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 李菊萍 孫青
【摘 要】教師教育的課程偏重于文化知識的灌輸,實踐環節課時不足。合理設計實踐教學課程與切實提高教師教育職業技能的關系十分密切。
【關鍵詞】教師教育;技能培養;建議
教師職業技能,具體包括:教學語言表達技能、課堂教學操作技能、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實務、教師課堂調控技能、教師班級管理技能、教學啟發技能、教學評價與激勵技能、教學反饋技能、教師的交往溝通技能等等。
隨著師范生就業壓力增大和新課標改革的深入,社會對教師職業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加強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職業技能的培養是相關高校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師教育職業技能培養的情況,2013年10月我們在J大學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250名師范生以及從J大學畢業剛入職的50名教師中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一共18道題,主要涉及教師教育基本技能掌握情況;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教師教育職業技能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等。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所調查的在校師范生中,70%的同學能熟練地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即利用在線資源制作課件和進行各種多媒體教學的能力);65%的同學擁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有60%的師范生對自己口語表達能力和漢字規范書寫能力不滿意;還有77%的師范生反映自己在實際教課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仍需要提高。對此結果我們總結出以下幾個問題:
1.學科設置沒有更好的體現教師教育性。教師教育的課程偏重于文化知識的灌輸,實踐環節課時不足。關于技術類的課程有的只講皮毛,造成“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的情況。開設的教育類課程門類少,以心理學、教育學為主,課時所占比例相當低。大量的公共基礎課所占課時相對較多,而教育實習實踐時間不斷在壓縮,從而使師范生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實際相結合。
2.教師教育課程偏重于理論,缺乏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師范生反映,理論課占的比例大而且學起來很枯燥。一般理論課的抽象概括程度很高,它過于注重學科的知識性和邏輯性,沒有很好的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對于師范生的培養,大部分課程只局限于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一模式無異于非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導致了師范生畏怯講臺,心理素質較為低下、口語表達能力較差。
3.對于基本技能訓練形式相對孤立。通過調查,師范生每學期結束之前會有一周或是幾次的教師技能培訓,主要就是關于“三字一話”、“課件制作的技術”等。但這段時間授課老師也只能講個大概,如果平時不涉及,學生們很快就會將這些知識拋之腦后。同時由于只有一周或幾次的時間來進行短期的教師技能培訓,師范生缺乏連貫性的練習,對這些基本技能也不能充分掌握。每學期插花式的技能訓練設置足以說明高等院校并沒有把教師教育職業技能培養看作是教師教育專業素養發展的有機系統。
4.學校綜合性強,師范性不足。教師教育本應具有師范性特色,但由于教師教育專業被分散到不同的學院,所以在全校范圍內很難形成適合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氛圍與環境,難以培養師范生堅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品格。
5.師范生自覺性不強,缺乏自主訓練。有的師范生是被調劑到師范專業的,本身對師范不感興趣,在平時的訓練中態度不認真;有的師范生生性懶散,沒有老師督促的時候就不能自主進行訓練,加上學校給師范生的訓練機會不多,各項技能就得不到提高。
(二)在職教師職業技能運用分析
現今的教師大都是從大學或師范院校畢業后,直接投入到教師這一行業的。他們的上課模式、教學方法、教師技能更多的是理論知識,即使是教育實習,也是非常短暫的一個片段。比如說專業知識、語言表達能力、心理素質、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能力……更多的職業技能需要新教師通過工作、學習,不斷研究、應用、反思和總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新入職的教師們表示,他們能夠把學校學到的教師技能比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運用、教學設計、專業課程知識……但教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80%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62%認為自己還需再加強板書等教學基礎技能的提高,大家普遍都認為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和與家長溝通上還有所欠缺,36%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還需將強。
作為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教師不能將使用有聲語言將知識傳達給學生,再深厚的專業知識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讓教學過程事半功倍。此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師所需要的職業技能中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
二、建議
(一)師范類院校應擬制統一的培養模式和標準
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長期存在的不足之一即是對職前教師指導探究的能力和引導發現的教學技能關注不夠。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內容和形式。高師教育類課程是以教學論為核心的與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一系列課程,因此合理設計實踐教學課程與切實提高教師教育職業技能的關系十分密切。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當今教師的工作已不僅是單向的靜態知識傳遞,更是文化的融合、精神的體悟和教學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傊瑤煼渡鷳邆涞穆殬I技能應在培養模式中有個統一的標準。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教師教育技能
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培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鍛煉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不可或缺的教學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師教育培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2011年《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就已經明確提出:“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組織師范生見習、課堂試講、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等活動,讓師范生豐富教育教學的感性認識,引導師范生運用理論知識并結合實際教學,多種方式讓師范生由被動接受教學變為主動參與和自覺同化。通過強化教育實習,可以培養師范生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能夠運用合理的科研方法研討解決真實、復雜的教學實踐問題。
(三)加強師范生的職業情感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意識
未來的人才競爭說到底也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師范類院校應該讓師范生意識到當前就業的嚴峻壓力,讓師范生意識到自身發展的不足。隨著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師范生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寫規范漢字的能力,也要在不斷加大的就業壓力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來面對這個多變的社會環境。只有師范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提高專業知識能力、增強人際交往、組織管理、協調溝通等能力,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培訓,提高自身素質以增強自身的競爭砝碼,才能把握更多的就業機會。一個合格的師范生應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一定的基礎認識和職業角色的認知,應充分認識教師的職業責任、職業要求、職業道德,時刻強化自己的教師意識,以一名合格的教師準則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
當前我國教師的培養不應該只注重數量問題,而應該注重質量的問題。在學校中如果沒有教師的解放也沒有學生的發展和解放,所以教師的培養是教育工作的基礎的基礎。我們相信在高等院校、地方教育機構、學校教師和師范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的優秀師范生。
參考文獻
[1] 茅海燕.教師言語表達學[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04.02.
[2] 高遠.師范生教育科研素質“三強化”的培養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09.8.
[3]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J].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第12批大學生科研資助項目,編號:12C137。
指導教師:茅海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