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峰 宋維明
摘要: 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雖然林農林地經營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但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江西是林權改革的試點省份,共有94個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依據從這些組織獲得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的結果顯示: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林農經營范圍對合作組織的收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政府應鼓勵林農合作組織進行規模擴張,給予合作組織資金和財政上的支持,為多種合作組織模式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合作組織的內部管理,為合作組織向下游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林農合作組織;集體林權制度;組織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6.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51-04
為了充分調動農村群眾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農村集體林業合作組織的生產力,我國啟動了以2003年6月25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為標志的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其中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率先試行,主要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改革內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收入和林業市場化進程有了顯著改變,但是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根據調查,林農是否加入合作組織主要取決于其從個體經營和合作經營中獲利的大小。只有從合作經營中的獲利大于個體經營的獲利并達到其預期收益時,林農才會選擇加入并保持積極性[1]。本論文將研究影響江西省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組織收入的,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林農合作組織收入,從而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農合作組織的產生原因、合作形式、現狀和問題、管理機制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屬于規范研究和定性分析,實證研究較少,原因之一是目前獲取資料的渠道很少。另外,對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影響很大的非經濟變量難以找到統計量進行表征,如歷史變遷、社會經濟制度、政府干預、文化水平、法律法規等。對于個別變量,現實中也難以找到統計數據。還有些學者進行了案例研究,但是案例研究能否代表全部、個性研究能否有效上升為共性研究有待商榷。因此,目前缺乏對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整體判斷。
〖BT(4+1〗一、實證分析——江西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針對林權改革后出現的規模效應下降問題,江西省制定了鼓勵發展林農合作組織的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示范性合作組織對當地林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的數據來自江西省林農專業合作社示范縣示范社中的94個沒有數據缺失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合作組織來自江西20個縣,總人〖HJ60x〗數為8.5萬余人,約占當地農業人口總數的1.2%。當地大約45%的林農合作組織申報示范性合作組織,較大規模的合作組織占到50%以上[2]。
(一)模型變量及假設
筆者主要研究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經營范圍對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其中,Income為林農合作組織的收入,family為合作組織中的農戶的數量,Asset為合作組織的資產規模;Area為合作組織經營林地面積。本研究用虛擬變量的形式對林業合作組織注冊成立時間進行了區分,為分析林權改革制度對收入的影響,把合作組織的注冊時間分為林權改革前、林權改革時期和林權改革后(見方程1~3)。為了防止出現多重共線性,在模型中以林權改革前成立的合作組織作為基本組,與其他時期成立的合作組織進行比較。
摘要: 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雖然林農林地經營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但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江西是林權改革的試點省份,共有94個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依據從這些組織獲得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的結果顯示: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林農經營范圍對合作組織的收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政府應鼓勵林農合作組織進行規模擴張,給予合作組織資金和財政上的支持,為多種合作組織模式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合作組織的內部管理,為合作組織向下游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林農合作組織;集體林權制度;組織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6.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51-04
為了充分調動農村群眾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農村集體林業合作組織的生產力,我國啟動了以2003年6月25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為標志的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其中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率先試行,主要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改革內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收入和林業市場化進程有了顯著改變,但是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根據調查,林農是否加入合作組織主要取決于其從個體經營和合作經營中獲利的大小。只有從合作經營中的獲利大于個體經營的獲利并達到其預期收益時,林農才會選擇加入并保持積極性[1]。本論文將研究影響江西省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組織收入的,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林農合作組織收入,從而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農合作組織的產生原因、合作形式、現狀和問題、管理機制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屬于規范研究和定性分析,實證研究較少,原因之一是目前獲取資料的渠道很少。另外,對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影響很大的非經濟變量難以找到統計量進行表征,如歷史變遷、社會經濟制度、政府干預、文化水平、法律法規等。對于個別變量,現實中也難以找到統計數據。還有些學者進行了案例研究,但是案例研究能否代表全部、個性研究能否有效上升為共性研究有待商榷。因此,目前缺乏對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整體判斷。
〖BT(4+1〗一、實證分析——江西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針對林權改革后出現的規模效應下降問題,江西省制定了鼓勵發展林農合作組織的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示范性合作組織對當地林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的數據來自江西省林農專業合作社示范縣示范社中的94個沒有數據缺失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合作組織來自江西20個縣,總人〖HJ60x〗數為8.5萬余人,約占當地農業人口總數的1.2%。當地大約45%的林農合作組織申報示范性合作組織,較大規模的合作組織占到50%以上[2]。
(一)模型變量及假設
筆者主要研究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經營范圍對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其中,Income為林農合作組織的收入,family為合作組織中的農戶的數量,Asset為合作組織的資產規模;Area為合作組織經營林地面積。本研究用虛擬變量的形式對林業合作組織注冊成立時間進行了區分,為分析林權改革制度對收入的影響,把合作組織的注冊時間分為林權改革前、林權改革時期和林權改革后(見方程1~3)。為了防止出現多重共線性,在模型中以林權改革前成立的合作組織作為基本組,與其他時期成立的合作組織進行比較。
摘要: 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雖然林農林地經營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但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江西是林權改革的試點省份,共有94個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依據從這些組織獲得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的結果顯示: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林農經營范圍對合作組織的收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政府應鼓勵林農合作組織進行規模擴張,給予合作組織資金和財政上的支持,為多種合作組織模式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合作組織的內部管理,為合作組織向下游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林農合作組織;集體林權制度;組織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6.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51-04
為了充分調動農村群眾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農村集體林業合作組織的生產力,我國啟動了以2003年6月25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為標志的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其中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率先試行,主要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改革內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收入和林業市場化進程有了顯著改變,但是林地的分散化使得林業經營的規模效應下降。根據調查,林農是否加入合作組織主要取決于其從個體經營和合作經營中獲利的大小。只有從合作經營中的獲利大于個體經營的獲利并達到其預期收益時,林農才會選擇加入并保持積極性[1]。本論文將研究影響江西省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組織收入的,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林農合作組織收入,從而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農合作組織的產生原因、合作形式、現狀和問題、管理機制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屬于規范研究和定性分析,實證研究較少,原因之一是目前獲取資料的渠道很少。另外,對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影響很大的非經濟變量難以找到統計量進行表征,如歷史變遷、社會經濟制度、政府干預、文化水平、法律法規等。對于個別變量,現實中也難以找到統計數據。還有些學者進行了案例研究,但是案例研究能否代表全部、個性研究能否有效上升為共性研究有待商榷。因此,目前缺乏對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整體判斷。
〖BT(4+1〗一、實證分析——江西示范性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針對林權改革后出現的規模效應下降問題,江西省制定了鼓勵發展林農合作組織的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示范性合作組織對當地林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的數據來自江西省林農專業合作社示范縣示范社中的94個沒有數據缺失的林農合作組織。這些合作組織來自江西20個縣,總人〖HJ60x〗數為8.5萬余人,約占當地農業人口總數的1.2%。當地大約45%的林農合作組織申報示范性合作組織,較大規模的合作組織占到50%以上[2]。
(一)模型變量及假設
筆者主要研究林農合作組織的規模、林權改革制度和經營范圍對林農合作組織收入的影響。其中,Income為林農合作組織的收入,family為合作組織中的農戶的數量,Asset為合作組織的資產規模;Area為合作組織經營林地面積。本研究用虛擬變量的形式對林業合作組織注冊成立時間進行了區分,為分析林權改革制度對收入的影響,把合作組織的注冊時間分為林權改革前、林權改革時期和林權改革后(見方程1~3)。為了防止出現多重共線性,在模型中以林權改革前成立的合作組織作為基本組,與其他時期成立的合作組織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