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 要】隱私權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得到明確確認的時間并不長,但這一權利概念已經被廣大社會民眾所知曉。不過這種認識依然十分模糊,對于隱私權的定義、邊界、保護等方面的情況,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侵犯公民隱私權的案例時有發(fā)生。
【關鍵詞】隱私權;垃圾短信;權利意識
一、調查的形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的形式。主要在青海省西寧市區(qū)隨機發(fā)放了四百分問卷,收回問卷332份,問卷回收率83%,其中有效問卷301份,問卷有效率90.6%。
301份有效問卷中,被調查人群男性有143人,占47.5%;女性有153人,占52.5%。其中,15-25歲的有42人,占13.9%;25-35歲的有96人,占31.8%;35-60歲的有114人,占37.8%,60歲以上的有49人,占16.2%。文化水平方面,小學文化的有47人,占15.6%;初中文化的有156人,占51.8%;高中文化的有81人,占20.1%,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17人,占5.6%。
問卷的發(fā)放地點選擇在西寧市八一路車站、湟光義烏商貿城和西門大十字這三處人流量較大的地區(qū)。
二、問卷的結構及調查結果分析
問卷由三部分組成:(1)對隱私權的基本認識;(2)個人隱私權維護現狀;(3)對隱私權侵權的救濟。
第一部分:
(一)問卷內容。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您是否很清楚什么是隱私權?”時,所有有效問卷中,回答 “很清楚”的有72份,占23.9%,回答“不太清楚”的有204份,占67.7%。回答“完全不知道”的只占8.3%。
對于“您是否清楚隱私權與肖像權、名譽權之間的區(qū)別?”這一問題,只有14人回答“很清楚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占比只有4.6%。回答 “只了解一點”的有43人,占比14.2%。有占81%的人回答說 “不知道有什么區(qū)別”
另外,在被問到“您認為明星、官員的隱私權應該和普通人一樣受到同等保護嗎?”這一問題時,有91人認為“應該”,占30.2%?;卮稹安粦摗钡挠?33人,占44.1%。表示“說不清楚,看情況”的占25.5%。
(二)結果分析。從上面的統(tǒng)計情況來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隱私權已經不是一個對大眾來說十分陌生的概念了,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對其有些了解。但是這種了解還只是處在一個概念的科普階段,對于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大眾還是不很清楚。
第二部分:
(一)問卷內容。在回答“您平時生活工作中是否十分注意對自己隱私的保護?”這一問題時有49人表示“很注意,從不輕易泄露個人隱私”,占所有有效問卷的16.2%。有152人表示“比較注意,但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占50.7%。回答“無所謂,沒有這方面的關注”的占33%。
當被問到“您的隱私權是否受到過侵害?”時,有143人回答說“受到過侵害”,占47.5%?;卮稹昂苌倩驔]有受到過侵害”,占26.9%。有77人回答“沒有或不知道是否收到過侵害”,占25.5%。
在回答“您的隱私權遭到過哪方面的侵害?(可多選)”時,選擇“手機號碼被陌生人得知,收到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的有207人,占68.7%。選擇“被偷拍”的只有7人。選擇“個人情況被公開”的占55.1%。選擇“網絡賬號密碼被盜”的有41人,占13.6%。選擇“私人信件、日記被偷看”的占8.3%。選擇“手機軟件惡意監(jiān)控位置、通訊記錄等信息”的占7.3%。選擇“其他”的占12.2%。
(二)結果分析。根據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來,目前很多數人已經注意到了隱私的價值,并且有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保護隱私。可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的隱私權保護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究其原因,個人認為還是現代意義上的人權意識淡薄,獨立人格確實,不能很好地分清楚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分割的底線。垃圾短信很多是隨機群發(fā)的,但是還有一些可以明顯發(fā)現到很有針對性,這不能不讓人懷疑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被人盜取了。通過問卷的統(tǒng)計我們也能證實很多人受到過垃圾及短信的騷擾。
第三部分:
(一)問卷內容。對于“如果您的隱私權被嚴重侵犯您會有何反應?”這一問題。表示“很憤怒,但無可奈何”的占47.8%。表示會“向有關部門投訴”的有43人,占14.2%。選擇“走司法途徑解決”的只有21人,占6.9%。認為“無所謂”的有93人,占30.8%
在回答“您知道我國具體有哪些法律涉及到隱私權的保護嗎?”時,38人回答“知道”,只占總有效問卷的12.6%?;卮稹安恢馈钡挠?63人,占總有效問卷的87.3%。
對于“您認為國家是否有必要加強隱私權保護方面的工作”這個問題。有占總有效問卷“有必要,民眾需要更好地隱私權保護”的有186人,占61.7%。選擇 “沒有必要,隱私權保護方面采取的措施已經足夠了”的有34人,占11.2%。選擇“無所謂”的有81人,占26.9%。
對于“您認為應該如何加強隱私權的保護工作”這一問題,有107人認為應該“完善法律,加強宣傳,加大懲處力度”,占到35.5%。有136人認為應該“加強道德教育,凈化社會風氣”,占45.1%。另外還有58人認為應該“自己多注意”,占19.2%。
(二)結果分析。隱私被非法泄露,雖然不會必然給公民的人身財產帶來危害,但是這畢竟是對公民人格與自由的侵犯。普通民眾在認識上還是傾向于把隱私問題歸入道德層面,而不是一種人生而有之的權利。相關的法律也很不完善,賠賬補償機制也十分匱乏,導致隱私權的保護很難落到實處,民眾看不到隱私權的保護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實質上的利益。
三、結語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就青海地區(qū)來講,民眾已經對隱私權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落后,相較于財產權、生面健康權、人身自由權的其他權利而言,隱私權顯然并沒有得到特別的重視。而且由于我國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比較原則,政府與司法機關在實踐中也很難積極作為。公民隱私權受到侵犯的情況還是時有發(fā)生的。
要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首先要提升公民平等、獨立、自由這些現代公民應有的精神,只有這樣公民才能認識到隱私權對于人格的重要性。學術界應該給隱私權一個清晰地、可操作性強的定義,使得政府和司法機關在具體的保護實踐中能夠有的放矢。立法部門也要制定具體的侵權認定標準和賠償細則,讓隱私權救濟能有所依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