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
【關鍵詞】中學生 生命教育 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56-02
“生命教育”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華萊士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提出。生命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關于生命內容的相關教育,它圍繞關愛生命而展開,教育人們尊重個體生命,并且逐步引導人們完善生命理念,追求生命意義,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從狹義來看,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就是要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生命信仰,從而敬畏生命,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么,在教學中怎樣開展生命教育實踐,引導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呢?以下,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談談開展生命教育實踐活動的三個途徑。
一、幫助學生建立生命信仰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引導學生建立生命信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只有對某一客觀存在產生信仰時,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它、熱愛它、珍惜它。生命是客觀存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客觀實際。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起生命信仰,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如“生命是唯一的,對于任何人都是如此,沒有誰可以擁有兩次生命”“沒有生命,一切都將是空洞、無意義的”。二是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偉大,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是創造價值的唯一保證,世界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人,沒有人就沒有世界,生命就是生活、生產的源泉。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生命的價值,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價值、自然萬物的生命價值,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創造力,使學生全方位理解生命的力量,從而敬畏生命,建立對生命信仰的人生觀。
二、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個體
生命不僅具有個體性,還有社會性。每一個生命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他從生下來起就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分子。從更小的范圍來說,每一個生命都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生命個體都連接著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快樂、健康與發展。任何生命個體都不僅僅是他“自己”,不能完全由他自己來主宰,個體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這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如果一個人缺乏這樣的認識,他就不懂得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就有可能自私到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割裂精神與肉體的結合,割裂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以犧牲家庭幸福、家庭存在的意義為代價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因此,在進行生命教育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知道生命的意義、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與家庭分享快樂,促進家庭的健康美滿;第二,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能夠正確地對待困難,與家庭成員共同渡過難關;第三,為社會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第四,尊重他人,與人友善,互敬互愛,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建構和諧的生活;第五,共同維護自然環境,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也就是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與家庭成員同甘共苦,與他人和平相處,給他人帶來快樂和方便,維護好人類生活的家園和社會環境,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生命的價值。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意義,正確認識生命,對生命要有極度負責任的態度,建立起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輕易傷害和放棄生命。
三、促使學生具備戰勝困難的勇氣
從近期不少媒體報道的中學生自殺事件中可以看出,涉事中學生大都缺少對生命的熱愛,他們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而沒有對問題進行分析,不愿意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更不會反思自己的不足。他們認為一切困難都是外界強加給自己的,是世界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他們變得極端自私,最后放棄自己的生命。這類人往往沒有想到或者不愿意想到,在他們身上還承載著社會與家庭的責任與義務,他們不僅僅屬于自己,也是屬于家庭的。中學生產生這種極端自私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來源于家庭教育。當前,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家里的獨苗、“小皇帝”,他們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幾乎沒有遇到過困難和挫折。他們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整個家庭都要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在這些學生看來,任何困難都應該由家人代為解決,但當家人不能幫助解決的時候,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逃避、不負責任地消極對待。當困難和挫折讓他們無路可逃時,他們往往會想到通過結束生命來逃避。如果困難是因為別人的原因而產生時,那么,他們就會以傷害對方的身體甚至生命為解決問題的手段。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蔑視,同時也是對他人生命的蔑視。可見,在中學生中開展戰勝困難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提供贊美生命的影視、圖書、圖片等相關資料,組織學生開展關愛和分享生活美的活動,如親子讀書活動等,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感悟活著的快樂。其次,與學生分享戰勝困難的勵志故事,利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制造良好的奮發向上的氛圍,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最后,引導學生互助合作,讓學生體驗合作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快樂,發現團結的強大力量,營造出互愛互助、共同成長的良好教學環境。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在生命教育實踐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意義、活著的責任與義務,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具有敢于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開展生命教育,對于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筆者將繼續以生命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來貫徹落實,并不斷地進行研究。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