交流、共同討論,也可以隨時以非語言方式交流,一起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提高判斷與推理能力。
當有限的課程物質資源開發到一定程度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人力課程資源。其中,鄰桌同學是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鄰桌合作互教就是在教師主導下,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的一種管理方式。在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中,讓前后左右的同學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社會閱歷、知識背景,可以有效擴大教學參與面,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相互教育作用,提高學生自主管理、合作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
課堂互動不僅僅是指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也應該包括小組展示互評等。中學生有個明顯特點:在課堂上只要自己知道的,總是喜歡自己說,而不愛聽老師講。互動堂強調小組展示和組間互評,由學生自行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評價個體時注重小組的整體進步,使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遞活動。他們或者小組內圍繞學習內容,相互啟發,各抒己見,在展示過程中充分表現、發表評論,促使全班同學共同進步;或者與教師互換角色,走上講臺向同學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從而使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相互聯系,培養合作精神,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人際氛圍,發展積極向上、民主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
小組間的學習競賽是引發全體互動的有效策略,而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在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的活動功能,給學生更多的辯論、說話機會,鼓勵他們主動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思想,在知識方面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各取所長、協作創新。經常讓小組之間對抗演練、互辯互說,在課堂中共同競爭、交流信息、思維碰撞,可以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由此培養集體觀念與團結協助精神。
確保政治課堂有效互動,首先要實施課堂有效互動的策略:課前研究預設性互動策略,進行多項性的預設,這是實現課堂有效互動的前提;課中研究建構性互動策略,進行多維度、多樣性的互動,即作者、編者、教者、學者(學生)、文本的五者互動;課后研究拓展性互動策略,并歸納出每個策略的要點。其次,要規范課堂互動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善于掌控、把握互動的契機,找到最佳切入點,尋求在規范中創新和提高。課堂互動中教師的話語權和發言時間都要慎重思考,有效的課堂互動必須把握影響互動的各個因素,在互動過程中突出 “效”字,即效率、效力、效果。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通常要有明確的目的、內容與預期目標,是為完成特定教育任務而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的。楊慶余認為,課堂是學校教育中人際交互的主要空間,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四因素之間的持續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的有機 “生態系統”單元。課堂互動的全過程應該充溢著情感與理性,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教育性。師生間互動的目的在于促進師生雙方特別是學生的學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師生互動的內容、形式多圍繞這一目的及其相應的教育內容即知識、能力、社會行為和交往能力等的培養而展開。
思想政治 (品德)教學是師生積極互動的過程。互動是一種主體間交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互動中的雙方總是基于對方的行為來作出自己的反應的。在課堂互動中,一方面,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學生往往是依據教師的要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的;另一方面,學生的行為同樣會對教師產生很大影響,構成影響師生的雙向交互性。而且,這種影響是連續的、循環的,表現為一個既交互又鏈狀的循環過程。師生互動是可控、可調的,教師要在課堂互動中積極地調整彼此特別是自己的行為,有意識地營造和建構積極、適宜的師生互動,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進入信息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突破了時空限制,課堂交流是立體的、多維的,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教師再也不可能把學生封鎖在小天地里,政治課堂從形式、思維到答案也應該是開放的。理想的課堂教學互動充滿著創造與生機,以學生的思維創新和情意歷煉為核心,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目標,教師不斷提供創新機會,學生積極投入創新活動,師生互為動力,在共同營造的寬松自由、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教學相長,互相激發更多靈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