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
摘要: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判決書的整理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通過梳理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在揚棄村民委員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之司法見解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變革村民委員會設置村民小組的法律規定,彰顯村民小組的獨立性以及村農民集體與組農民集體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的司法審判。
關鍵詞: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村民小組;連帶責任;共同責任
中圖分類號:F301.24;DF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08-08
當前,學界對農民集體土地被征收后獲得的土地補償費(簡稱“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體或集體成員資格的認定[1],即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前置性問題,而對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后續性問題——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則鮮有涉及。通過對北大法意網、法律圖書館網和北大法寶中,以村民小組和村民委員會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和侵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等為案由,涉及陜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間的85份民事判決書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進而影響村民自治。因此,亟需關注并梳理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中的民事責任,完善相關立法,改善同類案件的司法審判。
一、司法界的見解
(一)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的司法見解
6省85份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民事判決書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上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首先,責任主體的差異。72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13份判決駁回對村委會的訴訟請求,只判令村民小組承擔給付責任。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42份,湖南有7份,福建有10份,云南有2份,河南有11份;一審判決有66份,二審判決有6份。判令村委會無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2份,湖南有9份,河南有1份,安徽1份;一審判決有7份,二審判決有6份。其次,責任形式的差異。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書有49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共同責任的判決書有23份。甚至有同一法院以相同理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的,例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2010)集民初字第1142號和第234號民事判決書均以“征地補償款的發放需村委會的同意(或審批),征地補償款存于村委會賬戶內”為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
摘要: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判決書的整理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通過梳理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在揚棄村民委員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之司法見解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變革村民委員會設置村民小組的法律規定,彰顯村民小組的獨立性以及村農民集體與組農民集體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的司法審判。
關鍵詞: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村民小組;連帶責任;共同責任
中圖分類號:F301.24;DF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08-08
當前,學界對農民集體土地被征收后獲得的土地補償費(簡稱“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體或集體成員資格的認定[1],即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前置性問題,而對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后續性問題——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則鮮有涉及。通過對北大法意網、法律圖書館網和北大法寶中,以村民小組和村民委員會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和侵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等為案由,涉及陜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間的85份民事判決書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進而影響村民自治。因此,亟需關注并梳理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中的民事責任,完善相關立法,改善同類案件的司法審判。
一、司法界的見解
(一)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的司法見解
6省85份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民事判決書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上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首先,責任主體的差異。72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13份判決駁回對村委會的訴訟請求,只判令村民小組承擔給付責任。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42份,湖南有7份,福建有10份,云南有2份,河南有11份;一審判決有66份,二審判決有6份。判令村委會無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2份,湖南有9份,河南有1份,安徽1份;一審判決有7份,二審判決有6份。其次,責任形式的差異。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書有49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共同責任的判決書有23份。甚至有同一法院以相同理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的,例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2010)集民初字第1142號和第234號民事判決書均以“征地補償款的發放需村委會的同意(或審批),征地補償款存于村委會賬戶內”為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
摘要: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判決書的整理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通過梳理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在揚棄村民委員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之司法見解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變革村民委員會設置村民小組的法律規定,彰顯村民小組的獨立性以及村農民集體與組農民集體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的司法審判。
關鍵詞: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村民小組;連帶責任;共同責任
中圖分類號:F301.24;DF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08-08
當前,學界對農民集體土地被征收后獲得的土地補償費(簡稱“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體或集體成員資格的認定[1],即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前置性問題,而對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后續性問題——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之民事責任則鮮有涉及。通過對北大法意網、法律圖書館網和北大法寶中,以村民小組和村民委員會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和侵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等為案由,涉及陜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間的85份民事判決書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決尚存嚴重分歧,不僅同案不同判,而且還會混淆村民小組與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的法律關系、模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進而影響村民自治。因此,亟需關注并梳理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中的民事責任,完善相關立法,改善同類案件的司法審判。
一、司法界的見解
(一)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的司法見解
6省85份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民事判決書在判令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上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首先,責任主體的差異。72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13份判決駁回對村委會的訴訟請求,只判令村民小組承擔給付責任。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或共同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42份,湖南有7份,福建有10份,云南有2份,河南有11份;一審判決有66份,二審判決有6份。判令村委會無責任的判決書中,陜西有2份,湖南有9份,河南有1份,安徽1份;一審判決有7份,二審判決有6份。其次,責任形式的差異。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書有49份,判令村民小組和村委會承擔共同責任的判決書有23份。甚至有同一法院以相同理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的,例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2010)集民初字第1142號和第234號民事判決書均以“征地補償款的發放需村委會的同意(或審批),征地補償款存于村委會賬戶內”為由,分別判處連帶責任和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