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艷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生活化教學逐步的融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學當中。在本文中,我首先對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然后對以往在生活化教學的應用上進行了總結和評價,最后對以后生活化教學的應用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高中生物;重要性;建議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明確指出了要讓我們課程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為了適應這一改革,在高中的生物課堂中,我們加入了生活化教學這個模塊。生活化教學其實就是一種課堂的教學方式,簡單的理解就是教師將一些生活上的現象、實例還有實驗調查應用到具體的教學當中,給學生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下愉快的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因此,生活化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重要意義
教育界對于教育和生活的關系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關心的,比如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兒童、青少年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等”。如今社會發展迅速,競爭也是愈來愈激烈,面對這一社會現狀,人們清楚的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多變的社會。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所學的都是與生活脫節的純理論知識,很難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去,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嚴重脫離現實生活。而生活化教學的改變了這一現狀,他讓傳統教學的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彌補。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種感覺,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無論用多么美妙的語言和文字,都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累。如《DNA的結構》的教學,如果只是傳授純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很差,他們要花大量時間去理解這些知識,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一起動手做《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那么學生不僅對DNA的雙螺旋結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同時對于DNA雙鏈之間的配對關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為什么DNA能夠儲存遺傳信息,也可以更好的解釋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遺傳現象。經過這種教學處理后,原本枯燥抽象的一節課變得有趣直觀,也更大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生活化教學的評價和總結
生活化教學在應用之后出現了很多問題,歸結出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需要老師在上課前做很多工作,老師需要找大量的資料并整合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把課堂知識與生活元素聯系到一起,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參加到課堂的學習中去。但是目前很多學校在師資力量上是達不到以上要求的,如果每節課都讓老師去做大量的準備,那將使教師的工作量過大,加上本身的課程又多,所以很多老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找資料和準備課后的實踐工作。這樣導致很多學校對于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就無法推廣這種教學模式。
第二、很多學校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添加各種各樣的實踐,但是卻沒有給予學生足夠多的課程去完成這些實踐。雖然學生對于這些實踐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卻因為課時上的不足,學生得不到真正的實踐。有些學生想著在課后去完成,然而課后也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所以也無法完成這些實踐。
第三、對于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但又由于沒有經過訓練,這就導致學生在實踐中難以找到正確的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調整到正確的方向,而老師也同樣欠缺也同,所以學生的實踐活動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結果。
三、生活化教學的建議
1.學校應該加強師資力量,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去查找資料組織活動,并且加強對老師的生活化教學培養,讓老師對生活化教學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后應該對學生進行實踐的指導和完成實踐后的匯總工作。
2.老師跟學生之間應該有更多的溝通。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生活經歷等等,總之,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所了解的,這樣就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開展生活化教學。在如今信息這么發達的時代,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實踐經驗雖然沒有老師多,但是學生在互聯網上所學到的東西不一定會比老師少,有些東西老師可以從學生那里學到。溝通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的交流,還可以促進師生關系。
3.學校不應該只重視學習成績,還應該重視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實踐活動的狀況,這樣不僅可以讓學校和學生更加重視生活化教學,也讓生活化教學更加得到大家的認同。
總結: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適應以后快節奏社會的必要之選,現階段生活化教學還有很多弊端,但是相信隨著改進,一定能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忠順.生物學科高考現狀分析與教學對策[J].新課程(教研)教改聚焦,2011(4):181
[2]黃巍.讓教學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兒點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0,26(8):34.
[3]徐彥.角色扮演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 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3(4):429-433.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