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于西方建筑、文學、藝術領域作為對現代化的批判與否定而興起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給人們的思維觀念帶來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中國青年,因此將后現代主義思潮放入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加以探究,總結歸納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既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繼承性,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從而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時代性,使青年能夠真正辯證的認識后現代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思想政治教育
后現代主義源于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它是一種源于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死板僵化、機械化一的整體性、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在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析。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后現代是一個未完成的使命,一味的批判并不是后現代的全部,重要的是對現代主義發展方向的糾偏,在于對現代標準的重構、對當代人深切的人文關懷。當今中國,是現代與后現代的糾結發展,雖然后現代與現代屬于同一范疇,但畢竟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化表現,而由于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中國出現了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糾結。一方面,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還不夠完善;而另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中國青年,明顯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影響,開始質疑權威與傳統,提倡多元思想,追求個性化生活和自由發展,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這種文化深刻地影響著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加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因此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界定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二戰以后,西方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劇變:科技進步、經濟起飛、政治變革、文化多元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文化領域出現了反對理性主義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它最初本來是指稱一種以拋棄普遍性、背離和批判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為特征的建筑學傾向”,后來被移用于其他諸多領域。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主義被引入學術界。“德里達(J.Derrida)、福柯等一些年輕的法國思想家開始研究各種后現代主義小說。德里達相繼出版了《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等書,宣告解構理論的確立。1979年利奧塔發表了《后現代主義狀況:后現代主義狀況》一書,在西方思想界引起極大的震動,掀起了后現代主義的高潮。20世紀80年代,由福柯、哈貝馬斯(J.Habermas)、利奧塔和羅蒂(R.Rorty)等人發起了“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大論戰,將后現代主義的理論視野拓展開來,并形成了諸如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等諸多分支學派文化哲學思潮。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內涵及特征
后現代主義是一些不同的理論和立場綜合而構建起來的一種對現代主義進行挑戰、質疑和反叛的社會批判理論和思潮,沒有統一的體系。從總體上說后現代主義思潮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思潮,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努力的反思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試圖重新構建一個和諧全新的社會。
1.反對理性,消解主體性
現代主義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提倡理性,主張用理性去戰勝一切。后現代主義認為對理性的過分強調必然導致個性的缺失,人性的異化,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個人生活意義的喪失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后現代主義不完全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而是要對現代主義進行“糾偏”,在現代主義做的不夠的地方實現“超越”。
2.反對整體性、同一性,提倡多元化
后現代主義思潮認為世界是碎片化、零散化、特殊化和多元化,具有相對性,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偶然的。因此,后現代主義推崇一種多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它強調思維方式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每一個人因為其所處的立場和閱歷不同,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因而也會有不同的方式和作為。
3.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尋找差異性和不確定性
后現代主義思潮否認世界有終極本原,本質存在,否認基礎原則等問題,否認本來意義上的形而上學,認為其只是一種假設。后現代主義思潮強調非中心、差異性和不確定性,認為無差異的世界是蒼白枯燥和沒有生機的,強調模糊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性、分解性、間斷性以及反正統性。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客觀地說,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當代青年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后現代主義強烈的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強青年個體的主體意識,激發青年個體的創造性和奮斗精神;后現代主義倡導的休閑生活方式有助于緩解青年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的壓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后現代主義對于各種中心主義的批判有利于增強青年個體的反思精神,建立和諧的人類生存環境;后現代主義反對同一性、主張差異性的特征,有利于建設和維護一個多樣性的世界……。另一方面,在社會轉型、價值觀念和思維意識多元化時期,后現代主義思潮多視角、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沖擊了當代青年的主流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思潮強調一種比資本主義更高的自由的自由精神,使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逐漸淡化,理想信念失落,享樂意識增強;后現代主義思潮反叛、解構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基礎,解構一元、主張多元的生活態度消解了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識,消解了青年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這種不確定性、多元性的觀點,震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嚴肅性,嚴重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endprint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后現代主義”相對于“現代主義”,是一種新的態度和思維方式,它為我們思考問題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角度,沖擊了我們對傳統世界的認識。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同樣需要在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開拓新的思維視角和研究領域。
(一)協調青年思想的多樣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化,實現二者的統一
對青年群體中存在的差異性看法進行保護,以包容的心態對待青年思想的多樣性,是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具備的基本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要樹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二要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性,直面多樣性;三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環境建設。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與情感教育
后現代主義者對現代人文精神的解構和對人性深切關懷的理念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當予以辯證性借鑒和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因而在教育中應真正地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在教育理念上應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的培養,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統一
意識形態性自階級社會出現以來,就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伴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備的特性;科學性是從應然層面來說的。由于性質不同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之間常常出現矛盾。要化解這個矛盾,只能從科學性上入手。因此,一要提高教育理論的科學性;二要提高教育目標的科學性;三要提高教育過程的科學性。
后現代主義思潮自傳入我國,發展才剛剛十幾年的時間,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幾年來,青年群體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所出現的思想意識淡薄、道德責任缺失、追求享樂、游戲人生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必須思考對策,尋找解決措施。雖然我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績不菲,但是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青年以及中國社會的影響并沒有消失,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趙光武.后現代主義哲學述評[,].西苑出版社,2000.
[4] 車銘洲.現代西方思潮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王治河.后現代主義詞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范仲卿(1984- ),女,河南蘭考人,西南民族大學2011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