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敏
【摘 要】任何社會都存在社會分層,社會的分層結構不是長期不變的,政治整合、市場調節都會產生社會階層結構的再次變化。在改革轉型的重要時期里,我國的階層分化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章主要闡述當下的社會階層分化結構的變化導致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問題及其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嚴重影響。
【關鍵詞】階層分化;政治;經濟;文化
幾乎所有的社會都存在社會分層,一方面分層是必然,人是自私的,人們的競爭能力存在著生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天賦不平等,稟賦的不一樣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自然會會得到顯現,人群就會出現分層,甚至兩級分化;另一方面分層是必須,在任何社會都有一些職位在功能上比其他重要的職位,必須由哪些具備特殊才能,能力優于一般人的人來承擔。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于是必須給予他們一定的薪酬、權力優勢的刺激。從階層分化的功能上講,以上兩種階層分化的程序的合法運行,可以建立起公正且有激勵作用的社會階層體系,對社會的長期發展起積極作用。比如:推動社會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促進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中的合理分布、推動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進程等。
當下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外開放的深入、收入分配政策的變革等共同促進了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社會階層變得更加豐富、多元起來。但在這一豐富和多元大背景下,我們也看到了,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總體上已呈現“丁字”型的“斷裂”結構,即上層階層占有絕對的優勢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而在階層的人口分布上,就呈現典型的“倒丁字”型的結構,即絕大多數人處在社會的中下層。在階層結構的具體特點方面主要呈現出:階層之間“結構化”“再生產”,階層內部“碎片化”的趨勢,中產階層規模太小等特點。目前的階層分化現狀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階層間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明顯,比如: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矛盾、各階層與政府的矛盾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方面
(一)政治歸屬感有一定降低
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政府也在積極尋找自己的正確角色,政府再也不可能實現也無力實現之前的那種大包大攬了。政府在角色轉化方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社會變化的速度,公正、具有示范意義、適應新變化的社會秩序沒有廣泛建立,導致了社會調控能力削弱,政府作為社會公正代表的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對初次分配中出現的種種不公平現象,難以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使其得到明顯的改變,又沒能在二次分配中切實地進行彌補和糾正,“政府失靈”降低了公眾的歸屬感。
(二)政治認同感有一定降低
在社會轉型期,一方面是新興的階層不斷地涌現,他們多是市場化過程中具有比較優勢的人,他們對傳統體制的認同感普遍不高,其多元的市場化的價值取向也與執政黨意識形態有一定的沖突,社會群體利益的多元碰撞也逐漸增加,階層之間的互不了解、互不理解越發深刻。另一方面,在改革中我們傳統的執政基礎工農群眾逐漸成為弱勢群體。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并沒有提供有效的措施來提高階層之間的互信,提高各階層與政府之間的信任。此外,傳統的整合力量由于其存在的基礎受到了市場化新規則的沖擊,整合能力明顯弱化,整個社會的政治認同感普遍降低。
二、經濟方面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公布的基尼系數為0.61,中國城市家庭資產平均為247萬,中位數為40萬。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CHPS)公布的基尼系數為0.49,中國的收入差距懸殊已成為既定事實?!安换脊讯疾痪?,這種相對剝奪感引導著人們將自己的命運與那些既和自己的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相同于自己的人或群體做反向的比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其一,貧富差距過大引發低收入群體心理失衡,這突出表現為低收人群體“相對剝奪感”顯化,社會集體的“仇富”心理,影響社會穩定。越來越多的群體性事件反應出的“無直接利益沖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其二,貧富差距過大引發富裕階層的集體“無安全感”,加之民眾的長期行為缺乏制度層面的支撐,貧富階層的利益沖突增加,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的移民率不斷攀升,社會優勢資源不斷流失。其三,貧富差距過大進一步加劇了階層固化的,“錢勢”資源阻礙了正常的階層流動,影響了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有損社會公平公正。其四,貧富差距過大引發教育失衡。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力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接受教育的水平的高低和收入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其五,貧富差距過大在一定程度上會為引發民族矛盾。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社會穩定的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人文、制度性安排等原因,作為傳統的集貧集弱的地區,在社會轉型的大潮中,自然成了“被落下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文字,又有同樣的被忽視的集體情感,再加上顯而易見的貧富差距,可能會為民族團結帶來不和諧因素。
三、文化意識方面
隨著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不同階層的不同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之間的差異也在增大。文化意識的多元化,有利于人們解放思想,在感知多元的文化意識的差異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個性訴求,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恰當的理解社會的方式,找到切合自身的人生目標:但另一方面,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如果缺乏正確、有效充分、負責任的溝通則容易產生普遍的社會隔膜,每個階層甚至每個人都不關心其他階層其他個體的利益訴求,一切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就難免會形成對巨大的觀念沖突,從而導致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不理解、互相不信任,導致巨大的隔閡。
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擁有絕對的政治資源優勢,有十分強大的社會整合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入了市場經濟,成立已九十二周年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雖然我們目前已基本告別計劃經濟體制,但行政權力全面介入經濟生活的歷史背景,或多或少的導致了當前階層分化起點的不平等;由于規則失范、裁判不公導致的規則不平等;由于制度漏洞、調控乏力導致的分配不平等……在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我們黨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從態度上必須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提升自己,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堅持反腐倡廉,密切黨群關系,不斷增強、擴大群眾基礎。在當前的社會階層結構下,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黨和政府應該是社會各個階層利益的公正協調者和公正裁判者,讓任何一個階層狀況的改善都不能以損害其他階層的利益為代價,要實現各個階層的平等合作、和諧共處,實現各階層的互惠互利、共同前進,促進政治發展,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從能力上首先要認真學習相關科學理論,研究我國社會生活中的新變化,提高對新時期深化改革的充分認識,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不斷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路線帶領各階層發展,并從實踐和創造中獲得新的前進動力,不可懈怠。把合理的階層變動格局合法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并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不斷促進階層結構的優化。同時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平公正的利益均衡機制。讓每一個階層都能享受到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勝利成果,最終實現帕累托最優(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狀態;換句話說,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從方式上要堅持依法治國,堅定不移的推行民主與法制建設,使整個社會的階層分化合理、有序的進行,建立公正的社會秩序,形成有充分認可體系來支撐的合理的、有激勵性良性階層分化結構。讓黨始終保持中國人民和中華名族先鋒隊的品質,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作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帶領人民銳意進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