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張昕
摘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嚴重損害農民的群體利益。然而,農民群體維權行動卻經常陷入困境:在權利制度供給不足和公力救濟渠道不暢的情況,農民往往選擇徘徊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私力救濟手段,由此產生的非理性維權又常陷入政府剛性維穩困局,最終形成維權與維穩相互掣肘、私權與公權相互抗衡的局面。解決農民群體維權之困的關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消除權利貧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環境公正;完善權利救濟機制,提高公力救濟效能;變非法維權為依法維權,避免權利濫用;變剛性維穩為韌性維穩,防止權力恣肆。
關鍵詞:農地污染;權利貧困;維權;維穩
中圖分類號:F32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22-10
一、問題的提出與理論構建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因工業污染轉移引發的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由污染導致的農民維權事件也頻頻發生,由于農地污染往往牽涉眾多農民的群體利益,維權活動一般也以群體形式出現,有時還采取過激行動,甚至釀成群體性治安事件,具有一定的違法性、危害性[1],因而研究者大多關注群體性行動對社會穩定的消極影響,并從公共治理或政府維穩角度考察其發生機理及治理對策,而忽視其背后的農民權利貧困現象,相應地,從權利救濟視角研究其積極的意義則相對遲滯和薄弱。因此,從權利視角考察群體性事件對破解政府維穩困局,不失為一個必要可行的研究思路,也頗具現實意義。
本文的理論建構既是對我國政府多年維穩經驗的深刻反思,也是法治社會政府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問題是理順社會管理與民主法治、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實現權力與權利平衡。就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而言,意味著權力機關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應當把群體性維權事件與群體性治安事件區別開來,認真地對待農民的維權訴求,努力讓受損的權利得到充分、有效、便捷的救濟,使權利的光輝驅散困擾社會穩定的陰霾。其理論依據和法治基礎在于:首先,農民群體維權具有正當性基礎。農民群體維權動力機制雖然復雜,但最根本的還是被動的“壓迫性反應”[2],是農民土地權、環境權、生存權、發展權等合法權益被肆意侵害后的無奈之舉。其次,群體維權凸顯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有助于農民法律情感的養成和農村環境法治的實現,正如耶林所言,“為權利而斗爭有助于培養國民的法感情”,“這種培養……是把正義原則實際地貫徹于一切生活關系”[3]。再次,群體維權暴露農民訴求表達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的脆弱,對社會穩定起到“報警器”和“減壓閥”作用,社會能通過它進行適時調整[4]。政府倘能以積極維穩觀和權力觀,因勢利導,理性應對,便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政府維穩和農民維權的雙贏,不然則會陷入“越維越不穩”的困境。又次,群體維權作為農民實現群體權利的一種補救措施,與純粹的聚眾泄憤、社會騷亂等群體性治安事件有本質不同,其實施過程可能蘊含對社會不公的宣泄,采取法外維權手段還會增加政府維穩壓力,但是其根本目標仍然是對受損權益進行的體制內救濟,不具有挑戰現有秩序的政治欲求。總之,農民維權與政府維穩并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通過實現個體利益訴求進而修補被損壞的社會利益格局;后者通過排除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而保障個體權益再遭侵害。
基于此,本文以近幾年發生的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和環保部門公布的環保信息為實證資料,考察當前制約農民群體維權的三大因素——權利制度供給不足之困、公力救濟途徑不暢之困和私力救濟非法化之困,在此基礎上提出破解農民維權和政府維穩困境的若干建議。
摘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嚴重損害農民的群體利益。然而,農民群體維權行動卻經常陷入困境:在權利制度供給不足和公力救濟渠道不暢的情況,農民往往選擇徘徊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私力救濟手段,由此產生的非理性維權又常陷入政府剛性維穩困局,最終形成維權與維穩相互掣肘、私權與公權相互抗衡的局面。解決農民群體維權之困的關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消除權利貧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環境公正;完善權利救濟機制,提高公力救濟效能;變非法維權為依法維權,避免權利濫用;變剛性維穩為韌性維穩,防止權力恣肆。
關鍵詞:農地污染;權利貧困;維權;維穩
中圖分類號:F32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22-10
一、問題的提出與理論構建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因工業污染轉移引發的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由污染導致的農民維權事件也頻頻發生,由于農地污染往往牽涉眾多農民的群體利益,維權活動一般也以群體形式出現,有時還采取過激行動,甚至釀成群體性治安事件,具有一定的違法性、危害性[1],因而研究者大多關注群體性行動對社會穩定的消極影響,并從公共治理或政府維穩角度考察其發生機理及治理對策,而忽視其背后的農民權利貧困現象,相應地,從權利救濟視角研究其積極的意義則相對遲滯和薄弱。因此,從權利視角考察群體性事件對破解政府維穩困局,不失為一個必要可行的研究思路,也頗具現實意義。
本文的理論建構既是對我國政府多年維穩經驗的深刻反思,也是法治社會政府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問題是理順社會管理與民主法治、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實現權力與權利平衡。就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而言,意味著權力機關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應當把群體性維權事件與群體性治安事件區別開來,認真地對待農民的維權訴求,努力讓受損的權利得到充分、有效、便捷的救濟,使權利的光輝驅散困擾社會穩定的陰霾。其理論依據和法治基礎在于:首先,農民群體維權具有正當性基礎。農民群體維權動力機制雖然復雜,但最根本的還是被動的“壓迫性反應”[2],是農民土地權、環境權、生存權、發展權等合法權益被肆意侵害后的無奈之舉。其次,群體維權凸顯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有助于農民法律情感的養成和農村環境法治的實現,正如耶林所言,“為權利而斗爭有助于培養國民的法感情”,“這種培養……是把正義原則實際地貫徹于一切生活關系”[3]。再次,群體維權暴露農民訴求表達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的脆弱,對社會穩定起到“報警器”和“減壓閥”作用,社會能通過它進行適時調整[4]。政府倘能以積極維穩觀和權力觀,因勢利導,理性應對,便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政府維穩和農民維權的雙贏,不然則會陷入“越維越不穩”的困境。又次,群體維權作為農民實現群體權利的一種補救措施,與純粹的聚眾泄憤、社會騷亂等群體性治安事件有本質不同,其實施過程可能蘊含對社會不公的宣泄,采取法外維權手段還會增加政府維穩壓力,但是其根本目標仍然是對受損權益進行的體制內救濟,不具有挑戰現有秩序的政治欲求。總之,農民維權與政府維穩并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通過實現個體利益訴求進而修補被損壞的社會利益格局;后者通過排除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而保障個體權益再遭侵害。
基于此,本文以近幾年發生的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和環保部門公布的環保信息為實證資料,考察當前制約農民群體維權的三大因素——權利制度供給不足之困、公力救濟途徑不暢之困和私力救濟非法化之困,在此基礎上提出破解農民維權和政府維穩困境的若干建議。
摘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嚴重損害農民的群體利益。然而,農民群體維權行動卻經常陷入困境:在權利制度供給不足和公力救濟渠道不暢的情況,農民往往選擇徘徊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私力救濟手段,由此產生的非理性維權又常陷入政府剛性維穩困局,最終形成維權與維穩相互掣肘、私權與公權相互抗衡的局面。解決農民群體維權之困的關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消除權利貧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環境公正;完善權利救濟機制,提高公力救濟效能;變非法維權為依法維權,避免權利濫用;變剛性維穩為韌性維穩,防止權力恣肆。
關鍵詞:農地污染;權利貧困;維權;維穩
中圖分類號:F32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22-10
一、問題的提出與理論構建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因工業污染轉移引發的農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發,由污染導致的農民維權事件也頻頻發生,由于農地污染往往牽涉眾多農民的群體利益,維權活動一般也以群體形式出現,有時還采取過激行動,甚至釀成群體性治安事件,具有一定的違法性、危害性[1],因而研究者大多關注群體性行動對社會穩定的消極影響,并從公共治理或政府維穩角度考察其發生機理及治理對策,而忽視其背后的農民權利貧困現象,相應地,從權利救濟視角研究其積極的意義則相對遲滯和薄弱。因此,從權利視角考察群體性事件對破解政府維穩困局,不失為一個必要可行的研究思路,也頗具現實意義。
本文的理論建構既是對我國政府多年維穩經驗的深刻反思,也是法治社會政府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問題是理順社會管理與民主法治、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實現權力與權利平衡。就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而言,意味著權力機關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應當把群體性維權事件與群體性治安事件區別開來,認真地對待農民的維權訴求,努力讓受損的權利得到充分、有效、便捷的救濟,使權利的光輝驅散困擾社會穩定的陰霾。其理論依據和法治基礎在于:首先,農民群體維權具有正當性基礎。農民群體維權動力機制雖然復雜,但最根本的還是被動的“壓迫性反應”[2],是農民土地權、環境權、生存權、發展權等合法權益被肆意侵害后的無奈之舉。其次,群體維權凸顯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有助于農民法律情感的養成和農村環境法治的實現,正如耶林所言,“為權利而斗爭有助于培養國民的法感情”,“這種培養……是把正義原則實際地貫徹于一切生活關系”[3]。再次,群體維權暴露農民訴求表達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的脆弱,對社會穩定起到“報警器”和“減壓閥”作用,社會能通過它進行適時調整[4]。政府倘能以積極維穩觀和權力觀,因勢利導,理性應對,便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政府維穩和農民維權的雙贏,不然則會陷入“越維越不穩”的困境。又次,群體維權作為農民實現群體權利的一種補救措施,與純粹的聚眾泄憤、社會騷亂等群體性治安事件有本質不同,其實施過程可能蘊含對社會不公的宣泄,采取法外維權手段還會增加政府維穩壓力,但是其根本目標仍然是對受損權益進行的體制內救濟,不具有挑戰現有秩序的政治欲求。總之,農民維權與政府維穩并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通過實現個體利益訴求進而修補被損壞的社會利益格局;后者通過排除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而保障個體權益再遭侵害。
基于此,本文以近幾年發生的農地污染群體性維權事件和環保部門公布的環保信息為實證資料,考察當前制約農民群體維權的三大因素——權利制度供給不足之困、公力救濟途徑不暢之困和私力救濟非法化之困,在此基礎上提出破解農民維權和政府維穩困境的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