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黨中央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我國農村五保戶供養與敬老院整合建設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解決。
【關鍵詞】社會經濟發展;五保戶供養;敬老院整合建設
如今,黨中央進一步對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化改革,這也勢必給農村五保供養事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想在居住環境以及生活條件上給予農村五保供養者切實的改善,那么久必須將五保供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進一步使農村敬老院建設工作得到落實和加強,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城鄉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發展趨勢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始終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初步建立了五保供養制度。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大部分鄉鎮都建立了相應的敬老院,確立了新型的五保供養制度,將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當時,所建敬老院大都是磚瓦房,這超過了一般農民住房水平。后來,國家實行免征農業稅政策,這也造成了農村敬老院缺少了經費保障,針對五保對象的生活費問題,國家及時將其納入了政府保障范圍。在這種情況下,五保供養制度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臺階,由以前的集體供養制轉變為政府供養制。同時在農村敬老院的建設上也更加規?;?。在敬老院的內部管理機制上,不僅人數得到了極大的擴充,而且其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創新和發展。和城市養老型的福利事業相比,農村敬老院在設施條件以及管理效果上已經水平相當。
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然會影響到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發展,也對其提出了很多新的課題和挑戰。第一,就當前現狀來看,農村敬老院仍然相對比較落后,針對這種現狀,黨和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村敬老院的建設完善,這就使得將來在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方面,有了相應的機構保障。第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的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村五保對象居家供養這一個新的課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第三,如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正在有序、穩定而快速地展開,這也開拓了更加寬闊的空間以建設五保設施,完善相關五保機制。
二、農村敬老院整合建設的重要性
農村敬老院的整合建設工作對于將來五保供養體系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意義,同時它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此事,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相應措施,為進一步促進農村地區發展,也免除了農業稅。這一舉措也引起了相應的問題,首先,它切斷了敬老院的傳統經濟保障;其次,雖然促進了農村地區發展,但敬老院的發展仍止步不前。 要想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能夠真正惠及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那就必須對農村敬老院進行整合建設,突破傳統格局,將資源合理配置,并將敬老院的管理工作納入到政府職能中去。整合建設農村敬老院,創建新型農村敬老服務體系,其意義十分深遠。首先,它能夠使五保對象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使改革發展成果切實惠及五保對象;其次,它為五保對象提供了一個中心平臺,能夠更加便捷地為他們提供行業指導、示范和服務等,再次,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這也為建設相應的自費養老老機構打下了良好的設施基礎以及制度基礎。要想鞏固和加強老年福利事業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就必須不斷整合建設農村敬老院,并使得其體系和功能更加健全和完善。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城市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也十分迅猛,其養老院的生活條件和相應服務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但是農村敬老院則整體相對落后,很多敬老院的生活條件都十分簡陋,沒有必要的活動設施和活動場所,有的甚至還是危房。因此,要想創建新型農村敬老服務機構,就必須從基礎設施建設和相應的生活服務抓起,切實改善五保對象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三、新型農村敬老院機構建設的新對策
(一)日常生活方面。在日常生活服務上,我們主要以“五個轉變”為管理目標,一是在吃上,要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二是在住上,要從住得暖向住得舒適轉變;三是在穿上,要從穿得整潔向穿得得體轉變;四是在看病上,要從有病能醫向更加完善的醫療保障和救助轉變,五是在辦理喪葬事宜上,要從妥善辦理向體面辦理轉變。對于這五項在日常生活服務上的標準,要和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持平或者略高。
(二)衛生和環境方面。就新型農村敬老服務機構來說,它的一項重要的職責就是使得衛生和環境管理更加完善。因為衛生和環境管理的水平對五保對象的生活服務質量產生著直接的影響。臥具換洗和評比機制要更加規范,同時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使老人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環境管理上,應有機結合花園綠地建設和小菜園建設,形成一種“田園+花園”的新型管理模式。
(三)后勤供給和經費保障。對于物資的批量采購工作可納入到五保供養管理中心職責范疇,這不僅能確保物資質量,同時也能減少浪費。另外,還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比如可以招募自愿者,這樣不僅能使相關工作得到落實,同時又降低了開支;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農副業基地,這既可購租適宜的場所,也可以充分利用舊敬老院資源。
(四)整合發動社會力量。如今,有許多企業家想奉獻自己的愛心,但往往卻無的放矢,因此,我們有必要為其設立相應的平臺。同時要讓社會各界對農村五保供養和敬老院整合建設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其中,這不僅能極大促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同時也有利于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秀蘭,徐月賓.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化的框架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4(3):32.
[2] 宋士云.新中國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變遷[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1):34.
[3] 張大勇.人口老齡化與敬老院養老[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9(4):42.
[4] 朱紅軍等.農村分散供養五保老人生存質量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02).
作者簡介:徐琳,女,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2011級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與社會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