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鐘玲
摘要: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受眾廣、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征。新媒體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在新媒體背景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工作需要從隊伍建設、新媒體培育這些非常多的面來進一步做好。
關鍵詞:新媒體;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
現在常常用馬克思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年輕人,培養一群年輕的馬克思主義群體,不僅是有關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和社會長期穩定,而且也是自己的成長和我們自己本身的價值實現。目前,培訓年輕的馬克思主義群體是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作為代表的從本質上使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文化信息的交流有著很打的影響。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到 2013年7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到5.91億,手機用戶達到4.64億。網絡、移動電視、手機用它特殊的能力大大地把哪些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吸引著,已經成為學生獲得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非常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通訊方式,原始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概念模型,通過這些來影響他們的對價值取向的構建。
一、新媒體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概述
(一)新媒體及其主要特征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依托數字技術作為基礎、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目前,大家對新媒體的認識和定義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學者對新媒體的定義進行了歸納,大致可分為“傳承論”“相對論”“凡數字論”“互聯論”“媒體定義回歸論”“規模論”“多維論”與“一言難盡論”。 對于新媒體的概念,研究者們也是各執一詞。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公眾接觸最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最大的新媒體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互聯網為信息傳播載體的網絡媒體,一類是以手機為終端的手機媒體。
與傳統主流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的主要有幾個特征:傳播速度快,傳播形式多,傳播空間廣,傳播信息大,傳播互動性強。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許多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達到了信息及時傳播的功能,在傳播的內容和速度上都實現了質的跨越。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每一個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信息傳播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方式。也使得新媒體變得復雜多變,極具虛擬性。
(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概述
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的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骨干、青年等組織干部、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讓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進一步堅定黨的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是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大學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級各類學生干部、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和黨積極分子,理論研究和骨干在學術科技、文化和體育優秀成果的優秀學生,共青團干部,主要是指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全職干部;年輕知識分子主要指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問題,促進教學工作的年輕的高級知識分子。
二、新媒體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1、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
首先,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比,更加方便,信息傳播更豐富、更層次的不同群體來滿足需求。活躍的媒體技術在大學生面前可以更及時、更迅速地了解國內外的各種信息,在大量的信息中獲取知識,思想,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解放思想。其次,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更方便和快速,內容也更加充實,因此大學生現在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過程更有效率,也更加地自主,有利于大學生關于效率觀念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第三,新媒體技術集聲、光、電于一身,使用圖、文、聲、像等方式,將信息直接又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立體思維等。
但與此同時,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首先,西方國家使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新媒體對我國文化滲透和文化殖民,一些反對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西方民主社會主義理論滲透到中國,如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在西方現在的大學生。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這種環境下,容易產生動搖,不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大學生個性開放,崇尚自由,而網絡等新媒體平臺大多都是匿名制,大學生可以以自我為中心,恣意發表言論等,污染網絡等新媒體環境。長此以往,削弱大學生個人自制力,影響道德價值判斷。
2、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更新,人們的生存環境也不斷改變著,它的行為方式也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在發生著改變,而且對大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課程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往的課程學習,大多是指實體的課堂學習,是在規定的時間和相應的地點由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教學,而在新媒體背景下,以前的老的學習方面的形式已經不復存在了,隨著科技大發展有很多的方式大學生可以利用比如: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通過遠程教育等方式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其次,是閱讀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往,大學生都是去圖書館進行期刊文獻和圖書的閱讀,但這種閱讀方式易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也應運而生,這為大學生閱讀各類資料提供了便捷。第三,課外學習交流方式的改變。以往,大學生學習交流都是通過面對面的討論、座談等交流方式。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除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外,大學生還能其它模式進行交流比如網上論壇、即時通訊等途,破除了空間和時間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很好的交流。
但是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不代表大學生已經學會了學習,如今,有的大學生在解答題目時經常是通過網絡搜索答案,而不是運用自己所學進行思考去解答題目;有的大學生在寫學術論文時,未經自己動手實踐或者親歷調研,而是將網絡上現有的各種資料和數據拼湊成文。這對于身處學習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不僅是學習誠信,更養成了思維的惰性。長久下去,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反而會深受其害,出現下滑。
3、新媒體對大學生生活習慣的影響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生活習慣最突出的變化是交往方式的改變。網上BBS論壇、即時通訊QQ、手機飛信、微博、微信等極大地拓寬了以往的溝通渠道,擴大了大學生交往的范圍。在新媒體環境下,交流大多采用匿名方式,相對以往,這樣的方式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輕松和便捷。許多大學生還將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帶到新媒體上,通過新媒體跟同學、老師、家長聯系,這樣不僅僅有方便性而且效率也非常高,而且也保護了彼此之間的關系。還有不少大學生利用網絡“地球村”的特點,在網絡上結識了來自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朋友。有些時候現實生活和充滿在網絡,比如:在網上戀愛等。在新媒體的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一些很多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娛樂行為也從線下更多地變成了線上活動,他們可以利用新媒體聽歌、觀摩影視節目;同時,手機、網絡等還提供了各類游戲,很多的學生一定有自己的喜好,通過新媒體他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式。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網上購物在大學生中悄然成風。
新媒體對于我們來說有利也有弊。在新媒體中有一些特征,縱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有很大好處,但是也讓一些別有用心的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新媒體的虛擬特征和大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用一些不靠譜的語言來騙大學生。有的學生警惕性不高,對于這些沒有一定的了解,沒有自我保護的模式所以就非常容易被騙。
一句話說,新媒體有利也有弊,對大學生的一些方面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好的影響。對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他們很容身受到誘惑,不利于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新媒體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帶來的機遇
1、新媒體技術拓寬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渠道
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和成熟,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育給了一定的承載體,也加大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的方式。新媒體具有資源共享的特性,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可以最大可能地在新媒體上得到傳播。同時,網絡具有交互性,通過互聯網,教育者能及時看到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現實需求,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可以及時、有根據、有針對性地調整、改變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
2、新媒體技術增強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感染性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完整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內容體系及其具體表述具有一定的學理性和理論性,這在傳播的過程中容易顯得比較晦澀,不夠通俗生動,讓人難以理解。而新媒體環境下,能夠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方式,通過多維炫彩奪目的圖片、逼真優美的聲音、活潑生動的視頻,就能讓干澀的馬克思主義變得栩栩如生,充滿生機、活力和趣味性,增強感染性。
3、新媒體技術提高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針對性
每個青年大學生的出身、家庭環境、生活經歷都各不相同。由于個體之間的明顯差異,這讓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需求不一樣。但是傳統的媒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都是以同一個主題對大家進行集體教育和宣傳,這種“目中無人”的傳播方式毫無針對性,直接忽視了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在新的媒體的環境下,馬克思主義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存在和傳播。青年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取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形式。另外,新媒體還具有互動功能,根據青年大學生的反饋和意見,教育者可以及時調整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根據不同的需求,將不同的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不同形態表現出來,從而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形式。
(三)新媒體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提出的挑戰
1、“去中心化”加大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難度
以往,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都是通過傳統傳媒或者教師,這些信息原則上是經過層層和過濾,因此大學生很少接觸到不良信息。然而,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世界已經成為了“地球村”,這就使得信息發布和使用非常自由,任何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這種情況下,要對信息進行監管和把關就很難,一些錯誤的觀點和不良信息會影響青年大學生,甚至動搖他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和信仰。因此“去中心化”給青年馬克思主義的培養加大了難度。
2、“虛擬性”易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冷漠和人格障礙
新媒體的虛擬空間讓青年對于大學生來說提供了很多的空間,有些不能滿足的東西以及欲望和要求,在這個空間下他們都能找到并且滿。但是,現在的大學生長時間上網世界的交往與交流,現實世界中各種活動的時間也就減少了,疏于跟現實世界中的人溝通和交流,不愛交流和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這樣就很大的造成了心理的極其不健康。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都不用真實的姓名的方式交流的,這樣的交往方式無法保證言論的真實性,容易被欺騙。長期在網絡中的學生,會很難自拔的,非常容易把顯示與網絡想混,在游戲中的一些方式帶到現實中來,會造成很多的影響,缺乏安全感,出現多疑、防范、恐懼等心理,甚至嚴重的出現個體行為麻木、冷漠等。
3、“不對稱性”的消逝削弱了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的話語權
這讓受教者有了彌補差距的內在學習動力。然而在新媒體背景下,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并非都是新媒體的專業技術人才,新媒體技術水平相對比較差、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對較弱,對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意識比較淡薄。大學生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較旺盛的時候,他們對新媒體的使用早就是得心應手。在多媒體背景下,他們可以找到各種信息,在這樣多元的信息影響下,他們會發現老師也不過如此,老師講解的知識在網絡上都能找到,這就造成了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話語上“霸權”的消逝和減弱。
三、新媒體背景下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思考
(一)積極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隊伍建設
1、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隊伍的工作理念
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的對象是大學生骨干、團干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他們是青年群體中的領頭羊。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者要在新媒體背景下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必須要創新觀念,打破傳統教育工作的束縛,樹立在新媒體背景下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的新觀念。
2、提高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隊伍的新媒體素養
新媒體素養就是對新媒體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反映在關于新媒體的知識、態度和能力上。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在對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過程中對新媒體的熟悉、運用及其創新能力與想象能力的發揮,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新媒體的態度和運用。因此,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要依托新媒體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以外,還必須具備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能力。
(二)依托新媒體搭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新平臺
1、依托BBS論壇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BBS (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務)是互聯網上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提供一塊公共電子白板,用戶可以在不同的布告欄或板塊中,閱讀他人的意見或者發表個人的看法,其他人也可以隨時問應。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BBS內涵和外延的不斷豐富,BBS已成為各個高校交流思想、宣傳教育、反饋輿情、傳承校園文化的重要交流平臺。因此,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應將BBS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
2、依托“微博”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微博客是一種基于web2.0的新型博客,用戶可以通過登錄網站、手機移動設備等及時更新并發布博客。“微博”自2006年誕生以來,就受到世人的高度關注,并迅速風靡于全世界的網絡用戶。根據《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微博的用戶數量已達到3.3億,其中大學生是主要的使用群體。微博不僅形式精簡,使用功能強大,而且交流方式草根化,沒有門檻設置,所以它深得大學生喜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要利用“微博”所提供的強大功能和大學生身發展需要交互作用,依托微博來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3、依托QQ、微信等即時通訊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是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即時交流消息的業務。個人級應用的IM代表有: 百度Hi、騰訊QQ、微信,易信,來往,新浪UC、網易CC、網易泡泡、Skype、Lync、FastMsg、蟻傲、Active Messenger等。隨著微信的崛起,根據《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手機網民的手機應用使用中,即時通訊已經達到85.7%,遠遠高于其他應用。可見,即時通訊已經成為一種普及的信息通信工具,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在互聯網上進行溝通的最為主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最為典型的是微信,它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即時通訊,其次是QQ、飛信等。這為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臺,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工作。(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0)
[2]胡洪彬.Web2.0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理性選擇[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05)
[3]石國亮.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基于24名在校本科生的一種質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
[4]王雯姝、鄧暉.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特質及培養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
[5]紀立群、李淑穎.新時期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實踐模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