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治
一、充分就業區創建背景與概況
創建全國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始于2006年3月。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提出,“從幫助社區就業最困難的群體入手,社區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是就業再就業政策的最終落點,同時也是就業服務的終極目標群體所在。”北京市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是從2007年京勞社就發4號文件開始的,文件明確提出了充分就業社區的標準,旨在提供完善的就業服務,使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人員基本實現就業。
2011年4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首次公布北京市充分就業區、街道、社區名單。2011年順義區充分就業社區達到了92.08%,充分就業街道達到了100.0%,為北京市第一個充分就業區。目前北京市充分就業社區為70.24%,充分就業街道為24.22%。西城區充分就業社區達到了72.94%,但僅有26.67%的街道達到充分就業街道標準。充分就業區的創建根基在于充分就業社區的創建,根基在社區,起點或落腳點都在社區,因此充分就業社區的創建和相應標準的完成情況密切關系到充分就業區的創建。
二、西城充分就業區建設狀況分析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西城區11個街道的失業人員和街道管轄社區的負責人員、服務站人員、協管員以及社保所的相關負責人員、工作人員等,采取問卷調查、訪談調查與座談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從調查對象統計特征看,(1)抽樣調查的失業人員當中,35歲以上占79.5%;有疾病和殘障占21.6%;高中及以下學歷占75.6%;大專及以上學歷占33.4%。失業人員中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占22.1%,沒有的占77.9%;具有技術職稱的占18.8%,沒有的占81.2%。失業人員中具有技術技能的人員較少,且大多集中在初級和中級水平。(2)抽樣調查的工作人員主要來源于社區服務站和社保所這兩個與公共就業服務緊密相連、直接關聯的政府服務機構。抽樣調查的工作人員當中,社區服務站人員占60.0%,社保所人員占38.4%,街道辦事處人員占1.6%。從事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的辦事人員大多數(76.7%)所學專業都與其無關。
(二)失業人員求職情況
1.就業價值觀。調查題目反映的是福利依賴(①領取失業金意味著個人的懶惰;②失業金的發放會影響失業者自食其力)和工作意義(①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②即使失業后的生活費很高,我也還想工作;③對我來說,工作不只是掙錢,還有其他意義;④有工作就應該干,否則就沒資格接受救助)。調研顯示,失業人員雖然清楚工作的意義但有福利依賴的傾向,失業金讓失業人員產生了一定的福利依賴,未達到“保生活,促就業”的宗旨。
2.求職渠道。失業人員求職渠道的選擇依次為社區就業服務中心、招聘會、親朋好友介紹、新聞媒介和其他。從獲得招聘信息的渠道來看依次為通過宣傳欄公示、就業服務大廳電子屏幕、區就業宣傳報紙、區就業信息網和其他。上述數據說明,就業信息的發布并能即時告知失業人員,在其主動應聘崗位中是最為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3.求職強度。失業人員在參與各種求職活動(包括查找就業信息、參加招聘、投遞簡歷、到單位應聘、參加培訓、考取證書中)所表現出的求職強度,主要集中于一月一次。從求職強度可以看出,失業人員對求職的積極與主動性并不高。
4.求職障礙。依據調研數據,阻礙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因素依次為年齡、學歷、技術技能、身體狀況、照顧家庭、福利依賴和性別。說明年齡偏大、學歷不夠、技術技能缺乏仍是阻礙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重要因素。
5.用工期望。失業人員希望再就業用工形式中為全職的占66.55%,說明失業人員還是期望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近一半的失業人員對于再就業最低工資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261-2100元區間內;失業人員對于再就業的期望工資集中于2010-4200元這個區間占到了70.5%??芍?,失業人員對于再就業工資的要求是較為合理的,也是符合北京市工資指導線的。因此,對于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工資標準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和規范,才能使更多的失業人員積極就業,使更多的低保人員主動就業。
(三)公共就業服務狀況
1. 就業服務內容情況。(1)失業人員對職業介紹內容的需求度最高,其次是職業介紹方式。但就實際幫助程度而言,后者高于前者。(2)失業人員對職業指導方式的需求度和實際幫助程度評價最高,其次是指導內容。失業人員對于職業指導內容、方式、流程三項的需求度均要高于對其實際幫助程度。(3)失業人員對就業培訓方式的需求度最高,最低的是就業培訓課程。就業培訓方式的實際幫助程度要高于需求度,而在培訓課程和師資配置上失業人員的需求度明顯都要高于對其實際幫助程度。(4)失業人員對失業補貼經辦流程的需求度最高,其次是失業補貼審核鑒定。失業補貼管理對于失業人員實際幫助程度在就業服務各項內容中得分最高,需求度和滿意度分列第二位,但工作人員卻對該項的打分最低,有效供給程度最低。這說明,失業人員對于失業補貼的需求與認同更多的來源于福利依賴,而失業補貼對于失業人員再就業而言并沒有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2. 就業服務效率情況。失業人員對就業服務人員辦事效率的需求度最高;其次是申辦流程簡捷化水平;和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化水平,需求最低的為在線咨詢、網上辦理申請等事務。而實際幫助程度,認為對再就業有幫助的依次為就業服務人員辦事效率、申辦流程優化水平和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化水平。
3. 服務人員素質情況。失業人員對服務人員素質的需求度依次為服務態度、服務人員公平公正、服務人員業務咨詢解答、服務人員專業水平。而實際幫助程度同需求度排序,雖然服務人員素質四項內容滿意度得分均較高,但前三項的實際幫助程度均未達到失業人員的需求程度。失業人員對于服務人員專業水平需求不高,主要在于他們更注重服務人員的言談舉止和與他們的溝通交流,而不去關注一般、常規性的業務操作。endprint
4. 就業服務環境情況。失業人員對就業服務環境的需求度依次為就業服務機構窗口分類、就業服務機構大廳環境,需求程度最低的是就業服務機構電子政務水平。而實際幫助程度,認為窗口分類對再就業幫助最大。從得分來說,失業人員對就業服務環境的三項內容滿意程度都很高,同時也是所有項目中滿意度最高的三項。
5. 就業服務政策情況。失業人員對于就業服務政策有需求并認為對自己再就業是有所幫助的比例均在70%左右。但對工作人員的調研顯示,他們認為就業服務政策對于失業人員實際幫助程度并沒有失業人員自己認為的那么大,有效供給程度僅達到了31.5%,供需差距較大。
(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狀況
通過調研獲知,目前西城區各社區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完成各項指標時都遇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難題。
在面對各項創建標準中,僅有8.1%的社區認為沒有任何困難;33.0%的社區認為完成指標①(轄區內勞動年齡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轉移就業愿望人員90%以上實現就業、轉移就業)存在困難;29.7%的社區認為完成指標②(被認定的就業困難人員80%以上實現就業、轉移就業)存在困難;12.3%的社區認為完成指標③(“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存在困難;16.7%的社區認為完成指標④(失業人員滿意度測評滿意度達到90%以上)存在困難。由此可知,其中①和②指標是目前社區實現充分就業的主要障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對于促進失業人員尤其是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不言而喻成為了重中之重。
三、促進西城充分就業區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調研結果顯示,西城充分就業區建設面臨多方面的重大挑戰。應樹立明確目標,確保區域就業形勢的長期穩定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并在“十二五”時期實現“充分就業區”。
(一)建立強力有效的充分就業區建設驅動機制
注重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拓展就業空間,在幫助失業人員提高就業質量、實現體面就業、品質就業的同時,走出一條符合和諧發展的就業之路。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公共就業服務理念
對街道和社區進行合理細致的分類,針對不同特征的社區和求職者群體從內容、方式、流程等方面逐一進行專門服務,充分考慮社區差異和求職者需求差異,不斷提高公共就業服務質量和服務效能。
(三)完善以促進充分就業為導向的就業服務體系
對充分就業區建設及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培養規模、技術等級、支撐條件、各方負責等做出安排,形成充分就業區建設的新機制并加大投入。
(四)進一步優化公共就業服務項目和內容
一是為失業者制訂“量體裁衣”的再就業服務計劃;二是建立區域失業人員動態服務管理網,對轄區失業人員實施全程就業服務和動態跟蹤管理,全面實現就業服務管理的網絡化和精細化;三是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全面實施緊缺技能人才培訓儲備計劃;四是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穩定器作用,提高再就業資金使用效益;五是加強就業服務基礎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打造集人才素質測評、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為一體的就業服務新平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