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摘 要】農村空心化現象引起了理論界的持續關注。文章以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為理論視角,對農村空心化現象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對如何解決農村空心化現象,重建農村社會系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結構功能主義;社會變遷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從經濟學看,主要關注農村經濟空心化和城鄉一體化等問題;從政治學看,主要關注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維穩等問題;從管理學看,主要關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問題;從社會學看,主要關注農村社會變遷、社會整合等問題。本文擬以結構功能主義為指導,從社會系統理論的社會學角度,對農村空心化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思路。
一、農村空心化現象
對于“農村空心化”的內涵,學者看法不一。有的認為,“空心化農村”是指村莊內部出現大面積空閑的一種特殊結構布局的村莊;有的則從城鎮化背景、村莊空間形態和村民的年齡結構、空心村形成原因等方面進行定義。劉彥隨認為,農村空心化本質上是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鄉村地域系統演化的一種不良過程,其特征包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齡化趨勢,人口、資金等要素流向城市等。
(一)農村公共權力弱化
主要表現為政權重心轉移和公共服務不斷缺失。我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城鎮,城市和各縣城、中心城鎮甚至是各鄉鎮所在地都成為各級政府的主要治理區域,由此政權重心逐漸偏離了農村。這從各鄉鎮“七站八所”中以服務農村為主的農機站、水利站、文化站等的普遍弱化即可見一斑,由此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急劇弱化,尤其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水氣電等基本公共服務十分短缺。
(二)農村經濟資本弱化
主要表現為農村經濟空心化。大量農民工雖以寄錢回家的方式促進了農村經濟的一定發展,但畢竟他們常年在城市工作,所以就經濟貢獻而言,帶給所在城市的要比家鄉農村的大,因此導致農村經濟活力越來越差,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依然靠農業收入為主,經濟活力十分疲軟。
(三)農村人力資本弱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數據,2011年全國農村人口為65639萬人,全國0-14歲、60歲及以上人口分別占16.5%、13.7%,由此可推算當年全國農村15—59歲的人口數約為45816萬人。再根據《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2011年全國農民工達25278萬人,由此可推算農民工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約為55%,農村人力資本已經流失超過一半,且據上述報告,農民工中男性占65.9%,50歲以下的占85.7%,這導致留守農村的絕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
(四)農村社會資本弱化
主要表現為農村傳統社會結構、信任關系和價值觀逐步瓦解。一是以多子女家庭和擴展家庭為主、受宗法制度約束的傳統社會結構逐步瓦解,走向以獨生子女家庭、核心家庭為主、宗法力量嚴重削弱的轉型社會結構。二是信任關系嚴重受損,交往對象漸趨多元化、熟人社會關系逐漸陌生化、人情關系日益金錢化、代際關系逐漸疏離化。三是受上述因素以及城市物質文化、消費文化的影響,維系農村社會特質的主要社會資本十分稀薄。
(五)農村文化資本弱化
一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帶走了以他們自身為主體的農村文化資本;二是隨著現代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不斷滲透,農村中特有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鄉村文化不斷受到消解;三是國家對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亦未見明顯增長。在這三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農村文化資本越來越少。
二、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及其對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分析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以帕森斯最具代表性。他認為,社會系統為保證自身的維持和存在,必須滿足四種功能條件:一是適應功能,即確保系統從環境中獲得所需資源并在系統內分配。二是目標達成功能,即制定系統的目標并調動資源和引導社會成員去實現目標。三是整合功能,即使系統各部分協調為一個起作用的整體。四是潛在模式維系功能,即維持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統內保持制度化。帕森斯認為,這四種必要功能條件的滿足可使系統保持穩定性,從而使社會系統趨于均衡。
雖然結構功能主義受到沖突主義論者的強烈批評,認為它只適用于穩定狀態下的社會結構分析。但因為我們要考察的正是幾千年來一直是穩定結構的農村社會如何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而出現了以空心化為主要特征的社會變遷現象,因此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經濟系統
按照帕森斯的觀點,農村經濟系統必須確保能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維系農村經濟運行和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因為任何系統在正常運轉的過程中都需要耗費能量,只有持續注入資源才能維持該系統。一是經濟資源無法確保農村經濟發展所需,大多數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僅夠用來改善家庭生活,這只是維持經濟運行的最低條件,難以作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二是外界投資無法確保農村經濟規模化發展,各級政府的經濟重心都在城鎮,缺乏為農村制定投資優惠政策的足夠動力,農村經濟發展難以為繼;三是大量人力資源流失到城市中,使農村經濟發展失去了最為核心的人才資源。
(二)政治系統
帕森斯認為,政治系統必須能調動資源和引導社會成員去實現目標。但從上述分析可見,一是各級農村政權組織都以所在城鎮為重心開展公共管理活動,所以公共資源分布也是以所在城鎮為重點區域,農村的公共資源相對稀缺;二是青壯年農民大多都已外出務工,農村變成以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他們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執行水平明顯偏弱,難以符合農村社會發展需要。
(三)社會共同體系統
按照帕森斯的觀點,農村社會共同體系統必須能使農村社會的各部分協調為一個起作用的整體,充分發揮社會整合作用。但從上述分析可見,一是農村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元素——家庭隨著青壯年男性的大量外出已變得殘缺不全,這就從根本上難以實現社會整合;二是隨著宗法社會的瓦解和個人自主性的增強,家族紐帶在發揮協調和整合家族內各個家庭方面的能力和意愿已不如以前,因此,社會共同體越來越不穩定。endprint
(四)文化模式托管系統
帕森斯認為,文化模式托管系統必須能維持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基本模式,并能使其穩定化和規則化。但從上述分析可見,一是受現代文明影響,農村中橫向的人情關系和縱向的代際關系日趨淡化,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漸趨荒蕪,農村傳統文化體系面臨解體危險;二是受城市世俗文化影響,農村社會價值觀已出現多元化,農村傳統價值觀如面子問題及勤儉持家等理念遭致嚴重消解,相互沖突的概率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共同價值觀的穩定。綜上所述,按照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農村空心化現象的本質是農村社會結構系統已經全面弱化,即其政治、經濟、社會共同體及文化模式等四個子系統難以發揮正常功能,農村社會系統面臨著“重構”的必然性,即發生社會變遷。
三、結構功能主義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啟示作用
諾斯認為,制度變遷是一個“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新的制度均衡”的動態過程。可借鑒結構功能主義使其邁向新的制度均衡,成功實現社會變遷:
(一)打造新的經濟系統和社會共同體系統
各級政府應堅決實施產業梯度轉移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向產業價值鏈挖潛,吸引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近就業、家鄉就業,既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確保農村獲得維系其經濟正常發展所需的資源,又使農村社會重新獲得完整的家庭結構和人力資源,從根本上重構經濟系統和社會共同體系統。
(二)打造新的政治系統
一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工中的精英回鄉參與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村民在村莊治理中的作用,搭建公共溝通平臺,完善村民民主參與機制,通過財務公開、信息公開等形式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將村民聚合到村莊公共事務的決策和執行過程中,提升村民參與的廣度、范圍、強度和深度,重建農村政治生態。
(三)打造新的文化模式托管系統
不斷加大對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同時加大對農村民俗文化活動的扶持力度,對勤儉持家、孝敬父母、樂于助人、鄰里關系和諧的家庭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重構農村共同價值觀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劉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北京:地理研究,2010年1月.
[2] 國家統計局.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20118_ 402779722.htm.
[3] 國家統計局.201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4] 楊光斌.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5] 吳春梅,邱豪.鄉村溝通網絡與村莊治理績效研究[J].北京: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政治,2012年0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