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近代史上重要歷史事件之一的義和團運動,其在邯鄲地區的興起不僅僅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還與邯鄲地區的地域文化有關。文章就從邯鄲地區秘密社會活躍、邯鄲地區保持著習拳練武的傳統、燕趙民眾的心理特點三個角度對邯鄲地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進行分析。
【關鍵詞】邯鄲地區;義和團;地域文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場以廣大農民為主體的群眾性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風起云涌,這便是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邯鄲地區是這場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在廣闊的中國,邯鄲地區之所以能成為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其根本原因是列強侵華加劇,直接原因則是教會活動猖狂,教民矛盾激化,從而頻頻引發教案。但是我認為,除此之外,義和團運動在邯鄲地區的興起還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地區經過長期積淀的深厚文化是一種強大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民眾的生活、思想和行動。鑒于這種情況,本文就以邯鄲地區為例,深入分析一下義和團現象與地域文化的聯系,以求喚醒學術界對一些重要領域和課題的研究,同時也希望能為整個義和團運動的研究開辟更為深刻和更為新穎的研究方向。
一、邯鄲地區秘密社會活躍
邯鄲地區秘密社會活躍與義和團的興起什么關聯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秘密教門的傳教特點入手。
第一,秘密教門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們將血緣、地緣關系作為紐帶,吸納家庭成員、親朋好友、鄰里同鄉入教。這種傳教方式不僅適應了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結構,同時也使秘密教門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后來義和團也采用了這種傳教方式,從這一點來說,義和團是秘密宗教的承繼。
第二,秘密教門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它們大多以治病作為傳教的重要方式,但卻把“治病”渲染上了神秘主義色彩。比如會道門 “燒香上表,低頭彎腰,將兩手搖擺,隨勢倒在地上,聲言祖師附體,即須脫卸衣服,光赤上身”, 還伴有正式的儀式。邯鄲地區的民眾生活上自給自足,思想上閉塞愚昧,因此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秘密教門的神秘主義正與民眾狹隘的迷信心理產生共鳴,使其更能吸引民眾入教,義和團也沿用了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施藥治病方式吸納民眾。
最后,這些秘密教門利用嚴格的紀律和禁忌來約束教民。比如圣賢道禁吃狗肉、鴿子肉、大雁肉;九功道、老師道、黃天教禁吃五葷;先天道禁吃牛肉,理門禁吸煙、喝酒等。義和團沿襲了一些禁忌,比如規定“凡是進壇者,一律不許吃蔥、非、蓮、蒜等五葷。否則法術本靈,連看熱鬧的入港吃這些就會當‘二毛子拿問,輕者罰款跪香,重者有身家性命之憂。”義和團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樹立自身的震懾力和權威感,同時保證教民對義和團的忠心和反抗敵人的決心。
總之,秘密宗教為義和團的發展壯大準備了條件,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同時義和閉也積極汲取了秘密宗教發展的寶貴經驗。
二、邯鄲地區保持著習拳練武的傳統
邯鄲古為趙國之都,這里歷史悠久、民風獷悍,是民間習拳練武組織進行活動的重要地區,素有“中華武鄉”美譽。據統計,清末直隸“已形成了以長拳、形意、太極、八封、翻子等拳系為主,80多家多項拳種,60多個單項拳械廣泛傳習的格局。”在清代112次武舉考試中,“現有籍可查的武狀元90人,其中河北籍的達32名。” 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深、社會動蕩不安,為了自保,邯鄲地區民眾有的參加傳統的拳會、刀社,有的結團習武自衛。據今人調查,在直隸南部南宮、曲周、清河、威縣和東明等縣的廣大農村里,梅花拳歷來非常流行,一般民眾都喜歡細犬練武,甚至有一家幾代人都曾練過梅花拳的。多重證據表明,習拳練武在邯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
邯鄲地區參加習拳練武組織的主要是家庭負擔相對較輕、閑暇時間相對充裕的鄉村或城鎮青壯年和兒童,習拳練武使他們身體素質更好,性格上也形成了沖動易怒、爭強好勝、好打抱個平、以救時艱為己任的特點。這樣,這些習拳練武組織就為義和團進行暴力斗爭積蓄了組織力量。
三、燕趙民眾的心理特點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當外來文化“侵入”時,燕趙人民也會做出相應的主觀反應。義和團運動與燕趙民眾的心理也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第一,因迷信而敬畏上天的心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下層民眾的受教育水平極低,加之平原生活的自給自足性使他們思想十分閉塞,因此在他們之中,封建迷信思想很是泛濫。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下,民眾往往將自己悲慘的命運和嚴重的民族危機歸咎于上天震怒,認為“萬物莫大于天”。對上天的畏懼掩蓋了造成這一切殘酷現實的真正原因,于是民眾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天久不雨,皆由上天震怒洋教所致,因其勸人勿拜神鬼也”。被當做一切苦難源泉的洋教自然會遭到民眾的痛恨和排斥,從而也就引發了中西文化沖突。
第二,因尚武而產生的極端心理。前文我已論證過邯鄲地區的民眾有習拳練武的傳統,他們的這種尚武情結在外因的促使下逐漸演變成崇尚暴力的價值觀,從而產生嫉惡如仇的極端心理。清末頻發的教案就是這一極端心理的集中體現。這種極端心理所產生的暴力行徑,只會“火上澆油”,激化中西文化沖突,使民眾更加痛恨洋教。
第三,狂熱的從眾心理。從眾是指在特定社會環境中,個人盲目地接受和模仿他人的言行舉動,即俗語所說的“隨大流”。從眾心理反映了社會環境對個人心理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迫使個人盲日地服從多數人的意志。當時民族危機嚴重,社會動蕩不安,民眾在惶惶不安中易排斥外來勢力而“抱團”、“從眾”,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戰勝敵人。于是一些很小的中外個人沖突就演變成了中外兩種文化、兩個民族的沖突。
關于義和團運動興起原因眾說紛紜,但是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地域文化對邯鄲地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起著重要作用。義和團運動的產生本身就是邯鄲地區地域文化的體現,同時它所產生的義和文化又極大地豐富了邯鄲地區的地域文化。從地域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義和團運動,不僅對研究義和團運動有著深刻的啟迪,而且對研究歷史也有著深刻的啟迪。
作者簡介:劉爽(1989- ),女,河北邯鄲人,華中師范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