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河北省是一個人口大省,老齡化比例逐年攀升,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社會化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漸突出,養老問題已成為了河北省改革發展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為此,我們必須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提供方式,通過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體系,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人員素質,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服務設施等來進一步完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關鍵詞】社會化養老;老齡化;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
隨著中國“四二一”(兩個中年人贍養四個老人,撫育一個孩子)家庭模式的普遍化,全國各地人口陸續進入老齡化,養老的話題開始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我國“未富先老”局面已經形成,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發展成為必然。與我國迎來老齡化背景相似,自1999年河北省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伴隨著老齡化速度加快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河北老齡問題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化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漸突出,養老問題已成為了河北省改革發展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這其中,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方式是新型養老模式,是對家庭養老模式的重要補充,應在現有基礎上予以完善和改進。
一、河北省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的14.3%,預計在2013年將突破2億,2034年突破4億,2054年突破4.72億。河北省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的增速每年在3%左右,截至2010年3月已達989萬,占到全省總人口的14%。按照這種發展趨勢,據預測,到2015年,河北省老年人口將達1100萬、約占總人口的15.5%;到2020年將達1300萬、約占總人口的17%;到2030年將達到1676萬,約占總人口的21%,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將達到1676萬,約占總人口的25%,全省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因此,中高齡老年人的贍養問題將成為未來河北省所面臨的主要經濟和社會問題。將會嚴重影響河北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家庭歷來是養老的主要載體,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養老模式。因此,在大力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模式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整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養老載體和依托,將承擔近 96%的養老服務任務,也是支撐整個養老服務體系承上啟下的重要支點。據有關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老人依然會選擇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是傳統的倫理道德主張,子女贍養和孝敬父母被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老年人一般都樂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另一方面,在“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家庭養老觀念自然居于主流地位。因此,家庭依然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處所。但隨著家庭小型化且分散化趨勢的加劇以及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家庭照顧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和不足,家庭養老功能不足弊端日益凸顯,而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對居家養老服務日趨強烈的需求,如何讓更多老人幸福地實現居家養老就成為了養老模式的一大難題。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社區服務產生并蓬勃發展。社區意識深入到千家萬戶,社區服務具有福利性、群眾性、服務性和地緣性等特點。如果能充分利用社區服務網絡及相關資源,通過強化和拓展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解決養老問題,將是突破性的進展。社區居家養老實現了家庭養老和社區照顧的最佳結合。為此,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它對于大多數老年人是一種更為理想的養老模式選擇。
社區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載體,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通過科學的組織管理,向社區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它將一部分養老功能從家庭向社會轉移,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仍以家庭供養和自養為主,在居住方式上仍是居住在自己家里,與家庭養老相似,符合老年人的居家需求;同時又可以享受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專業服務。可以說,社區居家養老吸收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和可操作性,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中安度晚年,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備受推崇的養老模式,有著一定的優越性。中國《九大城市老年人狀況抽樣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經常在住地附近活動的占50.1%,在家門口活動的占65.8%,經常在市內活動的占15.6%,經常離開本市去外地活動的僅占1.4%。由此可見,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間是其所居住的社區。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可讓老年人仍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社區中,不割裂老年人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愉快的精神和良好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區居家養老能大大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改善老年人的護理條件,進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此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具有投入低、成本低和收費低廉的特點,這既能減輕政府養老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輕家庭子女養老的經濟負擔。有統計表明,設置一個養老床位的費用相當于為1500位老年人在社區提供居家養老的費用。
三、河北省社區養老模式初探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0年8月發出《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強調要加強社區建設,依托社區發展老年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功能。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全國老齡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基層老齡工作的意見》,為促進社區發展為老服務提供了基礎性建議。民政部表示,到2015年,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將基本覆蓋我國100%的城市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我國將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廣泛覆蓋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河北省民政廳和河北省財政廳于2012年發布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河北省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制定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從2012年起,利用四年時間,在全省初步建立起政府宏觀管理和扶持,街道、居委會興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使居家養老服務設施不斷充實,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到2015年在全省每個街道辦事處建設一所示范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0%的城市社區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并規劃到“十二五”末,全省千名老年人的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以上,其中社會養老機構床位數所占比重達到50%以上;90%的老年人實現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實現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實現機構養老。對此,我省許多城市在這方面也積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endprint
2012年,我省逐步推進居家養老呼叫服務網絡建設,年內新增13萬“一鍵通”用戶。2010年,河北省按照政府主導、社會組織主辦、企業運作的模式,開展了以“12349”民政服務熱線為主的多種模式的居家養老呼叫服務網絡建設(“一鍵通”),到去年底,“一鍵通”已覆蓋全省172個縣(市、區),入網老人達到37萬多人,服務加盟商3萬多個,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及時、方便地享受到醫療急救、家政服務、商品配送、生活照料等多方面服務,成為依托城鄉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新路徑。2013年7月15日,張家口市橋東區正式啟動了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以日間照料站服務模式做補充,逐步實現養老服務由被動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這種新穎的居家養老方式一經推出,便受到很多老年人的關注和歡迎。石家莊市研究通過《石家莊市 2011至2015年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指出,到2015年底,每個街道要建成一家集日托照料、居家養老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要覆蓋全市所有的城鎮社區和農村。
四、完善河北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新路徑
如前所述,雖然我省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劃部署和積極落實,但總的來說,社區居家養老在我省還剛剛起步,處于試點階段,普及度還不高,也沒有成熟的經驗模式可以借鑒,同時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意識也相對滯后,還存在一定問題。譬如:資金嚴重短缺;普遍認識缺位;服務內容單一;服務隊伍有待加強;運行機制不暢。等問題。尤其是養老服務人員素質問題今年來備受詬病。在我國省,養老服務人員有兩類:一類是帶薪服務人員,另一類是不帶薪的志愿者。帶薪服務人員多為中年人,專業素質不高且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缺乏老年護理知識。志愿者多為短期或兼職人員,不能成為養老服務隊伍的中堅力量。因此,未來應結合我省具體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推進完善。
首先,政府應繼續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中發揮主導力量,特別是養老發展規劃、扶持政策、財政資助、協調監管等方面。在規劃上,要立足當前,謀劃長遠,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在財政投入上,要加大力度,發揮政府財政投入作用:加大對養老服務資金投入和補貼力度。在養老機構資金缺口上,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一是加強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投入。省級財政配套的同時要擴大福彩公益金對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比例,擴寬資金渠道。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放寬準入政策并在稅收等問題上給予一定的照顧。二是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和工作經費的投入。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新途徑,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要把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重點幫扶,適度普惠,以為困難老人提供低償、無償服務為突破口,由政府承擔起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完善城鄉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工作:一是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強、基本功扎實、知識體系健全、服務態度熱情、待人和善的養老服務人員是至關重要的。對目前已經上崗的養老服務員實行定期培訓,從相關的老年學、營養學、護理學等專業學科知識到老年人心理知識、急救知識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分明,獎勤罰懶,調動工作人員的崗位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要引進高素質的人才充實養老服務隊伍。二是實施“日間照料”建設。為老人提供日常護理和生活照料、心里慰藉、上門照料等服務。三是增加服務內容。在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內容的基礎上,為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衛生保潔、餐飲配送、代買代辦、心理疏導、聊天談心、調節鄰里矛盾和家庭矛盾等諸多日常的家政服務。
再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社區內蘊藏的大量社會資源如各種志愿團體、專業人才以及豐富的場地和設施資源等,都可以用來使老年人在生活得到照料、身體健康得到保障,同時形成與外界環境的良性互動,從而降低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使老年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以及心理上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參考文獻
[1] 張京,龐引巧.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策略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國人才,2011年14期.
[2] 羅元文.社區服務與養老保障體系[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2期.
[3] 章曉懿,楊培源.城市居家養老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百家出版社,2007年.
[4] 徐佳.吉林省養老服務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12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