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層次的生態問題也日益暴露。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這不得不讓我們從哲學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新的思考,以期在哲學理論的指導下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爭取“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關鍵詞】生態;發展;哲學;文明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哲學內涵
(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把人與自然界的對立同人的異化,人與自然界的本質統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人類的勞動實踐活動把世界分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前提下,由于異化勞動的影響,自然不再與人的本質發生聯系,而成為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由此也處于異化的形態中。
自然界與人的關系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對于人類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人類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必備的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這樣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又將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強加給大自然,使人能夠從大自然中直觀自身。此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強大的力量強行鏟除人化自然的痕跡,使人的活動成果趨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變了自然規律起作用的范圍和結果,改變了各種自然過程,恰如當今出現的生態失衡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明確表示了一種不同于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見解:自然向人生成的同時,人也應該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
(二)中國傳統生態文明觀與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內在關系
對于生態文明的思想,中國古代哲人也表達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天人合一”便是對此典型的表述,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生態文明觀的主基調。“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周易·乾卦》中說:“夫大夫者,與天地合其德。”在這句話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統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應該合乎天地的“德”。此后,中國儒家和道家對此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從儒家和道家對“天人合一”的闡述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思想:一是天與人應該是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相互對立。二是人應該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天的本性而行動。三是“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和人生理想。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它既與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有著相通相融的地方,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想材料。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沖突本質
(一)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利益博弈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是相伴而生的,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引起學者的爭論。人類中心主義是在現如今生態學出現之后,被研究學者們用來指稱近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文化的一種說法。它之所以不斷受到生態學者的批評,就在于它是使生態危機不斷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類中心主義主觀的剝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自然存在的唯一價值不過是供人類利用和使用。自然因而淪為人類實現其價值的附屬物,是人類統治的對象。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大自然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軌跡,并不受人類統治,但是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兩種思想在不斷的對立中進行著利益的博弈,本質則是人類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發展。兩者沖突的根源在于到底應該是自然為人類服務,還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與可持續發展
要闡述“主客”二分的世界觀,首先要弄清楚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謂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的總和。所謂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首先,主觀世界實質上是被人的頭腦所反映并轉換為觀念形式的客觀世界,在內容上源于客觀世界,兩者具有同構性。其次,主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具有同一性。再者,二者其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人類必須謙卑地放下身段,摒棄“統治客體”的主體思想,在滿足自身實際需要的程度上來改造和利用“客體”。如果人類的索取和需要超過了“客體”的負荷能力,那么發展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三)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然界客觀發展的對立
按照西方傳統哲學,自然是人之外并與人相對而存在的自然界,是機械的、物理的、沒有生命的自然界,是決定論、還原論意義上的自然界。但是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活動從大自然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人類要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就必須讓自己的實踐活動和大自然的發展協調統一。大自然有著自身發展和運動的軌跡,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人也只是大自然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人畢竟是目的性存在,不是被動的受造物,這就需要使自己的目的合于自然目的。如此,必然會在人與自然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矛盾,產生對立。如果人類一味的和大自然進行抗爭,最終的結果是誰都不可能得到發展。最好的選擇就是在對立中尋找統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科學原則,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集中體現了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立足于中國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口素質狀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條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也同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自然關系的和諧與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觀之上,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毫無疑問,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生態文明的最終實現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endprint
(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使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新模式,大幅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排放,可以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修復脆弱的生態環境。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總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消耗將更少,環境污染將更低,經濟和社會效益將更大。
(三)重視環境文化的培育
由于生態意識淡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與生態文明相悖的不良習慣。僅僅依靠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強制規范,往往力有未逮,難以使生態文明成為人們自覺的價值觀,必須在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西方生態文明發展的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現實生態危機的分析和反思,大力培育環境文化。
四、結語
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史,是一部濃縮的生態環境興衰史,也是整個社會經濟隨著生態環境的興衰而興衰的歷史。在從古到今的文明盛衰圖卷中,人們始終可以看到兩個相互伴隨的影子:經濟增長和資源消耗。作為一個處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全中國十幾億人民要富強,偉大的中華民族要振興的心愿,正在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排山倒海的力量。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就是通過逆轉人類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退化趨勢,恢復人和自然的生態關系,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和諧協調。
參考文獻
[1]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高德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
[3]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 肖鐵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伏昭琳(1987- ),男,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