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風
【摘 要】中國服裝模式正在發生新的變革由“服裝加工大國”向“產業開放”和“國際服裝中心”的目標邁進,這對人才的素質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加強創新,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服裝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服裝教育也將隨著這一大趨勢重新定位,讓學生認真學習,真思維,真實踐,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采用先進的教育技 術手段,構建全新的既有民族特色又與國際 運作規則接軌的服裝教育體系。
【關鍵詞】服裝設計;改革;創新;現代服裝
一、服裝設計教學進行改革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的服裝產業發展迅速,在滿足本國需求的同時,我國的服裝已遠銷海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加強創新,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服裝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服裝的設計教育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服裝業對于設計類人才的需求,這使得我國的服裝產量雖然非常大,但是其設計水平卻不夠高。
這就對服裝服裝設計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創新的思維來教學,對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進行改革,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服裝業的優秀設計人才,為我國服裝行業的繼續向前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一)服裝教學改革是社會形式發展的趨勢
服裝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產業在社會的高度重視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服裝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服裝設計教育培養出的專業型設計人才一直是其堅強的后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由于服裝行業各類人才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了面向世界的服裝設計與生產的重要基地。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現在的服裝企業中,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就有一萬三千余家,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逐漸將服裝的生產與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等西方國家。在去年中,我國僅歐美服裝出口額就已經突破了200億美元。由于不同國家國情的差異,我國不能象英美等西方國家一樣把培養創意型服裝設計人才作為我國服裝設計教育的主要目標,而是應該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把培養我國服裝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作為當前服裝設計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要提高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對于專業理論基礎與設計技術,全面挖掘不同學生的潛能,使其可以在畢業后適應服裝設計行業的不同職位對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國服裝行業現狀的情況下對服裝設計教育進行創新性的改革,才能夠讓我國服裝教育真正成為使得服裝產業平衡發展的人才保證,讓這一關系著國民經濟實力的重要產業得到持續的發展。
(二)教育現狀
產品的設計者不僅要考慮自身所設計產品的個性化,更要考慮自己所設計的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問題,服裝的設計和消費并不是單項過程,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個雙向過程。服裝設計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著它與藝術教育本質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裝設計課程中,技術課程占到了將近一半。由于服裝設計專業的這種特殊性,使得服裝設計教育不應該僅僅考慮現有的傳統教學內容,而是應該把培養出適應現代服裝工業生產與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自己教學最本質的目標。然而,由于我國服裝設計教育體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服裝產業的存在著脫節,嚴重影響這方面人才的就業情況。
(三)招生現狀
從沿海城市及全國各大城市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級技術工人的事實,不難看出社會對高級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可就服裝業而言,在西部地區即便是簡單的純加工也較難接單,即便是接到了外單,但原材料、輔料、包裝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讓商家頭疼,落在一線操作工手上的利潤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裝行業的季節性十分明顯,導致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長,每天的工作時間常常在13、14個小時以上,例如2006年9月,杭州某服裝廠就因為讓員工超時加班而被罰11萬多元。另外服裝生產車間里由于各種縫紉設備的高速運轉造成較大的噪音,各類服裝材料上的粉塵也較多,相對而言行業的就業環境較差。對于服裝專業這樣一個以女生居多的專業來說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們對服裝專業望而止步,使其逐漸成了學生報考的冷門專業。因此,服裝專業招生一度困難。
(四)就業形勢
市場分工精細,專業設置泛而不精由于就業渠道不穩定,教學本著知識面越寬就業渠道就越多的原則,每一個專業開設了十來門專業課。而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對每門功課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業中適應時間長,同時也不能滿足個體經濟對熟練操作工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難以體現強勢。此外,與名牌院校生相比,缺乏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宏偉的人生目標與進取心,在企業培養技術后力軍的選擇中難挑重任。與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相比,剛畢業大學生生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她們以為自己學習了四年理應從事設計工作。不甘于擔任簡單的一線工作。為此,畢業后反而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界——既不甘心做一線,又難有再發展的空間,往往在嘆息工作環境的不理想中輾轉反側,以致最終放棄。
二、服裝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工作室教學法
工作室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項目教學法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后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作室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項目”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項目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于獨立思考。通過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endprint
就服裝設計專業而言,服裝設計是一門涵蓋知識量非常廣泛的課程,它是理論與實踐性均強的學科,而且很多理論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領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當然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教學中的項目設計很關鍵。
(二)訂單式教育模式
運用訂單式教育模式所謂訂單就是在充分了解企業所需崗位、所需人才的基礎上,與企業簽訂培養與就業協議,緊緊依托企業,通過“訂單”教育培養服裝專業人才。訂單式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學校教育目標明確,教育內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樣。學校根據市場需要來培養人才,學生一旦進入就業崗位,就能進入狀態,其適應能力強。另一方面減少了學生的就業壓力,給學生吃了“定心丸”,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也能讓學校在人才培養上避免盲目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工作
(三) 調整專業結構
自入世后,服裝產業的國際化,關鍵在于 服裝教育的國際化。中國的服裝教育在教學 理念、教學方式上要與國際接軌,國際化合 作辦學確為一條捷徑。通過教師學生的互 訪、交流、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的合 作,學習國外的先進治學經驗,資源共享,以 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服裝教育體系”為根 本目標。展開為現實經濟服務的具有國際化 特征的服裝教育。由于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變化,服裝市場在趨向規范化、細分化和多樣化,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專業崗位 呈多元化及動態的特征。而每位學生都需要獲得工作,并渴望找到適合或滿意的工作, 這正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據各種崗 位能力的要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促使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
三、結語
先進的教學改革是大學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科學、先進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就會出現無序、盲目、低效的教學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學模式,就難以形成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改革局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就是整體設計,分布實施,統一認識,營造氛圍,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將教育研究與辦學實踐有效結合起來的過程。因此,現代教育教學改革不僅應努力踐行學術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責權明晰、精英選擇(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檢測、內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原則,而且應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主題,不斷更新教學改革思想,創新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齊志文.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2010(2).
[2] 高原.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分析[D].韓國仁川大學,2006.
[3] 張強.服裝專業教學淺談[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