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春
【關鍵詞】課堂生成 《乘法分配律》案例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62-01
2013年9月份,筆者有幸到江陰參加“長三角名師大講堂”觀摩活動,其中吳正憲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吳老師對課堂反饋的靈活處理,以及由此引發的精彩生成,令筆者認識到,原來可以如此巧妙地破解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尷尬。
【案例】教師出示背景圖片:紅花每行12朵,有8行,綠花每行8朵,有8行,并讓學生說說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根據情境能夠提出什么問題。接著,教師讓學生嘗試解決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朵花?學生列式如下:
生1:12+8=20(朵) 20×8=160(朵)
【點評】教師預設學生會出現第二種解法:12×8+8×8=160(朵),然后順理成章得出等式:(12+8)×8=12×8+8×8,但教師巡視教室一周后,始終未能如愿。另外,由于本次課是給三年級學生上四年級的教學內容,沒有一個學生會列綜合算式,課堂一時陷入尷尬,聽課老師都為吳老師捏了一把汗。尷尬如何破解呢?教師進行了以下智慧的處理。
一、擱置尷尬,等待時機
教師沒有急著引導學生列出第二種解法,而是擱置課堂生成的尷尬,等待時機。教者繼續出示背景圖片:由紅花、綠花演變成的兩個長方形,一個長12厘米,寬7厘米,另一個長8厘米,寬7厘米,依然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接著,教師讓學生列式解答,這一次出現了兩種解法。
生1:12+8=20(厘米) 20×7=140(平方厘米);
生2:12×7=84(平方厘米) 8×7=56(平方厘米) 84+56=140(平方厘米)
【點評】由于兩個長方形的寬相等,教師借助多媒體將兩個圖形拼在一起,學生很容易將第一種方法,即先求兩個長方形的長相加,得出和數再乘寬,求出面積,變成第二種方法,即先分別計算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再求和。
二、抓住兩種解法,成功建模
此時建模的時機已成熟,教師讓列出算式的學生當一回“小老師”,提問:“大家對我列的算式有什么問題?”學生紛紛提問:“12+8=20(厘米)是什么意思?20×7=140(平方厘米)是什么意思?……”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列出兩種方法的綜合算式:(12+8)×7=140(平方厘米);12×7+8×7=140(平方厘米),兩個算式的得數相等,因而可以寫成:(12+8)×7=12×7+8×7,完成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實現成功建模。
三、類推,實現知識點的遷移運用
由于有了第二個教學情境的成功建模,聯系第一個教學情境中學生只得出一種解法,教師問學生:“針對第一個問題,你能用其他解法來做嗎?”學生自然得出第二種解法,教師又問:“你能像第二個問題那樣,根據這兩種解法寫出一道等式嗎?”這樣,課堂教學順理成章地實現了知識點的遷移運用。
【反思】很多時候,教師的預設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并不能如愿,學生的反饋往往與教師的預設相距很大。而案例中吳老師智慧地擱置課堂生成的尷尬,使得教學峰回路轉,迎來了課堂教學的圓滿達成。可見,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感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課堂一旦出現“意外”,教師要有心理準備,靈活地應對,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課前的教案,而要抓住生成的時機和有效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對課堂形成的正面積極、價值高的“生成”要加以鼓勵、利用;對負面消極、價值低的“生成”,則應當采取機智的方法,讓其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