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我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巨大壓力下,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為理論基礎、追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借鑒現代西方生態文明思想,逐漸形成既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國情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態文明思想。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背景條件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實踐基礎上的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即在實踐基礎上的人化自然的關系,為我們科學理解生態文明及其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從社會實踐觀出發,闡述了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把自然界作為自己的活動對象,通過實踐活動使自然界不斷得到改造,分化成為“人化的自然”和“天然的自然”,并推動“天然的自然”向“人化的自然”轉化。也就是說,自然必定會被打上人類的烙印。正如馬克思指出:“生產實踐不僅使天然自然發生形態的改變,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人其中,把人的內在尺度運用到物質對象上去,從而按人的方式來規范物質轉換活動的方向和過程,改變物質的自在存在形式。”自然是人的現實生活的要素。人類應該關心、愛護和善待自然界,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任何破壞,也是對人類自身機體的破壞。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界時,要注意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從唯物史觀出發,闡述了生產勞動這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實踐形式是生產勞動,脫離開自然,人類將會失去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可能性;社會也將失去存在的可能性。正如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因此,只有在社會中,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才得以發生。社會發展是“自然的歷史的過程”。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歷史淵源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代表,蘊含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意識。“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生態意識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中國儒家生態意識的核心是德性,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強調“參贊化育”。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體現了追求和諧社會的生態倫理觀。
中國道家的生態意識是通過敬畏萬物來完善自我生命。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正如莊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人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
中國佛教的生態意識的核心是在愛護萬物中追求解脫,通過參悟萬物的本真來完成認知,提升生命。正如《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認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善待自身,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
三、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從世界范圍看,由于人類物質生產的需要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人類主動地、且以近乎野蠻掠奪的方式改造自然界,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導致人類生存空間的惡化,造成了能源危機、人口危機、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自然災害增加以及各種與生態問題相關的疾病的產生與蔓延,這一生態危機已經成為一個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關乎人類能否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生態文明在現代文明中居于顯赫的位置,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況已經開始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經濟暫時的繁榮發展,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從中國范圍看,建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一直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謀求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建設現代化,創造許多人間發展奇跡。但是,由于認識水平的有限性,以及當時實踐需要的制約,中國共產黨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也曾出現過忽視人口增長、過度消耗資源、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導致資源浪費、耕地減少、土質退化、生態失調、環境破壞,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共產黨面對人與自然關系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探索適合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進而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
四、現代西方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科學借鑒
“工業文明”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的必然結果,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享受和便利之時,西方許多思想家、科學家開始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開始逐漸對人類征服自然的種種過失進行反思;開始尋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徑。具有代表性的有增長極限理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等生態文明思想,給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提供理論借鑒。
“增長的極限”的理論,以美國學者梅多斯等為代表,運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從人口、糧食、工業化、資源和環境污染五個方面來研究,總結出這五個方面都是按一定指數增長的,而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想整個世界不會達到“增長的極限”、不會因為五個方面的增長、變化而走到滅絕性破壞的地步,就要在這五個方面之間找到平衡,和諧共生,最終實現“增長的可持續”。“增長的極限”理論一經提出,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但這一理論忽視了社會因素及科技進步的因素,過于悲觀,把人類發展前景推向了黑暗。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法國學者安德列·高茲等為代表,通過重新解讀自然的觀念,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聯系上對資本主義進行系統批判,認為只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是消除生態危機及人類自身發展問題的“雙贏”方法,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論證了建立社會主義的必要性,為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實現社會主義的信念,尋找生態危機的根源,科學的引導人們避免生態危機,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向指導。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設計構想的替代資本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缺乏實際可行的方案,與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異質性,而且過高看重生態問題,應加以批判借鑒。
總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批判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和現代西方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中國國情,放眼全世界,探索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最終形成生態文明思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基金項目:吉林農業大學2013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尹立穎(1965- ),女,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