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楣 羅劍朝 張珩
摘要: 通過對陜西省和寧夏自治區的實地調查,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村鎮銀行綜合績效最優,小額貸款公司次之,資金互助社最差。此外,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對綜合績效影響因素分析發現,貸款市場占有率與績效得分負相關,注冊資本、最大股東股權比例與績效得分正相關。建議針對三類新型機構的不同發展狀況與經營特點來提升績效,從而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評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72-07
引言
多年來,金融服務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現狀以及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的必要性。鑒于此,銀監會于2006 年底制定并發布了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銀監會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24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起設立78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726家(已開業635家),貸款公司1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50家(已開業46家),累計吸引各類資本36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 316億元[1]。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開拓了農村金融供給新渠道,填補了部分地區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于“三農”的同時,能否實現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學界對金融機構發展可持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績效水平的衡量上。回顧國內外已有文獻對金融機構績效的研究,多圍繞績效測度方法選擇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展開。在績效測度方法選擇上,國外學者如Mendes和Rebelo在假說檢驗中使用非參數法和隨機前沿分析測度了銀行的X效率[2]。國內學者如張健華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及其改進模型對我國三類商業銀行1997~2001年的效率狀況進行了評價[3]。郭妍也運用DEA方法測算了我國15家有代表性商業銀行1993~2002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值[4]。在績效影響因素分析上,國外學者如Andrew C Worthington運用隨機成本前沿法研究了澳大利亞非銀行金融機構效率的決定因素,結果表明銀行效率的增長來源于資產質量、人力素質和教育程度的改善[5]。國內學者如秦宛順、歐陽俊研究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績效水平主要取決于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銀行績效水平之間并無顯著統計關系,而銀行市場份額與規模效率顯著負相關[6]。姚樹潔等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研究了所有制結構和硬預算約束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發現非國有銀行比國有銀行效率高,面臨硬預算約束的銀行的績效比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本的銀行好[7]。何韌對上海市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綜合效率和經營績效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銀行業的規模效率對銀行績效水平具有積極作用[8]。閆麗華從股權集中度、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方面實證分析了金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因素[9]。林明指出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行為結構是影響當前銀行業績效的主要因素[10]。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效率問題上,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研究也多側重于分開討論三類機構,如曾剛、李廣子與李建華、何莎莎討論了村鎮銀行的績效及其影響因素[11,12],中國人民銀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調查分析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績效[13],王剛貞則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績效進行了評價,缺乏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整體的績效考察[14]。在績效測度方法的選擇上偏好于選擇SFA、DEA構建“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行為績效,在績效影響因素的考察上單方面側重于外生變量或內生變量。鑒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用層次分析法(AHP)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地評價依靠于財務數據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結果績效,并引入多元回歸模型平衡選擇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的外生和內生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KH*3/4〗
一、研究方法與模型選擇
本文主要包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評價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兩部分內容。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僅僅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或某一指標來評判,會過于片面;層次分析法〖LL〗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整合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實踐經驗構建模型,可將不同層次、多個指標綜合成無量綱的評判值,適合于建立在不同量綱財務指標基礎上的結果績效評價。此外,線性方程是常用的因素分析方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除了受到AHP所選指標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內生與外生因素的影響,從而采用多元回歸模型來找尋決定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的關鍵因素。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主要將復雜問題按支配關系進行分層,通過對比各層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最終確定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次序,從而按次序做出最終選擇。具體如下:
1.構建遞階層次評價模型。將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措施層(如圖1所示)。在模型中,同一層次的要素對上層要素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支配下層各要素,每層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不超過9個,因為過多要素會造成兩兩比較的困難。
摘要: 通過對陜西省和寧夏自治區的實地調查,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村鎮銀行綜合績效最優,小額貸款公司次之,資金互助社最差。此外,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對綜合績效影響因素分析發現,貸款市場占有率與績效得分負相關,注冊資本、最大股東股權比例與績效得分正相關。建議針對三類新型機構的不同發展狀況與經營特點來提升績效,從而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評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72-07
引言
多年來,金融服務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現狀以及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的必要性。鑒于此,銀監會于2006 年底制定并發布了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銀監會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24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起設立78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726家(已開業635家),貸款公司1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50家(已開業46家),累計吸引各類資本36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 316億元[1]。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開拓了農村金融供給新渠道,填補了部分地區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于“三農”的同時,能否實現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學界對金融機構發展可持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績效水平的衡量上。回顧國內外已有文獻對金融機構績效的研究,多圍繞績效測度方法選擇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展開。在績效測度方法選擇上,國外學者如Mendes和Rebelo在假說檢驗中使用非參數法和隨機前沿分析測度了銀行的X效率[2]。國內學者如張健華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及其改進模型對我國三類商業銀行1997~2001年的效率狀況進行了評價[3]。郭妍也運用DEA方法測算了我國15家有代表性商業銀行1993~2002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值[4]。在績效影響因素分析上,國外學者如Andrew C Worthington運用隨機成本前沿法研究了澳大利亞非銀行金融機構效率的決定因素,結果表明銀行效率的增長來源于資產質量、人力素質和教育程度的改善[5]。國內學者如秦宛順、歐陽俊研究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績效水平主要取決于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銀行績效水平之間并無顯著統計關系,而銀行市場份額與規模效率顯著負相關[6]。姚樹潔等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研究了所有制結構和硬預算約束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發現非國有銀行比國有銀行效率高,面臨硬預算約束的銀行的績效比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本的銀行好[7]。何韌對上海市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綜合效率和經營績效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銀行業的規模效率對銀行績效水平具有積極作用[8]。閆麗華從股權集中度、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方面實證分析了金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因素[9]。林明指出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行為結構是影響當前銀行業績效的主要因素[10]。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效率問題上,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研究也多側重于分開討論三類機構,如曾剛、李廣子與李建華、何莎莎討論了村鎮銀行的績效及其影響因素[11,12],中國人民銀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調查分析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績效[13],王剛貞則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績效進行了評價,缺乏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整體的績效考察[14]。在績效測度方法的選擇上偏好于選擇SFA、DEA構建“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行為績效,在績效影響因素的考察上單方面側重于外生變量或內生變量。鑒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用層次分析法(AHP)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地評價依靠于財務數據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結果績效,并引入多元回歸模型平衡選擇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的外生和內生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KH*3/4〗
一、研究方法與模型選擇
本文主要包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評價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兩部分內容。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僅僅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或某一指標來評判,會過于片面;層次分析法〖LL〗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整合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實踐經驗構建模型,可將不同層次、多個指標綜合成無量綱的評判值,適合于建立在不同量綱財務指標基礎上的結果績效評價。此外,線性方程是常用的因素分析方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除了受到AHP所選指標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內生與外生因素的影響,從而采用多元回歸模型來找尋決定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的關鍵因素。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主要將復雜問題按支配關系進行分層,通過對比各層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最終確定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次序,從而按次序做出最終選擇。具體如下:
1.構建遞階層次評價模型。將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措施層(如圖1所示)。在模型中,同一層次的要素對上層要素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支配下層各要素,每層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不超過9個,因為過多要素會造成兩兩比較的困難。
摘要: 通過對陜西省和寧夏自治區的實地調查,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村鎮銀行綜合績效最優,小額貸款公司次之,資金互助社最差。此外,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對綜合績效影響因素分析發現,貸款市場占有率與績效得分負相關,注冊資本、最大股東股權比例與績效得分正相關。建議針對三類新型機構的不同發展狀況與經營特點來提升績效,從而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評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072-07
引言
多年來,金融服務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現狀以及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的必要性。鑒于此,銀監會于2006 年底制定并發布了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銀監會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24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起設立78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726家(已開業635家),貸款公司1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50家(已開業46家),累計吸引各類資本36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 316億元[1]。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開拓了農村金融供給新渠道,填補了部分地區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于“三農”的同時,能否實現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學界對金融機構發展可持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績效水平的衡量上。回顧國內外已有文獻對金融機構績效的研究,多圍繞績效測度方法選擇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展開。在績效測度方法選擇上,國外學者如Mendes和Rebelo在假說檢驗中使用非參數法和隨機前沿分析測度了銀行的X效率[2]。國內學者如張健華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及其改進模型對我國三類商業銀行1997~2001年的效率狀況進行了評價[3]。郭妍也運用DEA方法測算了我國15家有代表性商業銀行1993~2002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值[4]。在績效影響因素分析上,國外學者如Andrew C Worthington運用隨機成本前沿法研究了澳大利亞非銀行金融機構效率的決定因素,結果表明銀行效率的增長來源于資產質量、人力素質和教育程度的改善[5]。國內學者如秦宛順、歐陽俊研究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績效水平主要取決于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銀行績效水平之間并無顯著統計關系,而銀行市場份額與規模效率顯著負相關[6]。姚樹潔等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研究了所有制結構和硬預算約束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發現非國有銀行比國有銀行效率高,面臨硬預算約束的銀行的績效比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本的銀行好[7]。何韌對上海市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綜合效率和經營績效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銀行業的規模效率對銀行績效水平具有積極作用[8]。閆麗華從股權集中度、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方面實證分析了金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因素[9]。林明指出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行為結構是影響當前銀行業績效的主要因素[10]。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效率問題上,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研究也多側重于分開討論三類機構,如曾剛、李廣子與李建華、何莎莎討論了村鎮銀行的績效及其影響因素[11,12],中國人民銀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調查分析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績效[13],王剛貞則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績效進行了評價,缺乏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整體的績效考察[14]。在績效測度方法的選擇上偏好于選擇SFA、DEA構建“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行為績效,在績效影響因素的考察上單方面側重于外生變量或內生變量。鑒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用層次分析法(AHP)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地評價依靠于財務數據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結果績效,并引入多元回歸模型平衡選擇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的外生和內生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KH*3/4〗
一、研究方法與模型選擇
本文主要包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評價與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兩部分內容。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績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僅僅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或某一指標來評判,會過于片面;層次分析法〖LL〗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整合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實踐經驗構建模型,可將不同層次、多個指標綜合成無量綱的評判值,適合于建立在不同量綱財務指標基礎上的結果績效評價。此外,線性方程是常用的因素分析方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除了受到AHP所選指標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內生與外生因素的影響,從而采用多元回歸模型來找尋決定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綜合績效的關鍵因素。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主要將復雜問題按支配關系進行分層,通過對比各層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最終確定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次序,從而按次序做出最終選擇。具體如下:
1.構建遞階層次評價模型。將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措施層(如圖1所示)。在模型中,同一層次的要素對上層要素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支配下層各要素,每層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不超過9個,因為過多要素會造成兩兩比較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