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
【摘 要】文章以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為背景,針對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不同步的狀況,從經濟發展視角透視農民工返鄉回流這一現象,在充分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勞動力市場所產生的影響的前提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相聯系,從而深入認識和把握農民工返鄉回流現象的深層次原因,為從根本上科學解決返鄉農民工未來發展出路問題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四化同步;農民工;返鄉回流
2012年11月8日召開了黨的十八大,會議提出建立四化同步,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但城鎮化發展比較緩慢,仍存在不同步現象,其中城鎮化進程中最大障礙就是農民工身份的轉化問題。所以,如何解決好農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問題,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緩解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由于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相當一批農民工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返回鄉村。不僅如此,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國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如長三角、珠三角和中東部地區主要靠出口為主小微企業正處在復雜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這一轉變將導致勞動力市場供給過剩,農民工城市就業難度增加的問題也隨之突出顯現出來。
一、現階段農民工返鄉回流現狀及原因分析
從表面現象來看,大規模農民工返鄉回流潮的出現確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發之后,可以說,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回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由國際金融危機對整個世界經濟環境的強大沖擊和不利影響所引發。但從經濟發展視角透視這一現狀,客觀理性地看待和分析當前國際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所產生的沖擊,我們會發現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并非是民致農民工大規模返鄉回流出現的直接的決定性誘因。要想深刻地把握農民工返鄉回流問題的本質,只有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流動現象與經濟發展路徑、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結合起來考察,才會辨析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從根本上找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再利用,滿足農民工持續就業問題的出路。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分析
農民市民化就是農民變成市民,是農村人口通過轉移方式轉變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城鎮的聚集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集約化效應,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與農村相比有著巨大的優勢。城鎮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著更高水平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鎮生活便利并且豐富多彩,對農民向城市的轉移有著巨大的“吸力”。另外,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工業化進程也在不斷地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產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就形成了城鎮化建設所需勞動力的強大地有益補充。因此,農村人口非農化過程與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向城市轉移的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對于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和國情來說,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后實現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起步,相對于工業化的發展是明顯滯后的,其農民非農化道路是一條與工業化脫節、不同步的崎嶇之路。建國以來,我國依靠農業積累大力發展工業,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工業與農業比例嚴重遭到破壞,城鄉形成差別懸殊的二元化社會結構。加之,農村人口大量非農化進而轉為市民化,導致城鄉融合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矛盾。
(二)進城農民工的“候鳥棲居式”存在是農民工返鄉回流的客觀前提
總的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或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是欠發達國家由落后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人力資源結構調整現象。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相對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期的發展經歷而言有著鮮明特征,即:相當一部分的進城農民工難以融入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不能真正被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充分吸納和利用,而是在城市中形成“候鳥棲居型”的農民工階層。
1. 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對農村勞動力接納力不足。當城鎮化進程緩慢,城市擴張對城鎮新增勞動力自然就表現出接納力不足,也就會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形成烈的沖擊。結合我國特殊國情來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接納能力的不足與從事收益較低農業生產的農民迫切希望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之間形成了矛盾,從而從整體上影響了城市化進程。
2. 社會關系中約束條件對農村勞動力的制約。在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人口非農化未同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農民工具有半工半農的性質,也就是所謂的農民工“候鳥棲居式”存在。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諸多限制,大體可歸分為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性因素和社會歧視等非制度性因素限制。社會約束條件的制約造成勞動力市場混亂、勞動力市場分割等問題。這也集中反映出農民工勞動力供給對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整體不適應性。因此,農民工在城市的“候鳥棲居式”存在,也就構成了大規模返鄉回流的客觀前提。由此不難看出,進城農民工大規模返鄉回流現象的出現也確實揭示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農民工技術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只要市場處于不均衡的狀態,就必然會產生調整的需求。所以,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一樣,當城市勞動力市場需求偏離值增大導致出現不均衡,部分進城農村工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也就在所難免。
(三)社會歧視因素的存在
受長期生活環境的影響,進城農民對城市生活環境的適應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種適應包括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對進城農民工在城市長期生活而言,在經濟層面短時間內是很容易完成的,但社會層面、心理層面的適應卻是需要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而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的時間會更長。就目前我國農民工在城市的整體適應狀況總體來說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進城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受到城市制度的排斥力量和人文差異性的人格歧視等使進城農民工的適應存在文化邊緣性的特征。巨大社會歧視下的較高的就業成本造成了農民工選擇返鄉繼續務農或者在農村從事非農生產等現象。農村剩余勞動力返鄉回流潮的出現嚴重制約了我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市民化的進程。endprint
二、新時期農民工返鄉現象的應對措施
從客觀來看,農民工返鄉回流現象作為勞動力市場優化其自身結構的一種方式,它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升級的必然結果。對此,積極的策略應該是:做好返鄉農民工人力資源配置工作,下大力氣進行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以適應“四化同步”的客觀要求。
(一)引導返鄉農民工投入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中來
嚴格來看,進城務工農民始終也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工人,務工是他們的“第二職業”,是增加經濟收入的門路,放棄工作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生活來源。但他們在進城務工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職業技能培訓,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技術和特長,城市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記。他們眼界開闊,思想解放,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與不離鄉不離土的農民存在較大的差別。進城農民工返鄉后,會把開放思想見識、技術、資金、先進理念等帶回家鄉,這對于推動農村發展、傳播先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與再就業
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級政府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盤活縣域經濟,并釋放積極政策使返鄉農民工積極投身其中,進而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創業與再就業問題。近年來,國家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提質增效期,同時,受土地緊缺、美元貶值、匯率變動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正醞釀著新一輪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部分產業資本、重工業企業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樣,隨著“四化同步”建設的加速推進,大量資金將投向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新農村建設力度也將空前加強。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廣大返鄉農民工應充分發揮技能優勢和人力優勢,積極投身于新農村的經濟發展中來。
總之,農民工返鄉創業、建設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問題。各地政府應把幫扶措施落實到具體的興農項目中去,特別是對于貧瘠農村,更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可以說,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成敗的關鍵。不難想象,如果農村的發展不具有任何比較優勢,其對于農民本身在內的任何人都沒有吸引力,那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只能成為美好愿景。令人欣慰的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不斷發展,農民工群體“早已悄然升級”,“第二代農民工”正以嶄新的面貌站在時代的前列,這些農民工長期侵染于城市文化,其思想理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比較強。同時,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講,充分發掘農村內需,逐步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因此,應充分利用農民工返鄉這一時機,適時調整農村發展戰略,積極鼓勵農民工創業,使這些新型工人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城市對農村的反哺。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返鄉農民工憑借勤勞和智慧,是可以在農村這塊廣闊天地上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 蔡玲.光明日報[N].2009年02月17日.
[2] 谷延方等.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3(3):2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