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鳳
【關鍵詞】文本解讀 整體 習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48-01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著教師對內容分析的串問串講、涵泳語言的思維弱化、朗讀指導的技術化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對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存在不足,對“教什么”并不明確。以下,筆者從文本解讀的方法入手,對培養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作思考和探究,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深入解讀,整體把握
文本解讀的重點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準確認識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側重點是關注父親的“了不起”,往往在課堂上花大力氣引導學生研讀父親在廢墟中挖掘的情景。誠然,父親挖掘廢墟、尋找兒子的經過是課文敘述的重點,文中對父親的描寫,如“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等,令讀者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父愛,父親的確很“了不起”。其實,兒子也很“了不起”,在險惡的環境下,他十分堅強,堅信父親會來救自己,還鼓勵同學不要害怕。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從整體把握,理解課文贊揚的正是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中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格,表現了父子之間深厚的情意。
又如在教學語文S版第十一冊課文《秋天的懷念》時,教師除了提煉“懷念母親,贊頌母愛”的主題外,還應啟發學生重視和思考生命的意義;在解讀《丑小鴨》一課時,應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內涵:當你身處逆境、不被認同時,請堅持理想。
二、精心選擇,關注典型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選擇文本中的典型詞句,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如關注文本中一些精妙傳神的字眼、內蘊豐富的詞句、優美的句式段落、精巧的構思、精心的選材、富有個性特點的人物對話等。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將它們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在第一學段可重點關注優美的詞語、典型的句式,如課文《小小的船》中“彎彎的”“小小的”“藍藍的”等疊詞;在第二學段可重點關注典型的語段,如課文《廬山的云霧》中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是“總—分”的結構段;在第三學段可重點關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心理描寫等,如《窮人》一課中,對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描寫;《船長》一課中,對船長與洛克機械師之間極其短促有力的對話,文中未加提示語,未用長句,突出了情況的危急,進而巧妙地實現了對船長形象的塑造。
三、研讀習題,提高效率
課后練習題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反映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有助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和把握。教師充分研讀課后練習題,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后練習題中的第3、4題如下。
3.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神奇”在哪里?作者為什么會對它產生望而生畏的感覺?)
(2)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這句話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4.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為什么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灞河邊的柳?
第3題是引導學生對柳樹形象與情感的領悟,指向“會意”;第4題旨在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言語形式,指向“得言”。教師在備課時要把這兩道課后練習題恰當地融入教學設計中,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達成。
四、關注學生,換位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兒童的理解和閱讀心理與成人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往往憑直覺感受和感性體驗來解讀文本內涵。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要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為目標,試著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如果讓學生來讀課文,他們會怎么理解?哪些地方可能讀不懂?他們會提出哪些問題?”此外,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智慧解讀,如某一部分可能是學生的解讀與教師的解讀完全背離的,可能是教師忽略的,還可能出現學生的錯誤解讀等。
課程專家方智范教授說:“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回歸語文,練好內功,盡可能正確、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這是一道‘鐵門檻。”教師要練好“文本解讀”的內功,邁過這道“鐵門檻”,就要勤于閱讀,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內涵,通過恰當的文本解讀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