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兵
摘要: 社會資源的動員是行動者維護與擴大關系網絡的主要目的。以農民工企業家的社會資源的動員過程的個案分析出發,從動態的角度分析關系網絡從無到有的轉變,并指出在關系網絡的構建過程中,不同地位的行動者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的關系。在競爭性的關系網絡中,地位比較低的行動者由于其高替代性而導致其關系網絡依附于高地位者,從而呈現出一種同心圓結構。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資源;強關系;弱關系;無關系
中圖分類號:F304.6;C91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22-06
作為近年來社會學研究中的焦點,社會資本理論為我們研究和透視社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使我們對社會行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深化[1]。社會資本概念的產生使我們擺脫了單純從個體所擁有的資本量來衡量社會地位的局限,處于網絡中的行動者可以通過關系借用其他人的資源來加強其行動的效果。林南認為,這種資源借用過程與經濟資本關注有價資源的短期交換及參與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失不同,對于行動者而言,通過網絡借用其他人的資源是一種維持長期關系的非對稱性利益互換。這其中涉及到兩步過程:第一步,個體通過表達性行動對關系網絡進行維護(如拜年、飲食外交等)來保持嵌入于其中的社會資源;第二步,在社會事件發生時(如找工作、創辦企業等)他們通過工具性行動來動員網絡中的社會資源將之轉化為有利于目標實現的社會資本[2,3]。這兩步過程既互有關聯,又存在著差別。從靜態的角度考慮,關系網絡的維持是行動者動員社會資源的基礎與條件,而社會資源的動員則是行動者對個體關系網絡進行維護的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關系網絡的維持與社會資源的動員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我們使用動態的、競爭性的視角對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進行考察就會發現,行動者既可能因為所求于人而對自身的關系網絡進行調整,理性地決定與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更頻繁的交往接觸;也可能會出于情感性的訴求而非工具性目的維持關系網絡[4,5]。在以往的研究中,盡管有學者已經意識到個體關系網絡的構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4,6,7],但將這種視角引入實地考察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農民工企業家的個案訪談為基礎,通過了解他們動員社會資源的過程來分析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關系網絡。對于農民工企業家而言,他們需要動員社會資源大部分都是由于需要獲取創業資金以及面臨同行業的訂單競爭問題[8,9],筆者對于他們的個案訪談也是從這兩個事件開始。
摘要: 社會資源的動員是行動者維護與擴大關系網絡的主要目的。以農民工企業家的社會資源的動員過程的個案分析出發,從動態的角度分析關系網絡從無到有的轉變,并指出在關系網絡的構建過程中,不同地位的行動者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的關系。在競爭性的關系網絡中,地位比較低的行動者由于其高替代性而導致其關系網絡依附于高地位者,從而呈現出一種同心圓結構。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資源;強關系;弱關系;無關系
中圖分類號:F304.6;C91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22-06
作為近年來社會學研究中的焦點,社會資本理論為我們研究和透視社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使我們對社會行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深化[1]。社會資本概念的產生使我們擺脫了單純從個體所擁有的資本量來衡量社會地位的局限,處于網絡中的行動者可以通過關系借用其他人的資源來加強其行動的效果。林南認為,這種資源借用過程與經濟資本關注有價資源的短期交換及參與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失不同,對于行動者而言,通過網絡借用其他人的資源是一種維持長期關系的非對稱性利益互換。這其中涉及到兩步過程:第一步,個體通過表達性行動對關系網絡進行維護(如拜年、飲食外交等)來保持嵌入于其中的社會資源;第二步,在社會事件發生時(如找工作、創辦企業等)他們通過工具性行動來動員網絡中的社會資源將之轉化為有利于目標實現的社會資本[2,3]。這兩步過程既互有關聯,又存在著差別。從靜態的角度考慮,關系網絡的維持是行動者動員社會資源的基礎與條件,而社會資源的動員則是行動者對個體關系網絡進行維護的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關系網絡的維持與社會資源的動員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我們使用動態的、競爭性的視角對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進行考察就會發現,行動者既可能因為所求于人而對自身的關系網絡進行調整,理性地決定與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更頻繁的交往接觸;也可能會出于情感性的訴求而非工具性目的維持關系網絡[4,5]。在以往的研究中,盡管有學者已經意識到個體關系網絡的構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4,6,7],但將這種視角引入實地考察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農民工企業家的個案訪談為基礎,通過了解他們動員社會資源的過程來分析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關系網絡。對于農民工企業家而言,他們需要動員社會資源大部分都是由于需要獲取創業資金以及面臨同行業的訂單競爭問題[8,9],筆者對于他們的個案訪談也是從這兩個事件開始。
摘要: 社會資源的動員是行動者維護與擴大關系網絡的主要目的。以農民工企業家的社會資源的動員過程的個案分析出發,從動態的角度分析關系網絡從無到有的轉變,并指出在關系網絡的構建過程中,不同地位的行動者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的關系。在競爭性的關系網絡中,地位比較低的行動者由于其高替代性而導致其關系網絡依附于高地位者,從而呈現出一種同心圓結構。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資源;強關系;弱關系;無關系
中圖分類號:F304.6;C91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22-06
作為近年來社會學研究中的焦點,社會資本理論為我們研究和透視社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使我們對社會行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深化[1]。社會資本概念的產生使我們擺脫了單純從個體所擁有的資本量來衡量社會地位的局限,處于網絡中的行動者可以通過關系借用其他人的資源來加強其行動的效果。林南認為,這種資源借用過程與經濟資本關注有價資源的短期交換及參與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失不同,對于行動者而言,通過網絡借用其他人的資源是一種維持長期關系的非對稱性利益互換。這其中涉及到兩步過程:第一步,個體通過表達性行動對關系網絡進行維護(如拜年、飲食外交等)來保持嵌入于其中的社會資源;第二步,在社會事件發生時(如找工作、創辦企業等)他們通過工具性行動來動員網絡中的社會資源將之轉化為有利于目標實現的社會資本[2,3]。這兩步過程既互有關聯,又存在著差別。從靜態的角度考慮,關系網絡的維持是行動者動員社會資源的基礎與條件,而社會資源的動員則是行動者對個體關系網絡進行維護的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關系網絡的維持與社會資源的動員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我們使用動態的、競爭性的視角對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進行考察就會發現,行動者既可能因為所求于人而對自身的關系網絡進行調整,理性地決定與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更頻繁的交往接觸;也可能會出于情感性的訴求而非工具性目的維持關系網絡[4,5]。在以往的研究中,盡管有學者已經意識到個體關系網絡的構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4,6,7],但將這種視角引入實地考察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農民工企業家的個案訪談為基礎,通過了解他們動員社會資源的過程來分析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關系網絡。對于農民工企業家而言,他們需要動員社會資源大部分都是由于需要獲取創業資金以及面臨同行業的訂單競爭問題[8,9],筆者對于他們的個案訪談也是從這兩個事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