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煒
【關鍵詞】情境教學 課堂教學
高效 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31-02
在新一輪的小學數學課堂改革中,創設和運用數學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筆者就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以情境教學促進課堂高效發展進行探討,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數學情境中激發求知欲
在低年級數學教材中,例題大都以現實的生活情境為依托,把學生的認知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截取某一場景,鮮明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在情感體驗中激發求知欲,并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初涉加減法教學時,我們根據教材采用了兒童最常見的“人來了”“人走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把加減法計算教學建立在直觀形象、兒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在連加連減教學中,通過觀察教材中生動形象的連續飛來的小鳥情境圖、連續游走的小鴨情境圖,把數學還源于兒童熟知的生活場景,把現實情境情節與加、減數量關系聯系起來,把數學理解建立在形象思維基礎之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觀察插圖中促進知識的形成
情節發展和數學知識是構成數學教學情境的重要要素。低年級的數學例題和習題通常是以一幅幅直觀生動的畫面出示的,這在調動學生感官積極性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和直觀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插圖的情節發展和知識形成的結合點上理解圖意。通過分析、判斷和推理,促進數學知識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9加幾》一課中的“想想做做”第1題時(見下圖),從圖畫中如果僅限于得出算式9+6,那就沒有發揮出圖畫的全部功效。在學生觀察圖畫得出算式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個重點:一是小猴為什么從一堆6個方塊中搬1個到9個方塊這堆上?二是把小猴搬運方塊圖與“9+6”的算式分解圖結合起來思考:9+6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不僅真正看懂了圖畫內容,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觀察的方法,能以圖畫情節為依托,理解了“9加幾”的算理算法。這樣的圖畫教學,生動又有趣味,簡單又意明,使得低年級的計算教學化枯燥為趣味、化機械為靈動,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形成。
三、在合理利用情境中突破教學重點
有時候,教師刻意地去追求生動活潑的情境設置或是具有創意的問題情境,這未必就是最好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其實很多時候,身邊的一些簡單而直觀的資源更加有效,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才是最有效的教學。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得數是6、7的加法》一課時,教材創設了植樹活動這一情境,讓學生看著情境圖解決“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不同加法算式,即:5+1=6、1+5=6,讓學生初步感受“交換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的加法交換律。
筆者想,教材這樣設計,有以下3個方面的意圖:第一,植樹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圖中有從兩個方向來的學生,易于學生理解并列出兩個算式。但是,筆者課前調查發現,學生一般都是這樣理解題意的:先來了5個小朋友,又來了1個小朋友,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列式時,也就很自然地把左邊的人數加上右邊的人數求出總數。確實,依據學生前一段時間的學習經驗,他們已習慣于這種思考方式。因此,如何利用教材設計的情境,教師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導才能得出“一圖兩式”,而非學生主動地得出另一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通過講故事來展開教學的,草地的這邊來了5個小矮人,伸右手5只手指來表示,另一邊又來了2個小矮人,伸左手2只手指來表示,一共來了幾個小矮人?學生們很快列出了算式5+2=7。接著提問:還可以怎樣列算式呢?當然,會有學生蠢蠢欲動,也有學生不知所云,此時,教師把兩手交叉,5只手指和2只手指交換了位置。學生們一下子就領悟了,接下來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之所以易于領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在突破“一圖兩式”這一重點時,筆者利用了學生可以直觀觀察的手指來替代小矮人,通過交叉雙手,很輕松自然又直觀形象地讓學生自主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第二,手指演示,能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交換雙手的位置,也就是加數交換位置,但總數是不變的。第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說明了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身邊的一些簡單而直觀的資源,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在動靜結合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的數學教材大多呈現的是靜態的圖文結合形式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數學知識的理解時需要借助“想象”來還原事件的過程,但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發展水平的局限,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在教學中如果適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動畫和圖畫結合起來,就能讓算理更明了,可以提高學生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加減混合》一課時,教材中有一道習題,要求學生根據荷葉上青蛙跳水的靜態圖(如下圖)列出加減混合算式。學生在題目提供的靜態圖上很難一下子分清圖中要描述的是什么樣的增減變化。但是運用了動態的課件演示后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輕松地看出在一片荷葉上的4只青蛙中有2只跳水了,另一片荷葉上的3只青蛙仍在上面。學生通過還原事件就可以從青蛙增減變化中理解圖上的數量關系,也就是要從原來沒有跳水前的一片荷葉上的青蛙只數里去掉跳水的青蛙只數,再加上另一片荷葉上的青蛙只數,就是現在荷葉上青蛙的只數了。這樣的教學不但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還運用了學生的活動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上的觀察圖意理解圖意的方法如果僅停留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或者依賴多媒體技術上,學生的觀察經驗得不到遷移,學生由觀察到理解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因此,動態的動畫演示要回歸到靜態的呈現方式。學生有了觀察動態動畫的經驗后,很容易運用他們已有的觀察經驗進行遷移,注意在一張靜態圖上通過尋找出增加或者減少的變化關系來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