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民
【摘 要】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教學案例、行動研究以及經驗總結等方法,借鑒國內外有效教學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從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兩個方面入手,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針對性地提出有效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學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一)研究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效性提高的策略,抓住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要素。課改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改革,是課改推進與發展的決定因素,是課改成功或失敗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實效性越高,課改的成功率就越高,因此本課題研究直接關系到課改的成功,其現實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二)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師是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因素,教師的教,直接影響學生的學。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豐富和拓展新課程理念的內涵,創設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會促進教師由經驗型走向研究型、學者型、智慧型。這對教師的培養和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了學,優質高效的教,必定產生優質高效的學。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必將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對學生發展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張試卷定終身”鎖定的意義。
(四)學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學管理,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是課堂教學管理。構建適合課堂教學實效性提高的評價策略,形成管、教、學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不僅能促進教師提高,學生發展,而且能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其社會價值是不可言狀的。
二、增強初中思想品德課情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堂課的成功和失敗,教學效果如何,同教師能否掌握和運用教學規律、能否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直接的關系。教學實踐證明,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學生,由于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效果就會明顯不同。當前,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的進行德育學習,引導同學們自己認知、自己體驗、自己踐行。思想品德課本質上不是一種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質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養成。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將同學們置于各種情境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合作等活動,在合作與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筆者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創設問題情境、創設討論情境、創設活動情境、創設合作情境、創設探究情境著重進行論述。
三、堅持課堂動態生成,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過程,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經常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可能是教師課前未事先預料到的,可能是學生在課堂中偶然迸發出新的思維光芒,也可能是其他某種突發的情況。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隨機應變,努力做到課堂動態生成。所謂課堂動態生成就是指在師生、生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交往中,現時生成了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沒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的,是低效的。那么如何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呢?
首先,課堂動態生成要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當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盲目地尊重學生不恰當的學習行為和方法,對教材偏向的感悟與理解以及錯誤的知識與觀點,卻給予積極的評價,有時甚至順著學生的曲解、誤解,展開合作、探究、交流、爭辯。課堂生成看似精彩紛呈、氣氛活躍,可是生成的內容卻與課堂教學毫不相關。因此,教師應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鼓勵多元解讀的同時,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將學生偏離教材的問題通過巧妙的引導,用蘊涵在教材中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從而構建他們美好的精神世界。
其次,課堂動態生成要求教師在課前更加精心地備課,不僅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盡可能地深入理解教材與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認知現狀與心理發展特點等。
再次,課堂動態生成對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動態生成需要教師能夠恰當地處理教學中的一些突發或偶然事件,經常會突破書本的知識范圍,尤其是我們思想品德課,課堂的開放性就顯得更加強。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與科技發展,面對互聯網日益普及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學生的知識與“問題”更是我們難以想象,它更要求我們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樹立終生教育的學習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使自身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
總之,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才能更加有效。
四、結語
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要從“心”入手,經常和他們溝通,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拾回丟失的自信。課堂提問要有代表性、針對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問題要能起到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不輕易地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只要學生說出的答案沒有原則性的錯誤,都要予以肯定。思想品德學科是德育的主渠道,理應在育人方面起到比其它學科更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體現。素質教育并不排斥對教學質量的追求,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最終要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洛克.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