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
【摘 要】本文分析了初中學生生物專業“學習倦怠”現象發生的外部和內部根原,并尋找了解決方法,通過分析比較、深入剖析“學習倦怠”發生的原由,指出相應的對策,其意義在于激發興趣,培養個性,開發智力。
【關鍵詞】“學習倦怠”現象;對策;意義
初中學生生物學習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學習倦怠”現象,少數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現象,什么原因?本人對此實行了調查,通過交談、問卷調查、無記名投票等形式進行了解,經統計匯總并聯系平時走訪的情況,作如下分析:
一、“學習倦怠”現象及其成因分析
“學習倦怠”現象主要指孩子因體力、精力及能力沒有辦法解決外界的太多要求,進而出現的身心耗竭的情況,導致學生學習生物厭倦和恐懼的一種心理反應。而談及其起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分析:
(一)教材方面: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但是部分知識明顯陳舊。例如酶的定義在教材是這樣定義的:“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類特殊蛋白質”,但眾所周知,科學發現少數RNA同樣具有生物催化的功能,因此教材上這一概念很不嚴密。另外,筆者認為教材一些內容安排似乎略有不妥。
(二)學生方面:1.學習目標不明確:剛剛入??傄詾槿陼r間很漫長,初中中考還很遙遠,“歇歇腳”的想法很普遍。他們有美好的愿望卻沒有制訂具體的計劃或者計劃沒有能落實。2.思路方法欠引導:有些同學因為其它科目學不好,無奈之下只能認為生物內容簡單,只要背背記記就行,存在著考前突擊的僥幸心理。課上無精打采,課后敷衍應付,指望考前奇跡出現,結果不如人意即心灰意冷;也有部分學生平時不注重理解記憶,不注意梳理知識脈絡,不屑于歸納總結,不僅沒有做到查漏補缺,甚至有的連答案都未核對,不認真進行反饋,更談不上進步和提高,事倍功半的結果造成學習倦怠,得不償失。
(三)教師方面:1.思想認識不足:生物學僅一冊書,內容相對較少,容量不怎么大,作為生物基礎學科課,有的教師認為無須投入過多精力研究,授課時課程目標不清楚、教學層次不明確,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僅靠一支粉筆和生物課本進課堂的“零教案”現象。2.主動性不夠:有些教師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同志認為教學參考書是“圣旨”,一味照抄照搬,原封不動地按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序來進行教學,面面俱到。教學過程絲毫不考慮學校硬件設備、孩子承受能力是否可能,不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和控制,結果吃力不討好,造成學生在理解上的困難。3.教學過程呆板:有些教師死守教案,不能夠對學生提出真實的、有價值的問題,迫使學生僅僅完全按照上課前設計的思路學習,不可以進行改變,他們的學習主體不能夠得到體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很少進行交流活動。4.學情處理不當:教師對尖子生過分偏愛,不能夠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客觀上造成了少數學生對專業課的倦怠現象。學生“恨”屋及烏,由于對任課教師有情緒而影響了聽課效率。5.創新流于形式:有人教學或濫用課件,太多的畫面分散了他們的精力,師生交流得不到實現;或滿堂發問,問得學生暈頭轉向,其教學重點、層次性根本無法體現;或濫用賞識,對學生的回答只是一味贊美,學生很容易識破教師的“虛偽”,而不能有目的地鼓勵學生。
二、對策研究
要消除“學習倦怠”現象,筆者認為要抓好“四關”:
(一)教材關:高中教材已更新幾輪,圖片精美、文字生動,而初中生物學教材明顯滯后,對教材進行科學補充和充實是非常重要,所以迫切需要對教材修訂再版。更新知識內容,采用彩色排版,對重要內容、關鍵詞語進行標記,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從源頭來根除“學習倦怠”現象。
(一)學生關:1.正確引導學生認清形勢,正確樹立人生觀和學習態度,作為新世紀的青年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的神圣使命,只有刻苦勤奮地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和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報效祖國、報效家庭,從而化挫折、沮喪為自信和動力。2.學會分解學習目標,在確定考入大學的目標下,學生應根據自身實際設定階段目標,通過一步步實現小目標來最終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用每次成功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來培養和加深對學習的情感。3.注重學法學習,學生要掌握知識,切實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二)教師關:1.詳細了解學情:以往的課堂教學只是強調統一的教學計劃,要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要求,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分層組合”的形式達到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目的,徹底解決優等生“吃不飽”而學習困難的孩子得不到消化。2.激活教學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啟發應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主人,而不能是一部分是“主人”,另一部分是“奴隸”。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以為可從這樣考慮:⑴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教育氛圍是前提:教師要去掉師道尊嚴觀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由發表個人的見解和意見,積極參與課堂討論。⑵改革教學模式是關鍵,著名語文教育家魏書生認為“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讓學生多參與教與學。參與多了才會增加主人翁意識”,所以教學要改變以往課堂“我講你聽,我給你收”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要展開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有很多方法,答案往往不唯一,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思考,鼓勵一題多解,以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⑶激活學習興趣,教師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是否感興趣,如果教學語言索然無味,學生又怎會興趣盎然,神情專注呢?因此增加課堂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很必要。⑷察言觀色是技巧: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舉動、眼神中注意學生的學習心理,掌握學生的情緒及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⑸教后反思是提高:教師應反思探究時機是否及時,“自主學習”是否適度,問題的情境創設是否合理等。只有這樣,教師的發展和成長才會注入新的能源和動力。
(三)實踐關:1.實踐教學能啟發學生興趣,保持學生注意力高度興奮和積極思維,防止倦怠現象的產生,所以教師要開足演示實驗,盡量設計多個小實驗讓學生分組實驗。2.發動學生創建生物課外興趣小組,舉辦生物講座、生物知識競賽等課外活動,來鞏固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科學眼界,發展思維能力,拓寬知識領域,以促進課內學習。
【參考文獻】
[1]汪忠等.《走進初中新課改》.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燕.《大學生厭學情緒的人本化教育策略淺析》.職業教育研究,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