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銘
【摘 要】我國儀式婚姻法律保護制度還不完善,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文章正是基于傳統的儀式婚姻與法律規定的登記婚姻之間的區別及沖突,主要從儀式婚姻法律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相關問題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和建議,以其為儀式婚姻與法律保護尋找一個更為融洽的切合點,為司法實踐提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儀式事實婚姻;登記制度;法律保護
一、儀式事實婚姻的相關概念
儀式事實婚姻指的是與登記婚姻不同的婚姻形成形式,在一般的認知中,婚姻應當是男女雙方基于共同生活的愿望而組建家庭,共同生活,共同經營,共同承擔責任并撫養子女。事實上儀式事實婚姻的當事人雙方具有結婚的實質要件,但是并為依照婚姻法及婚姻登記制度的有關規定到制定的婚姻登記部門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而是大多數依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宗教儀式履行了結婚的形式要求,即被當地認可為完婚,即是我們所說的事實婚姻。
而儀式事實婚姻,顧名思義,就是指在結婚雙方當事人依照的風俗習慣,履行民間傳統習俗對婚姻形式的要求,邀請本地較為名望的族人舉行儀式或是依照當地公眾認可的結婚儀式舉辦婚禮,從而被當地村民認可為完婚,并形成事實上的婚姻關系等,受到一些客觀或主觀原因的影響,導致他們遵循的結婚儀式,而并沒有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特別是在一些廣大的農村地區,儀式事實婚姻比登記婚姻更為被廣大村民認可。
二、儀式事實婚姻法律保護的意義
(一)有利于維護家庭的和諧穩定
正如我們上面所講,受到我國傳統幾千年婚俗的影響,雖然是時至今日在婚俗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變更,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的一些理念和元素,但婚姻的儀式一直流傳下來并被人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得到了新的發展。從客觀角度來講,儀式事實婚姻被當地群眾所接受,婚姻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將對維護婚姻家庭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維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弱者的利益等,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是事實上儀式事實婚姻已經具備法律婚姻的實質要件,只是因為程序或是形式的不符合規定而導致其婚姻身份、子女及財產等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從而給社會家庭的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婚姻家庭法屬于私法屬性,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婚姻家庭中弱勢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在法律的規定上忽略儀式事實婚姻的廣泛性及傳統習俗對婚姻家庭的保障作用,而不對其法律效力進行認定,一味漠視儀式事實婚姻的實體關系的現實存在,及其所衍生出來的與法律婚姻相同的身份、子女撫養和財產關系。
(二)有利于實現立法目的
事實上,無論從法律規定還是儀式事實婚姻的實質方面來講,婚姻法作為私法領域內對婚姻關系的保護的法律,促進社會家庭的穩定與和諧、保障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等是婚姻法的立法目的。這是對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也是對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及婚姻當事人的權益的體現。前面我們也講過,婚姻家庭關系是社會的細胞和基礎,婚姻家庭的穩定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十分重要,沒有小家的和諧穩定,更談不上國家的和諧穩定,所以法律在賦予婚姻家庭自由的同時,也通過法律法規等形式對婚姻家庭進行權利義務規定,從而在婚姻家庭關系出現不和諧時,能夠通過法律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來對婚姻當事人進行法律援助,從而保障婚姻關系的穩定及婚姻當事人個人的權利實現。正如婚姻登記制度的法律強制性規定不是為了讓婚姻當事人進行登記這個形式,這個登記的要求及形式規定只是為了實現其促進婚姻家庭幸福與和諧穩定的立法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所以由此可見,對于符合婚姻實質要件而不具備登記這個形式要件,而正因如此而否定儀式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從而失去了法律保護,這對婚姻當事人來說是不當的,對實現婚姻法維護婚姻家庭和諧目的也是不利的。
(三)對儀式事實婚姻的法律保護符合國際上普遍做法
事實上,在美國、英國、日本及我國澳門地區等法律規定及婚姻制度設計中,對于事實婚姻及儀式事實婚姻的規定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卻都體現了對非婚同居者有條件進行保護的模式。也正是在各國意識到這種非婚同居并生育子女等現象的存在,所以在制度設計及法律規定時專門制度此類社會現象進行了規定。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習俗的影響,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大量存在著非婚同居等未履行婚姻登記的儀式事實婚姻的存在,我們應當充分的認識到該種現象的存在,并應當正視起來,國外對其現象普遍予以承認,這種普遍的法律規定現象必定有其合理的成分,所以我們也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情況,尋找適合我國婚姻家庭實際情況的婚姻登記及法律救濟手段。
三、儀式事實婚姻的法律保護的建議
事實上,如我們所知,婚姻法屬于私法范疇,其實無論是實行婚姻登記制還是儀式婚姻制度的實施,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在便于國家對婚姻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上同時被廣大民眾所接受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婚姻一般需要得到法律的認可,也需要相關民眾的認同,這才能算的上是一段完整的并受到祝福的婚姻。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對儀式事實婚姻關系進行有條件的確認,從而實現對其進行法律保護的目的。
儀式事實婚姻在我國廣泛存在,受到歷史習慣、風俗的影響,人們對結婚儀式的重視程度并未減少,在目前這種現狀下,一味的否認儀式事實婚姻的作用是不足以保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的,但同樣,如果對于儀式事實婚姻一刀切地承認,那么也不利于我們登記婚姻制度的實施及行政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外國的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對儀式事實婚姻符合一定條件的進行區別對待,有條件、有程序地進行確認。比如德國對于儀式事實婚姻中當事人雙方在解除關系時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及法定同居年限的,可以確定為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告知其去婚姻登記行政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之后才能解決由此產生的身份、財產、子女撫養、繼承等關系。另一個方面,也可以根據古巴家庭法第 18 條的規定,對于沒有經過法定的結婚程序而存在儀式事實婚姻關系的當事人之間,只要符合單身及關系比較穩定的關系,就可以得到法院的承認,這樣則產生合法婚姻的效力,如此就能按照合法的婚姻關系處理。再者如前蘇聯一般,對于符合儀式事實婚姻的要件而沒有經過法定程序進行婚姻登記的,可以補辦法定手續,從而形成有效的婚姻關系。但是,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對于儀式事實婚姻的處理按照解除同居關系對儀式事實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及所生子女等進行處理,而且基本上也不享有法律規定的合法婚姻之中的繼承權,這對于儀式事實婚姻關系中的當事人權益保護及對婚姻家庭的穩定是極其不利的。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上述的儀式事實婚姻關系可以對符合以夫妻名義同居持續達到法定的同居年限,雙方已生育子女的或是以夫妻的身份進行戶籍遷移登記的,這些都應當認定為合法的婚姻關系,當處理這類儀式事實婚姻關系時,法院應當告知其必須依照婚姻登記程序去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從而形成的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效力溯及到雙方符合合法婚姻登記的實質要件之日,雙方在此期間形成的儀式事實婚姻關系被認定為合法婚姻關系,雙方享有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配偶身份關系及父母、子女撫養、贍養關系及家庭財產、夫妻財產關系和繼承關系等都與合法婚姻關系相同。
四、結語
本文簡要介紹了儀式事實婚姻的相關概念及對其進行法律保護的意義,提出的對符合條件的儀式事實婚姻進行法律保護的意義。同時在現實中,儀式事實婚姻廣泛存在,且被大眾所認可,對此形成的身份關系、財產、撫養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系,所以應當妥善處理,對利益沖突進行綜合衡量,從而維護當事人的權益、婚姻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巫冒禎.婚姻家庭法新論:比較研究與展望[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 于海涌.儀式婚的法律保護[J].法學,2007.08.
[3] 孫法柏,謝慧.儀式“事實婚姻”探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4] 王少仙.論我國儀式婚的弱度法律保護[J].法學視野, 20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