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凱
【摘 要】對于工科高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的研究和討論一直都未曾中斷,而研究嗲查顯示目前高等院校特別是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極大缺失,這也極大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錢學森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對于這一感慨,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同時,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專業素質強、人文素質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些現實都要求我們在教育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將增強科學精神和提高人文修養并重,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理工科大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主體精神和以個體完善與發展為主的創新主體精神,才能改變當前高校尤其是工科高等院校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現象,我國的教育水平也才能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校園文化;道德教育
一、工科高等院校校園文化與人文精神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莘莘學子的最高學府,其根本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理性與人性并存、對社會有用的人,但長期以來尤其是工科高等院校因為某些原因如自身學科結構的局限,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導致學生對人文精神知識的了解匱乏,從而造成高校人文教育缺失,所以,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高等院校不僅要擔負起傳授課本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任務,更要擔負起對學生人性教育如自主精神、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獨立人格等的重要責任。
二、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精神缺乏
(一)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冷漠
子女一人、父母兩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是現代家庭的基本結構,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大學生自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便是家里長輩的關注焦點,他們只是被別人關心、照顧的對象,卻很少有機會去主動關心、照顧他人,這自然會使他們把自己看成中心,導致了他們只看到和想到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很少考慮別人甚至不考慮別人的利益和感受;只希望別人關心自己,卻缺乏對他人的人文關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甚至危害到集體利益。
(二)大學生道德滑坡,誠信缺失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同時由于國家制度的不完善、公德的冷漠、家庭及學校教育不夠,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自私功利等本應為人所摒棄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場,并且影響著青少年,出現了優勢人群對于弱勢人群所處的困境視而不聽聞而不見甚至落井下石;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有待增加,如今考試作弊、履歷摻假、借貸不還等現象在一些高校中以成為普遍現象,人文精神教育亟待增強。
(三)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缺乏文化素養
大部分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發現自己無用武之地,其實是因為他們雖然掌握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實際工作能力差強人意。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這些無價之寶如今卻不被重視,大學生對此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電腦、手機的普及,大學生無法寫出簡單的字或是錯字連篇,這樣的現象亟待改變。
綜上所述,當前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人文素質不容樂觀,在能力方面表現為有些大學生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動手能力差;在知識層面表現為知識結構不合理,閱讀層面狹隘,對傳統文化知識漠不關心;在修養層面表現為道德素質低,舉止談吐不得體,因而,要讓當代大學生擁有了精深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從科學的層面擴展到社會層面,關心社會,進而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幸福,實現人生價值。
三、加強工科高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
一方面,由于受高中階段文理分科和市場競爭意識下功利和實用價值取向的影響,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偏向于學習專業知識,相比之下,接觸有關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時間少,主動學習人文教育課程熱情低;另一方面,許多理工科院校無法放棄偏重自然科學的教育理念,在自身定位方面仍比較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方面仍比較強調對學生理性思維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輕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因而,工科高等院校需逐漸優化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增大對人文學科知識的滲透,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本文也對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精神缺乏提出了一些對策,具體措施如下:
(一)開展結合自身校園環境、具有校情特色的人文素質教育
工科高等院校要深入調查、認真研究、深刻挖掘,緊密結合學校和專業特點,讓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全校師生中得到普及,突出學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創新文化中特有的人文內涵;要充分了解所在城市的地方文化、人文資源和人文景觀;要充分利用、整合本院校各社團、各學院相關的人文資源,構建人文教育的平臺,構建有地方和專業特色的人文教育工程;要重視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和藝術素質等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完善人文素質教育政策體系
各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政策監督機制,制定操作性更強的人文素質教育政策的明細措施,宣傳人文素質教育政策,促進工科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流,引導和帶領高校形成高效的工作模式,為人文素養教育開展提供依據,為工科高等院校全面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三)推進工科高等院校教師管理改革
一方面,正因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工科高等院校要建立科學嚴謹的教師教學審核機制,建立高校教師長期培養機制,對教學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工科高等院校的教師在追求科學精神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文精神也能的培養,要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知識,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有效傳播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 翁曉燕.淺談校園景觀如何體現校園文化中的內涵——黃岡師范學院珠明山校區景觀規劃解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冷英.對理工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3] 束霞平.從高校人文精神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10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