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韻熹
【摘 要】網絡的發展導致很多犯罪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問題的定性、處理必然和普通情況有所區別。解決這些問題,立法是最直接的解決之道。但在立法、司法、執法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對公民自由、人權的不當侵犯。
【關鍵詞】網絡犯罪;傳播犯罪方法;網絡刑事立法;行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條規定,傳授犯罪方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網絡的發展,使涉及計算機網絡的犯罪發案率大幅上升。國外曾有犯罪學家預言:“未來信息化社會犯罪的形式將主要是計算機網絡犯罪”。其中就包括犯罪方法、技術的交流傳播。
因為網絡的某些特性,在網絡空間里進行犯罪方法的傳播,其客觀表現、危害與現實生活中的傳播犯罪方法行為具有很大差別,而我國目前網絡立法不完善,我國刑法及司法解釋也沒有對這些差別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在網絡上傳播犯罪方法行為的入罪問題
(一)利用QQ群、論壇討論犯罪方法的行為的界定
根據我國刑法,行為人以QQ群、論壇為工具,向特定的人發言發帖,分享傳播犯罪方法,是很典型的傳授犯罪方法罪。
那么,在這些平臺上探討、研究犯罪方法的行為,應如何界定?
在現實生活中素不相識的行為人,因為共同的犯罪意向,進入一個共同的網絡平臺,進行交流、探討。在此過程中,他們逐漸研究出犯罪的方法,并在這些方法的幫助下分別實施了犯罪,那么,這些人能否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或共同犯罪?
1. 能否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犯罪方法”,主要是指犯罪的經驗和技能,包括手段、步驟、反偵查方法等。“傳授”則是以文字、語言、動作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將實施某種犯罪的具體方法、技能、經驗傳授給他人的行為。只要求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故意地向他人傳授犯罪方法,即可構成本罪。由此可見,傳授犯罪方法是行為犯而不是結果犯,是故意犯罪而不是過失犯罪。
因此,筆者認為,在的QQ群、論壇中與他人進行犯罪方法的探討、研究,理應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因為在討論之時,行為人已經明白彼此探討這些方法是為了用來實施犯罪行為,這些行為人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就已經把自己所掌握、理解的犯罪方法傳授給對方,并互相幫助著讓這些犯罪方法一步步成熟。
很少以傳授犯罪方法罪對在QQ群、論壇中探討研究犯罪方法的行為人進行懲處,主要原因在于,這種犯罪形式相對新穎、隱蔽,司法人員沒有予以關注,行為人自身也很難意識到。因此,亟需對這一問題的明確法律解釋,指導司法實踐。
2. 與共同犯罪的界限。依照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據我國相關刑法理論,此處的“共同”理應指對同一件犯罪事實的“共同”故意,而不是對同一類犯罪行為的共同犯意。筆者認為,在網絡上探討犯罪方法的行為人,如果是分別對不同的人進行犯罪方法的指點、與其進行探討,則不能構成共同犯罪;如果對同一個人提出的同一個疑問,多人在網絡上公開地提出建議、給出見解,則能夠構成共同犯罪。
(二)在博客、空間等平臺上傳犯罪方法行為的入罪
網絡用戶的博客、空間等是開放性的,其他的網絡用戶可以進行查看。
因此,辨別此種情況的關鍵之處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傳授犯罪方法的故意。
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本罪在主觀上只能是出于故意并且是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是用于違法犯罪的方法而故意向他人傳授,并希望他人學會該犯罪方法。如果行為人雖然知道某種方法是用于違法犯罪的方法,而不具有傳授的故意,僅向他人作一般性描述的,不能認為行為人具有本罪的故意。
博客、空間等平臺即具有存儲信息的功能,也具備通訊交流的功能。筆者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在博客、微博、空間等網絡平臺上傳有關犯罪方法的資料,只是作為娛樂,為了博得其他用戶的關注認可,并不具有傳授犯罪方法給他人的故意,不希望他人學會這些犯罪方法,而只是采取放任態度,沒有教唆的故意,不應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
但如果行為人明知其網絡好友都是具備特定身份,具有較大犯罪可能性的人,所分享的犯罪方法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則應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
二、網絡傳播犯罪方法行為的罪數
基于網絡的開放性特點,在網絡上傳播犯罪方法行為所涉及的人員大多在兩人以上,如在QQ空間、博客、微博發表文章,就屬于一對多模式;在QQ群、論壇中互相談論研究,就屬于多對多模式,行為人的行為也多數呈現多次反復的特點。
(一)上傳有關犯罪方法的資料行為的罪數問題
那么,在行為人基于希望他人學會犯罪方法的故意,在QQ空間、博客、微博發表關于犯罪方法的文章,供多人多次點擊查看、轉載,應成立一罪還是數罪?
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只進行了一次,屬于一行為,但是其行為導致了多人次、多次數的學習犯罪方法行為,實際上產生了多次傳授犯罪方法的效果,構成數個獨立的犯罪。而學習犯罪方法的人本身不構成犯罪,因此無法構成對合犯。
上述情況中,行為人實施一個行為,符合數個犯罪構成,觸犯數個相同的罪名,不屬于想象的數罪,也不能界定為同種數罪,只能按照一罪處理。按我國現行刑法,可將其界定為持續犯,有關犯罪方法的文章或其他材料留存于網絡上,犯罪就一直處于持續狀態。
(二)在QQ群、論壇等工具中進行犯罪方法的討論行為的罪數
在QQ群、論壇等工具中討論犯罪方法,一般呈現多人、多次的特點,參加者彼此傳授,交流,是重復漸進的。在此情況下,每個參加討論的行為人,即傳授犯罪方法,又接受他人傳授犯罪方法。
首先可以明確,這些行為人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與其各自的犯罪行為屬于數行為構成異種數罪,理應數罪并罰。endprint
第二,這些行為人多次集體進行犯罪方法的探討研究的行為,是應該按照一罪還是數罪論處,需要用刑法理論進行辯證分析。在這些行為人每次的探討、研究過程中,都會有犯罪方法的某個步驟的傳授,但是整體上具備可操作性,會生效的犯罪方法往往是在較長時間內經過多次才完成,如果將每一步驟的傳授都作為獨立的傳授犯罪方法罪論處,則行為人構成同種數罪;如果只將傳授整體的犯罪方法的行為作為傳授犯罪方法罪,則行為人只構成一罪。
對于傳授的程度對構成本罪的影響的問題,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是否完成所計劃的全部傳授行為,不影響犯罪的構成。只要行為人向他人傳授犯罪的方法,即使剛剛著手,只要綜合看來不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就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既遂。第二種觀點認為,傳授犯罪方法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小與被傳授人的領悟程度有關,該罪成立以被傳授人至少理解所傳授的犯罪方法為必要條件。另外,決定傳授行為危害社會程度及是否成立犯罪,還與傳授的是何種犯罪的方法、傳授的次數、行為人傳授意志堅決的程度、被傳授人是否接受傳授,以及是否利用傳授的犯罪方法實施具體的犯罪等因素。只有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察,才能得出傳授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正確結論。
筆者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傳授犯罪方法罪應該屬于舉動犯,行為人在QQ群、論壇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多次進行犯罪方法的傳授,只要其任何一次行為達到構成犯罪的程度,就應該按照傳授犯罪方法罪處理,所傳授的內容并不全然相同,也不是出于一個概括的故意,因此不能構成處斷的一罪,多次進行的,應當數罪并罰。
(三)能否構成犯罪集團的問題
行為人組建用來探討、研究犯罪方法的QQ群、論壇帖,進行長期的犯罪方法的討論與傳授,對新加入的成員進行培訓,能否將其視為犯罪集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备鶕覈嚓P刑法理論,三人以上為了實施一種或幾種犯罪而組建起來的共同犯罪組織,就是犯罪集團。它是共同犯罪的一種特殊形式。構成犯罪集團須具備下列條件:(1)必須是三人以上,重要成員固定或基本固定,并有明顯的首要分子;(2)有共同的目的、計劃、分工和較固定的組織聯系;(3)犯罪集團組成的目的,一般是為了進行一種或幾種需要較多的人或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重大犯罪活動。
一些行為人為了進行犯罪方法的探討、研究,組建QQ群、論壇版面,并以此為依托,長期性地進行犯罪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具備成立犯罪集團的條件。首先,相關QQ群、論壇版面的組建者、管理者可以視為明顯的首要分子。其次,共同的目的就是利用網絡進行犯罪方法的交流研究,在網絡上的頻繁聯絡,也可以視為較固定的組織聯系。第三,這些QQ群、論壇版面組建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犯罪方法的研究、探討活動,也就是多人次、多規模的傳授犯罪方法行為。
因此,筆者看來,行為人圍繞組建的QQ群、論壇帖,長期進行犯罪方法的探討、研究,可以形成較為特殊的犯罪集團,可以按照犯罪集團進行傳授犯罪方法罪的加重懲處。
四、對傳授犯罪方法罪的網絡立法思考
網絡的發展,導致新的犯罪方法、新的犯罪類型的不斷出現,基于這些情況,網絡立法是大勢所趨。但需要注意避免行政權對公民自由的侵犯。
筆者認為,對傳授犯罪方法罪的網絡立法,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一)應在統一的懲治網絡犯罪的刑事法律框架內立法
自1973年瑞典率先在世界上制定第一部含有計算機犯罪處罰內容的《瑞典國家數據保護法》,迄今已有數十個國家相繼制定、修改或補充了懲治計算機犯罪的法律,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懲處網絡犯罪的法律,但是在網絡越來越重要的將來,針對網絡犯罪的法典必不可少。在統一的法典框架內進行針對傳授犯罪方法罪的立法,更有利于對立法原則、精神的遵守,公民權被侵犯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二)注意娛樂、好奇與犯罪的界限
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決定了,人們在網絡上進行很多活動的出發點與真實生活中是不相同的,行為人在網絡上上傳資料、發表言論,很多情況下是基于娛樂、休閑的目的,傳播犯罪方法的行為,很多情況下也只是為了博得他人的關注,并沒有傳授犯罪方法的直接故意,因此不宜將這種行為與現實生活中的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相提并論。
(三)對在網絡上傳播犯罪方法行為的情節輕重的規定
傳授犯罪方法罪中,“情節嚴重”是指:傳授了比較嚴重的犯罪方法,可能對國家和公共安全、社會治安、公共財產和公民合法財產的安全,以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構成嚴重威脅的;傳授的對象人數較多的;向未成年人傳授犯罪方法的;被傳授人實施了其所傳授的犯罪方法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以及其他嚴重情節的?!扒楣澨貏e嚴重”,主要是指所傳授的方法已造成了實際的嚴重后果;傳授的對象人數眾多;向未成年人傳授且人數較多;以及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網絡的開放便捷,決定了行為人一旦將犯罪方法傳輸到網絡中去,有關犯罪方法的數據就超出了行為人的控制范圍,之后的傳播,不能全部歸責于該行為人。
因此,立法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立法、司法、執法的過程中,對于網絡犯罪的特點不能不加以考慮。
五、結語
傳授犯罪方法罪本身是一個并不起眼的罪名,但是結合網絡之后,其危害性有極大的擴大趨勢,網絡的便捷帶來了通訊的便捷,傳播犯罪方法的行為結合網絡,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最有效方式是立法。在立法的過程中,避免立法、司法權和行政權對個人自由、人權的侵犯,是相關部門應該著重注意的。
參考文獻
[1] 張碩,丁磊. 淺談我國互聯網的刑事立法[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4).
[2] 孟慶華,尚菲.傳授犯罪方法罪的構成要件問題探討[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9,(2).
[3] 張洋馬永丹.傳統犯罪的網絡化及應對措施[J].第二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
[4] 杜志婭.試論傳授犯罪方法罪[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1(6).
[5] 于志剛,陳強.網絡空間中的幫助違法行為及其入罪化[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8(5).
[6] 黃娜.網絡犯罪的法律適用與立法完善[J].信息網絡安全,2007(12).
[7] 黃曉亮,黃伯青.論網絡共同犯罪[J].犯罪研究,2007(4).
[8] 李輝霞.淺論計算機網絡犯罪[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