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城市商業經濟繁榮,而民以食為天,飲食業更是發展迅速,不但有酒樓和分茶店等,也出現極為興盛的夜市,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為當時最為繁榮的行業之一,飲食業無論是其種類,還是其分布格局,或是其經營特色,都有其獨特之處。宋代飲食文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北宋;東京;飲食業;商業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東京夢華錄》是一部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會生活的著作。其中描述的繁榮興旺的飲食業尤為引人注目。當時的東京實為全國飲食業薈萃的重要場所,因而作者孟元老在序中說“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一、飲食業的種類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的著名酒樓就有72座。此外,經營的菜肴珍羞也有數百種之多。烹調技法有炸、餾、炒、爆、燉、煮、蜜、凍等30多種,曾一度將中原飲食文化推進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一)面食品種繁多。開封城內官員與平民的主食以面食為主。其制作可謂是五光十色,形式多樣。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著名的面點有: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張家油餅等。面點的制作,運用了烤、炸、蒸、煮、煎等多種方法。此外,宋代開封城中面條的吃法也很多,一般的面條上面都澆有各種配料,如豬羊庵生面、雞絲面、三鮮面等。
(二)羊肉食品暢銷。開封城的肉食消費中,羊肉占的比重較大,其中多為宮廷食用。宋人認為,“人參補氣,羊肉補形”。所以,貴羊賤豬成為了社會風尚,宮廷里“御廚止用羊肉”,原則上是“不登彘肉”。市場上,據《東京夢華錄》載,以羊肉為原料的菜肴隨處可見。
(三)少數民族飲食風味流行。北宋時期,各地各民族間的交流和影響逐步擴大,各地各民族的飲食也開始大量涌入開封。飲食風格上,兼容了南北風味。不少餐館還掛出“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的招牌,以招攬客人。“胡食”主要指西北等地少數民族的肴撰,牛羊菜居多;北食主要指黃河流域一帶的菜肴;“南食”主要指蘇杭、淮揚菜;“川味”主要是巴蜀菜,也波及云貴。
(四)果子豐富多樣。《東京夢華錄》卷二中,孟元老進行了專門介紹。事實上,果子是生果、干果、涼果、蜜餞、餅食的總稱。市民對果子需求的增多促成了果子販隊伍的發展。《東京夢華錄》記有銀杏、栗子、核桃、松子等堅果。乾果有芭蕉乾、梨條桃圈等。蜜餞則有黨梅、櫻桃煎、人面子、嘉慶子等。甚至,東京都城節日上的點心和宴席上的點心也受到廣泛重視,表明了社會安定。
二、飲食業的分布
北宋時期,飲食業堪稱是東京最為發達的行業,飲食店鋪遍及京師各處街面,從皇城直至城外關廟,店鋪鱗次櫛比,流動的攤販更是比比皆是。東京的大街小巷遍布酒店,為當時最大行業,大型正店有七十二家,小酒店難以計數。縱觀其分布狀況,盡管散布廣泛,但整體上大致呈區域集中的分布態勢,并且形成了兩大最為繁華的飲食區,一是州橋、相國寺一帶;二是潘樓街、馬行街一帶。
州橋與相國寺一帶,由于地理條件優越,商業發達,往來人數眾多,這些良好的客觀條件極大的推動了飲食業的發展,使其生機勃勃,潘樓街、馬行街一帶也是如此,街巷內有諸如 “鐵屑樓酒店”、“得勝橋鄭家油餅店”等首屈一指的酒樓和食店,可見當時東京的飲食業真可謂是“星羅棋布”,已達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了。
三、 飲食業的經營特色
北宋京都的飲食業主要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指固定的飲食店肆,包括酒肆、茶坊和食店;下層是指半固定的食攤和流動的食販。但無論屬何種類型,都十分講究經營方式。
(一)飲食店肆的經營特色。這類店肆,盡管主營的內容不同,規模大小各異,但卻有一些共同的經營理念。
1.講究的店肆裝潢。“門面”是一個店肆的招牌,起著先聲奪人的招攬作用,因此行業主都十分重視門面的裝飾。“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在八月“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店內的裝修也很講究,酒樓內“兩廊皆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這些設計,既使顧客飽了口福又飽眼福。
2.靈活的經營方式。食店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常以特色食品來吸引顧客。一類是以專營一種食品而馳名的食店,如: “得勝橋鄭家油餅店”、“曹婆婆肉餅店”、等;還有一類是為了滿足僧侶和吃齋信佛的人們的需要,專門經營的素食分茶店。這些食店不僅經營著各自的特色食品,而且對于飲食服務和飲食衛生也相當重視。
(二)飲食攤販的經營特色。飲食攤販本小利薄,主要以下層百姓為經營對象,因此十分注重飲食的經營。
1.主營各種熟食小吃、果品和涼飲。東京城內的小食攤,雖不比那些大的食店,但所售的食品“物美價廉”,迎合了眾多中下層人們的消費,因此生意十分紅火。
攤販們有時為了吸引更多的食客,還會散發一些果品點心;還有的攤販去酒肆推銷“果實蘿卜之類”和各色干果,“不問酒客買與不買,散與坐客,然后得錢”。
2.食品的宣傳與出售。繁華熱鬧的早市和夜市成為飲食攤販們的最佳營業區,各種食攤都在此聚集趕場。食攤的流動性,一方面為他們趕往不同的鬧市區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如:“搶占攤位難,不能形成固定的消費群等”。因此攤販們竭盡所能吸引食客進行售賣,最具特點的售賣方式就屬“吆喝叫賣”、“器具吹打”以及“懸掛特種旗幟”,這些方式極易使人辨知攤販們所售之物是何種食品。
總之,通過《東京夢華錄》,可以看出“浮華使市民失去了樸素和粗廣,他們的感情細膩豐富、品位較高”,更注重于生活的情趣。繁榮的飲食業不但活躍了市場經濟,而且把傳統的飲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并使之承載著一個時代進步與繁榮的氣息,這為后世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2] 張其凡.宋代歷史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方圓(1991.01- ),女,江西瑞昌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2級,研究方向:區域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