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摘要: 新世紀之初,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實,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要求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10多年來,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相關領域改革仍不到位等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還很突出。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各項改革的攻堅階段,進一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其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為此,要繼續加大統籌發展的力度,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協調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關鍵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事業
中圖分類號:F2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44-07
一、世紀之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Z〗存在的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過20多年發展,至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達到854美元[1],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由于面臨的發展壓力較大、發展任務迫切,加上傳統發展觀的影響,在發展中出現了將發展片面理解為經濟發展,甚至是GDP增長,過于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發展的傾向,致使社會建設逐漸落后于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日漸不協調, 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較慢,經濟體制改革進展快而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緩慢,政府經濟管理方式與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快而社會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慢等等。
(一)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發展水平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事業投入有了很大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是與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發展水平不高,具體情況為:(1)教育方面。雖然基礎教育投入有了很大增加,九年義務教育也基本普及,但是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仍顯不足,教育發展明顯滯后。從1989年到2000年,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僅為27%[2],低于383%的國際平均水平,城鄉義務教育仍需收費,高等教育學費大幅增加,上學難、上學貴、教育負擔重、部分地區輟學學生較多等問題突出。同時,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存在東部強、中西部弱的梯度差;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教育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區域內部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少數大城市和學校,學生擇校現象嚴重。(2)醫療衛生方面。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仍〖HJ56x〗不適應,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財政投入較少,我國衛生事業經費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份額1980年為24%,2000年則下降到171%,90年代中后期,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份額也逐年下降[3]。政府衛生投入少,致使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公共衛生發展滯后。另一方面,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全國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涉及70%左右人口的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其他社會事業發展上,科技方面,科技實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偏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體制改革也比較滯后。文化方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數量上雖有很大增加,但仍難以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更突出的是,在質量上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精品力作還不多,同時,公益性文化設施尤其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落后,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也比較小。
〖JP3〗(二)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方面矛盾突出〖JP〗
(1)勞動就業方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戶籍制度的松動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不斷深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大量增加,加上90年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實施改革,大量學生開始面向社會自主擇業,到21世紀初,我國面臨以上三股就業力量重疊交織的情況,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同時,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此外,隨著就業體制和就業方式的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立法建設落后,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作用不強,工人工資低、工作環境差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嚴重。(2)社會保障方面。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于20世紀80和90年代陸續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工傷生育保險等[4],但是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大量私營和外企職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以及進城農民工未能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占人口70%左右的農民也享受不到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同時,由于社會養老保險金缺乏積累,加上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入不敷出”,支付困難。此外,社保基金管理不夠規范,擠占、挪用社保基金現象比較嚴重。(3)收入分配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同時為了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平均主義盛行、“大鍋飯”現象嚴重的狀況,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5],在分配中過于注重效率優先,沒有兼顧好公平,加上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等,我國城鄉、區域及行業間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居民收入基尼系數1988年為035,1997上升至 04,2000年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達到0417[6]
(三)社會事業單位改革滯后
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轉變,我國社會事業單位改革也隨之起步,但是進程比較緩慢,情況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1)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改革思路不明。大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構仍存在于事業單位之中,即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使得國家有限的資金不能集中于重點社會事業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又過度市場化,如公立醫院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群眾看病越來越貴,嚴重背離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宗旨。(2)事業單位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僵化,行政化傾向嚴重。大部分事業單位仍隸屬于政府,具有政府機關的資產國有化、管理行政化、人員干部化、經費財政化等特征,人事制度、工資制度等改革滯后,導致事業單位不僅人浮于事、機構臃腫而且缺乏競爭,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單位改革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問題密切相關,其改革滯后不僅影響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而且影響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
(四)政府職能轉變緩慢,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薄弱
1978年改革開放后,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我國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多次進行政府機構改革,使得行政機構得到精簡,效率得以提高,政府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能力得到加強,然而,與此同時,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卻十分薄弱。社會管理方面,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轉型,我國社會經濟成分、階層狀況、就業方式、社會結構以及社會利益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階段,社會管理體制落后,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以政府為主的管理層次上,社會政策、法律也落后于改革和發展步伐[7]。公共服務方面。一是由于改革開放后,政府對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相對較少,致使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加上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導致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明顯不足。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進行“簡政放權”,退出“越位”領域,在“退出”過程中,有些將本該由政府承擔責任的“公共產品及服務”領域,部分讓給了市場(如:公益性文化建設等),導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總的來講,改革開放以后,與經濟建設投入相比,政府公共服務投入相對較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有限,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務職能總體薄弱。
摘要: 新世紀之初,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實,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要求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10多年來,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相關領域改革仍不到位等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還很突出。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各項改革的攻堅階段,進一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其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為此,要繼續加大統籌發展的力度,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協調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關鍵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事業
中圖分類號:F2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44-07
一、世紀之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Z〗存在的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過20多年發展,至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達到854美元[1],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由于面臨的發展壓力較大、發展任務迫切,加上傳統發展觀的影響,在發展中出現了將發展片面理解為經濟發展,甚至是GDP增長,過于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發展的傾向,致使社會建設逐漸落后于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日漸不協調, 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較慢,經濟體制改革進展快而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緩慢,政府經濟管理方式與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快而社會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慢等等。
(一)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發展水平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事業投入有了很大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是與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發展水平不高,具體情況為:(1)教育方面。雖然基礎教育投入有了很大增加,九年義務教育也基本普及,但是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仍顯不足,教育發展明顯滯后。從1989年到2000年,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僅為27%[2],低于383%的國際平均水平,城鄉義務教育仍需收費,高等教育學費大幅增加,上學難、上學貴、教育負擔重、部分地區輟學學生較多等問題突出。同時,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存在東部強、中西部弱的梯度差;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教育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區域內部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少數大城市和學校,學生擇校現象嚴重。(2)醫療衛生方面。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仍〖HJ56x〗不適應,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財政投入較少,我國衛生事業經費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份額1980年為24%,2000年則下降到171%,90年代中后期,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份額也逐年下降[3]。政府衛生投入少,致使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公共衛生發展滯后。另一方面,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全國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涉及70%左右人口的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其他社會事業發展上,科技方面,科技實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偏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體制改革也比較滯后。文化方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數量上雖有很大增加,但仍難以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更突出的是,在質量上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精品力作還不多,同時,公益性文化設施尤其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落后,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也比較小。
〖JP3〗(二)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方面矛盾突出〖JP〗
(1)勞動就業方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戶籍制度的松動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不斷深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大量增加,加上90年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實施改革,大量學生開始面向社會自主擇業,到21世紀初,我國面臨以上三股就業力量重疊交織的情況,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同時,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此外,隨著就業體制和就業方式的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立法建設落后,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作用不強,工人工資低、工作環境差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嚴重。(2)社會保障方面。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于20世紀80和90年代陸續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工傷生育保險等[4],但是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大量私營和外企職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以及進城農民工未能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占人口70%左右的農民也享受不到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同時,由于社會養老保險金缺乏積累,加上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入不敷出”,支付困難。此外,社保基金管理不夠規范,擠占、挪用社保基金現象比較嚴重。(3)收入分配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同時為了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平均主義盛行、“大鍋飯”現象嚴重的狀況,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5],在分配中過于注重效率優先,沒有兼顧好公平,加上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等,我國城鄉、區域及行業間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居民收入基尼系數1988年為035,1997上升至 04,2000年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達到0417[6]
(三)社會事業單位改革滯后
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轉變,我國社會事業單位改革也隨之起步,但是進程比較緩慢,情況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1)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改革思路不明。大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構仍存在于事業單位之中,即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使得國家有限的資金不能集中于重點社會事業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又過度市場化,如公立醫院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群眾看病越來越貴,嚴重背離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宗旨。(2)事業單位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僵化,行政化傾向嚴重。大部分事業單位仍隸屬于政府,具有政府機關的資產國有化、管理行政化、人員干部化、經費財政化等特征,人事制度、工資制度等改革滯后,導致事業單位不僅人浮于事、機構臃腫而且缺乏競爭,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單位改革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問題密切相關,其改革滯后不僅影響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而且影響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
(四)政府職能轉變緩慢,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薄弱
1978年改革開放后,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我國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多次進行政府機構改革,使得行政機構得到精簡,效率得以提高,政府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能力得到加強,然而,與此同時,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卻十分薄弱。社會管理方面,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轉型,我國社會經濟成分、階層狀況、就業方式、社會結構以及社會利益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階段,社會管理體制落后,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以政府為主的管理層次上,社會政策、法律也落后于改革和發展步伐[7]。公共服務方面。一是由于改革開放后,政府對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相對較少,致使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加上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導致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明顯不足。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進行“簡政放權”,退出“越位”領域,在“退出”過程中,有些將本該由政府承擔責任的“公共產品及服務”領域,部分讓給了市場(如:公益性文化建設等),導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總的來講,改革開放以后,與經濟建設投入相比,政府公共服務投入相對較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有限,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務職能總體薄弱。
摘要: 新世紀之初,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實,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要求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10多年來,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相關領域改革仍不到位等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還很突出。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各項改革的攻堅階段,進一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其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為此,要繼續加大統籌發展的力度,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協調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關鍵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事業
中圖分類號:F2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44-07
一、世紀之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Z〗存在的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過20多年發展,至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達到854美元[1],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由于面臨的發展壓力較大、發展任務迫切,加上傳統發展觀的影響,在發展中出現了將發展片面理解為經濟發展,甚至是GDP增長,過于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發展的傾向,致使社會建設逐漸落后于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日漸不協調, 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較慢,經濟體制改革進展快而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緩慢,政府經濟管理方式與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快而社會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轉變和提高得慢等等。
(一)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發展水平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事業投入有了很大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是與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發展水平不高,具體情況為:(1)教育方面。雖然基礎教育投入有了很大增加,九年義務教育也基本普及,但是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仍顯不足,教育發展明顯滯后。從1989年到2000年,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僅為27%[2],低于383%的國際平均水平,城鄉義務教育仍需收費,高等教育學費大幅增加,上學難、上學貴、教育負擔重、部分地區輟學學生較多等問題突出。同時,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存在東部強、中西部弱的梯度差;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教育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區域內部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少數大城市和學校,學生擇校現象嚴重。(2)醫療衛生方面。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仍〖HJ56x〗不適應,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財政投入較少,我國衛生事業經費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份額1980年為24%,2000年則下降到171%,90年代中后期,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份額也逐年下降[3]。政府衛生投入少,致使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公共衛生發展滯后。另一方面,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全國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涉及70%左右人口的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其他社會事業發展上,科技方面,科技實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偏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體制改革也比較滯后。文化方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數量上雖有很大增加,但仍難以滿足人們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更突出的是,在質量上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精品力作還不多,同時,公益性文化設施尤其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落后,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也比較小。
〖JP3〗(二)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方面矛盾突出〖JP〗
(1)勞動就業方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戶籍制度的松動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不斷深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大量增加,加上90年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實施改革,大量學生開始面向社會自主擇業,到21世紀初,我國面臨以上三股就業力量重疊交織的情況,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同時,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此外,隨著就業體制和就業方式的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立法建設落后,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作用不強,工人工資低、工作環境差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嚴重。(2)社會保障方面。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于20世紀80和90年代陸續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工傷生育保險等[4],但是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大量私營和外企職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以及進城農民工未能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占人口70%左右的農民也享受不到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同時,由于社會養老保險金缺乏積累,加上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入不敷出”,支付困難。此外,社保基金管理不夠規范,擠占、挪用社保基金現象比較嚴重。(3)收入分配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同時為了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平均主義盛行、“大鍋飯”現象嚴重的狀況,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5],在分配中過于注重效率優先,沒有兼顧好公平,加上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等,我國城鄉、區域及行業間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居民收入基尼系數1988年為035,1997上升至 04,2000年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達到0417[6]
(三)社會事業單位改革滯后
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轉變,我國社會事業單位改革也隨之起步,但是進程比較緩慢,情況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1)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改革思路不明。大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構仍存在于事業單位之中,即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使得國家有限的資金不能集中于重點社會事業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又過度市場化,如公立醫院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群眾看病越來越貴,嚴重背離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宗旨。(2)事業單位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僵化,行政化傾向嚴重。大部分事業單位仍隸屬于政府,具有政府機關的資產國有化、管理行政化、人員干部化、經費財政化等特征,人事制度、工資制度等改革滯后,導致事業單位不僅人浮于事、機構臃腫而且缺乏競爭,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單位改革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問題密切相關,其改革滯后不僅影響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而且影響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
(四)政府職能轉變緩慢,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薄弱
1978年改革開放后,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我國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多次進行政府機構改革,使得行政機構得到精簡,效率得以提高,政府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能力得到加強,然而,與此同時,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卻十分薄弱。社會管理方面,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轉型,我國社會經濟成分、階層狀況、就業方式、社會結構以及社會利益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階段,社會管理體制落后,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以政府為主的管理層次上,社會政策、法律也落后于改革和發展步伐[7]。公共服務方面。一是由于改革開放后,政府對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相對較少,致使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加上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導致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明顯不足。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進行“簡政放權”,退出“越位”領域,在“退出”過程中,有些將本該由政府承擔責任的“公共產品及服務”領域,部分讓給了市場(如:公益性文化建設等),導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總的來講,改革開放以后,與經濟建設投入相比,政府公共服務投入相對較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有限,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務職能總體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