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芹 武力超
摘要:本文采用1992~2011年臺灣25個制造業的面板數據對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就整體制造業估計了臺灣進出口大陸對島內就業的影響;然后分行業類型檢驗了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以考察臺灣進出口大陸對就業影響的行業差異。整體制造業估計結果表明,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就業有顯著正向影響,自大陸進口則無明顯影響;分行業類型估計結果表明,臺灣進出口大陸對島內就業的影響存在明顯的行業差異。另外,引入臺商投資作為調節變量,進一步探討兩岸貿易對臺灣就業的影響,研究顯示臺商投資與兩岸貿易的關系是兩岸貿易對就業影響程度和方向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兩岸貿易;臺商投資;行業類型;勞動力就業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3-0076-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3009
基金項目: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兩岸經濟關系發展的動態理論與微觀基礎”(2013221020);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國外貿中長期發展趨勢研究”(13JZD010);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福建省加快推進人力資本型城鎮化問題的研究”(JA13016s);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T2013221016)。
作者簡介:范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武力超,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助理教授,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本文的通訊作者為武力超。
一、引言
伴隨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兩岸經貿關系日益密切。尤其是2010年6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開啟了兩岸經貿交流制度化合作的新時期。兩岸經貿的日趨熱絡引起兩岸學術界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兩岸學者從不同角度認為兩岸貿易通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出口顯著地拉動我國臺灣經濟增長,且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在一致肯定兩岸貿易對臺灣經濟增長積極作用的背后存在其他影響不同步的爭論,如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同時,兩岸貿易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部門,且制造業作為吸收非熟練勞動力就業的重要產業之一迫使兩岸貿易對島內制造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成為一個敏感且重要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基于制造業視角,利用行業面板數據檢視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存在復雜的影響機制。臺灣進出口大陸不僅通過產品生產和技術進步改變島內勞動力需求,而且兩岸貿易嚴重不平衡會使臺灣對外貿易產品多處于競爭態勢。另外,臺商投資大陸改變了兩岸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將會影響島內就業[1]。考慮兩岸貿易特點,探討兩岸貿易對臺灣制造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是本文主要解決的問題。為了研究這一問題,本文擬從兩個角度進行論證,一是就整體制造業分析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同時,把臺商投資作為調節變量,來衡量臺商投資主導下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程度和方向;二是由于制造業內部投入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可能會存在行業差異,這里進一步把制造業分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來較精確地研究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在對外貿易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凱恩斯國際貿易理論和產業內貿易理論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出口和進口對就業的影響機制。比較優勢理論基本秉承積極的態度,認為以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對外貿易,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了國內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同時,對外貿易的發展將進一步深化國際分工、擴大商品的市場供給和需求,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就業。要素稟賦理論以自然稟賦供給差異為核心,解釋了比較優勢的來源,其主要內容是指通過出口本國相對豐富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進行對外貿易,從而使豐富要素的需求擴大,稀缺要素的需求則萎縮。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體現在其區分了出口和進口對就業的影響機制。具體而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國內就業是由有效需求的派生需求決定。開放經濟中,一個國家的有效需求包括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內部需求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外部需求則由對外貿易決定。同時,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對國民收入和就業具有倍增的乘數作用;進口則和國內儲蓄一樣對國民收入和就業具有倍減的乘數作用。產業內貿易理論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生產布局的形成,為新形勢下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影響提供了合理解釋,卻未能明確進出口貿易對就業的影響,但產業貿易理論暗示了出口并不總是促進就業,進口中間產品則可能利于就業。
從國外學者的經驗研究來看,貿易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勞動力就業。首先,貿易通過產出的擴張(收縮)來影響就業,如傅小蘭等(Fu etal.)從地區層面研究中國大陸出口與國內銷售產出規模對鄉鎮企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認為出口擴張會顯著促進勞動力就業[2]。其次,對外貿易中競爭加劇或技術進步會影響勞動力就業,且對不同類型勞動力的就業作用存在差異,如格里納維等(Greenaway et al.)通過對英國167個制造業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進出口數量的增加會通過競爭效應顯著提高制造業的生產率,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量[3]。布爾斯坦(Burstein)和沃格爾(Vogel)則進一步總結了貿易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類型勞動力的影響,貿易會有利于發達國家熟練勞動力的就業,不利于發達國家非熟練勞動力的就業;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情形則相反[4]。最后,貿易會通過勞動力需求彈性影響就業,如羅德里克(Rodrik)指出,一方面,貿易開放度的提高使得本國廠商進口中間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加而成本降低,從而對國內勞動力需求產生極大的替代效應;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提高了國內各部門最終產品的需求彈性,從而對各部門勞動力需求產生較大的拉動效應[5]。
相對于國外學者的經驗研究,兩岸學者關于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的分析深度顯得有些不足,這也與近幾年兩岸經貿密切往來的現實情形不符。主要表現在:一是大陸鮮有深入研究兩岸貿易影響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專題論文,均主要探討兩岸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戴淑庚和鄧利娟研究發現臺灣進出口貿易對臺灣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就業均有積極影響[6]。潘文卿和李子奈模擬大陸消減自臺進口對大陸和臺灣經濟的影響,得出如果大陸完全削減從臺進口商品,將造成臺灣經濟的全面萎縮,尤以對居民收入和就業的影響最大[7]。二是臺灣學者集中探討臺商投資大陸對產業空洞化的影響,如林武郎分階段考察產業結構、勞動生產力、制造業產值、就業和FDI凈流出五個指標變化情況,認為目前臺灣有產業空洞化的隱憂,尤其 2000年后臺灣投資大陸的金額急劇增大引起制造業FDI凈流出擴大[8]。鮑曉華認為臺灣產業外移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不一定會產生產業空洞化,其中筆者提到臺灣失業率的上升,部分原因是產業資本外移導致的結構性失業[9]。2010年6月ECFA簽署,學者圍繞ECFA研究兩岸貿易對臺灣影響的文獻逐漸增多,李仁耀認為現有樂觀的評估側重對產值的長期影響,但兩岸產品存在質量或價格差異,使進口和出口同值產品造成的產量及就業影響不同,這將導致勞動力在部門間再就業的困難、收入再分配和弱勢產業沖擊等問題[10]。張光南等人基于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分析了ECFA“早期收獲”和“全面實施”兩種降稅安排對兩岸三地的經貿影響,發現短期內早期收獲計劃將對大陸的貿易余額和貿易條件產生負面沖擊,但長期動態來看,兩種降稅安排均顯著促進兩岸貿易、經濟增長和福利水平[11]。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也利用GTAP評估洽簽ECFA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結果表明若兩岸簽署ECFA可使臺灣GDP增長率提升約17%,出口將增加約4%,臺灣就業將增加26萬人[12]。
三、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機制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兩岸經貿關系的恢復與發展已逾30年歷程,兩岸貿易規模不斷擴張。兩岸三通的實現以及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貿向更緊密和更深層次發展提供了便利,貿易額迅速增加。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從1992年的969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321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39%;臺灣自大陸進口額從1992年的74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367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215%,大陸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進出口市場。
在過去的30余年間,臺灣經濟處于由工業社會向服務業社會的轉型中,而大陸則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兩岸經濟落差與產業梯度發展致使制造業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主要領域,兩岸經貿交流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是兩岸貿易往來嚴重不平衡,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主要表現為臺灣對大陸貿易持續享有高額順差。臺灣對大陸凈出口額從1992年的895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954億美元,在20年間迅猛擴張了約10倍,年均增長高達126%。二是兩岸貿易具有典型的投資拉動性特征。20世紀90年代,臺灣傳統的中上游企業跟隨下游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拉動了臺灣半成品的出口。進入21世紀,在跨國公司全球布局生產的影響下,臺灣IT產業快速轉移至大陸,促使了臺灣生產原料、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從而帶動兩岸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三是兩岸貿易的主要形式為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水平偏低。長期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所需中間產品和生產設備大部分是從島內進口,經加工組裝后再出口歐美市場,使得加工出口貿易占兩岸貿易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兩岸貿易形成了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詳見圖1)。
圖1兩岸貿易發展模式
那么兩岸貿易模式和發展特點對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說。
假說1: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有正向影響,但影響較小;自大陸進口則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產生負向影響,但不顯著。
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遠大于自大陸進口額,一直保持高額貿易順差。根據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外部需求(對大陸高額貿易順差)帶動了島內有效需求的顯著增長,從而促進了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同時,兩岸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形成的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表明兩岸產業鏈整合度不夠,許多臺商僅僅視大陸為加工廠而非市場,兩岸之間并未形成實質的經濟依存。因此,兩岸貿易模式使得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可能并不與貿易規模成比例。2008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雖達到39%,但其中有將近18%是再出口至美國市場,加上直接從臺灣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約12%的份額,合計臺灣出口美國市場的比重達30%[13]。實質上,美國仍然是臺灣最大的最終出口市場,這在較大程度解釋了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大陸通過內需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而臺灣則經受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另外,20世紀90年代臺灣自大陸進口主要集中在農工原料,進入21世紀,臺灣自大陸進口的半成品開始增加,替代臺灣部分就業,但臺當局極力控制自大陸進口的產品種類和數量使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勞動力就業無顯著影響。
假說2:臺商投資主導下的兩岸貿易中,臺灣出口大陸和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不確定,視產業類型而定。
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內的出口,而出口的變動則會引起就業和產出的變化[14]。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從不同產業類型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存在差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島內投資環境惡化和產業升級的雙重壓力下,臺灣制造業紛紛轉移大陸,至2012年臺商赴大陸投資累計金額124315億美元,已成為兩岸經濟交流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同時,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產業類型逐漸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臺商投資大陸與臺灣對大陸出口之間表現為替代與互補關系共存,與臺灣自大陸進口之間則表現為替代關系[15]。因此,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拉動臺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出口,對就業產生收入效應;另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取代了部分在島內生產的產品規模,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二者的綜合作用則是臺商主導下的臺灣出口大陸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另外,臺商赴大陸投資導致產品返銷臺灣,引起進口額的增加,替代島內部分就業,但隨著自大陸進口中中間產品占據主要地位,則將帶動島內臺企總部對最終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了勞動力需求水平。具體結論視產業類型而定,亟待實證檢驗。
四、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勞動力需求是產品派生需求的角度,從產品生產函數中推導勞動力需求方程。設行業i在t時期的CD生產函數為:
Qit=AγitKαitLβit(1)
其中,Q表示產出,A表示除資本(K)、勞動(L)之外影響產出的因素,如生產技術或結構調整等,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報酬分別為w和c(c為常數)。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經換算得到Kit=αLitβ·witc, 并將其代入(1)式,即:
Qit=AγitαLitβ·witcαLβit(2)
對(2)式兩邊取對數并整理得到勞動力需求模型,εit為誤差項:
lnLit=0+1lnAit+2ln(wit/c)+2lnQit+εit(3)
由于進出口的變動會引起產出和就業的變化,在(3)式中引入進出口的對數指標(lnIM和lnEX),同時,考慮到島內勞動力市場剛性的存在以及勞動力需求易受臺灣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等,在(3)式中引入勞動需求滯后項(lnL)與時間變量(T)得到(4)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EXit+θ6lnIMit+θ7T+εit(4)
另外,為了進一步探討臺商投資主導下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在(4)式中引入兩岸貿易與臺商投資的交互性得到(5)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TDIi(t-k)*lnEXit
+θ6lnTDIi(t-k)*lnIMit+θ7T+εit(5)
其中,TDI代表臺商投資大陸,lnTDIi(t-k)*lnEXit與lnTDIi(t-k)*lnIMit表示滯后k期的臺商投資與當期進出口的交互項,該指標有助于理解兩岸產業分工模式下,臺商投資主導的進出口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2數據
本文采用1992~2011年臺灣25個制造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借鑒臺灣學者龔明鑫按照HS六位碼編制對應的267個四分位產業產品分類參考龔明鑫《進出口貨品結構別復分類之修訂》,臺灣財政機構2004年委托研究計劃。,接著依據臺灣當局第八次修訂的行業分類標準系統,把四分位制造業細類合并到25個制造業中類行業分類見臺灣第八次行業分類標準系統。其中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非常小,為與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所查行業分類一致,本文把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合并到飲料制造業,合稱為飲料及菸草制造業。。其中,從臺灣國際貿易管理機構的貿易統計資料庫得到臺灣進出口大陸HS六位碼的產品數據;從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獲取各行業的就業人員、受雇員工名義工資、不變產出值、勞動生產力指數和以2006年為基期價格指數;臺商投資大陸數據則來源于臺灣經濟管理機構投資業務處投資統計資料庫。同時,利用以2006年為基期的價格指數對各行業的名義工資進行處理。另外,勞動生產力指數是衡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此指標來度量模型中的生產技術變量。在實證分析中,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值。
本文按照龔明鑫就生產要素中勞動與資本份額劃分產業類型的準則,進一步將臺灣制造業分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以比較不同產業類型中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表1 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機制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兩岸經貿關系的恢復與發展已逾30年歷程,兩岸貿易規模不斷擴張。兩岸三通的實現以及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貿向更緊密和更深層次發展提供了便利,貿易額迅速增加。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從1992年的969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321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39%;臺灣自大陸進口額從1992年的74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367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215%,大陸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進出口市場。
在過去的30余年間,臺灣經濟處于由工業社會向服務業社會的轉型中,而大陸則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兩岸經濟落差與產業梯度發展致使制造業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主要領域,兩岸經貿交流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是兩岸貿易往來嚴重不平衡,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主要表現為臺灣對大陸貿易持續享有高額順差。臺灣對大陸凈出口額從1992年的895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954億美元,在20年間迅猛擴張了約10倍,年均增長高達126%。二是兩岸貿易具有典型的投資拉動性特征。20世紀90年代,臺灣傳統的中上游企業跟隨下游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拉動了臺灣半成品的出口。進入21世紀,在跨國公司全球布局生產的影響下,臺灣IT產業快速轉移至大陸,促使了臺灣生產原料、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從而帶動兩岸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三是兩岸貿易的主要形式為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水平偏低。長期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所需中間產品和生產設備大部分是從島內進口,經加工組裝后再出口歐美市場,使得加工出口貿易占兩岸貿易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兩岸貿易形成了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詳見圖1)。
圖1兩岸貿易發展模式
那么兩岸貿易模式和發展特點對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說。
假說1: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有正向影響,但影響較小;自大陸進口則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產生負向影響,但不顯著。
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遠大于自大陸進口額,一直保持高額貿易順差。根據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外部需求(對大陸高額貿易順差)帶動了島內有效需求的顯著增長,從而促進了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同時,兩岸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形成的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表明兩岸產業鏈整合度不夠,許多臺商僅僅視大陸為加工廠而非市場,兩岸之間并未形成實質的經濟依存。因此,兩岸貿易模式使得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可能并不與貿易規模成比例。2008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雖達到39%,但其中有將近18%是再出口至美國市場,加上直接從臺灣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約12%的份額,合計臺灣出口美國市場的比重達30%[13]。實質上,美國仍然是臺灣最大的最終出口市場,這在較大程度解釋了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大陸通過內需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而臺灣則經受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另外,20世紀90年代臺灣自大陸進口主要集中在農工原料,進入21世紀,臺灣自大陸進口的半成品開始增加,替代臺灣部分就業,但臺當局極力控制自大陸進口的產品種類和數量使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勞動力就業無顯著影響。
假說2:臺商投資主導下的兩岸貿易中,臺灣出口大陸和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不確定,視產業類型而定。
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內的出口,而出口的變動則會引起就業和產出的變化[14]。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從不同產業類型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存在差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島內投資環境惡化和產業升級的雙重壓力下,臺灣制造業紛紛轉移大陸,至2012年臺商赴大陸投資累計金額124315億美元,已成為兩岸經濟交流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同時,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產業類型逐漸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臺商投資大陸與臺灣對大陸出口之間表現為替代與互補關系共存,與臺灣自大陸進口之間則表現為替代關系[15]。因此,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拉動臺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出口,對就業產生收入效應;另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取代了部分在島內生產的產品規模,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二者的綜合作用則是臺商主導下的臺灣出口大陸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另外,臺商赴大陸投資導致產品返銷臺灣,引起進口額的增加,替代島內部分就業,但隨著自大陸進口中中間產品占據主要地位,則將帶動島內臺企總部對最終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了勞動力需求水平。具體結論視產業類型而定,亟待實證檢驗。
四、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勞動力需求是產品派生需求的角度,從產品生產函數中推導勞動力需求方程。設行業i在t時期的CD生產函數為:
Qit=AγitKαitLβit(1)
其中,Q表示產出,A表示除資本(K)、勞動(L)之外影響產出的因素,如生產技術或結構調整等,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報酬分別為w和c(c為常數)。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經換算得到Kit=αLitβ·witc, 并將其代入(1)式,即:
Qit=AγitαLitβ·witcαLβit(2)
對(2)式兩邊取對數并整理得到勞動力需求模型,εit為誤差項:
lnLit=0+1lnAit+2ln(wit/c)+2lnQit+εit(3)
由于進出口的變動會引起產出和就業的變化,在(3)式中引入進出口的對數指標(lnIM和lnEX),同時,考慮到島內勞動力市場剛性的存在以及勞動力需求易受臺灣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等,在(3)式中引入勞動需求滯后項(lnL)與時間變量(T)得到(4)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EXit+θ6lnIMit+θ7T+εit(4)
另外,為了進一步探討臺商投資主導下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在(4)式中引入兩岸貿易與臺商投資的交互性得到(5)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TDIi(t-k)*lnEXit
+θ6lnTDIi(t-k)*lnIMit+θ7T+εit(5)
其中,TDI代表臺商投資大陸,lnTDIi(t-k)*lnEXit與lnTDIi(t-k)*lnIMit表示滯后k期的臺商投資與當期進出口的交互項,該指標有助于理解兩岸產業分工模式下,臺商投資主導的進出口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2數據
本文采用1992~2011年臺灣25個制造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借鑒臺灣學者龔明鑫按照HS六位碼編制對應的267個四分位產業產品分類參考龔明鑫《進出口貨品結構別復分類之修訂》,臺灣財政機構2004年委托研究計劃。,接著依據臺灣當局第八次修訂的行業分類標準系統,把四分位制造業細類合并到25個制造業中類行業分類見臺灣第八次行業分類標準系統。其中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非常小,為與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所查行業分類一致,本文把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合并到飲料制造業,合稱為飲料及菸草制造業。。其中,從臺灣國際貿易管理機構的貿易統計資料庫得到臺灣進出口大陸HS六位碼的產品數據;從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獲取各行業的就業人員、受雇員工名義工資、不變產出值、勞動生產力指數和以2006年為基期價格指數;臺商投資大陸數據則來源于臺灣經濟管理機構投資業務處投資統計資料庫。同時,利用以2006年為基期的價格指數對各行業的名義工資進行處理。另外,勞動生產力指數是衡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此指標來度量模型中的生產技術變量。在實證分析中,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值。
本文按照龔明鑫就生產要素中勞動與資本份額劃分產業類型的準則,進一步將臺灣制造業分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以比較不同產業類型中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表1 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兩岸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機制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兩岸經貿關系的恢復與發展已逾30年歷程,兩岸貿易規模不斷擴張。兩岸三通的實現以及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貿向更緊密和更深層次發展提供了便利,貿易額迅速增加。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從1992年的969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321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39%;臺灣自大陸進口額從1992年的747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367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215%,大陸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進出口市場。
在過去的30余年間,臺灣經濟處于由工業社會向服務業社會的轉型中,而大陸則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兩岸經濟落差與產業梯度發展致使制造業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主要領域,兩岸經貿交流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是兩岸貿易往來嚴重不平衡,依據臺灣“國際貿易局”統計資料庫數據,主要表現為臺灣對大陸貿易持續享有高額順差。臺灣對大陸凈出口額從1992年的895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954億美元,在20年間迅猛擴張了約10倍,年均增長高達126%。二是兩岸貿易具有典型的投資拉動性特征。20世紀90年代,臺灣傳統的中上游企業跟隨下游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拉動了臺灣半成品的出口。進入21世紀,在跨國公司全球布局生產的影響下,臺灣IT產業快速轉移至大陸,促使了臺灣生產原料、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從而帶動兩岸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三是兩岸貿易的主要形式為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水平偏低。長期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所需中間產品和生產設備大部分是從島內進口,經加工組裝后再出口歐美市場,使得加工出口貿易占兩岸貿易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兩岸貿易形成了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詳見圖1)。
圖1兩岸貿易發展模式
那么兩岸貿易模式和發展特點對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說。
假說1: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有正向影響,但影響較小;自大陸進口則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產生負向影響,但不顯著。
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遠大于自大陸進口額,一直保持高額貿易順差。根據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外部需求(對大陸高額貿易順差)帶動了島內有效需求的顯著增長,從而促進了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同時,兩岸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形成的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發展模式表明兩岸產業鏈整合度不夠,許多臺商僅僅視大陸為加工廠而非市場,兩岸之間并未形成實質的經濟依存。因此,兩岸貿易模式使得臺灣出口大陸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可能并不與貿易規模成比例。2008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雖達到39%,但其中有將近18%是再出口至美國市場,加上直接從臺灣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約12%的份額,合計臺灣出口美國市場的比重達30%[13]。實質上,美國仍然是臺灣最大的最終出口市場,這在較大程度解釋了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大陸通過內需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而臺灣則經受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另外,20世紀90年代臺灣自大陸進口主要集中在農工原料,進入21世紀,臺灣自大陸進口的半成品開始增加,替代臺灣部分就業,但臺當局極力控制自大陸進口的產品種類和數量使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勞動力就業無顯著影響。
假說2:臺商投資主導下的兩岸貿易中,臺灣出口大陸和臺灣自大陸進口對島內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不確定,視產業類型而定。
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內的出口,而出口的變動則會引起就業和產出的變化[14]。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從不同產業類型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存在差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島內投資環境惡化和產業升級的雙重壓力下,臺灣制造業紛紛轉移大陸,至2012年臺商赴大陸投資累計金額124315億美元,已成為兩岸經濟交流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同時,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產業類型逐漸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臺商投資大陸與臺灣對大陸出口之間表現為替代與互補關系共存,與臺灣自大陸進口之間則表現為替代關系[15]。因此,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拉動臺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出口,對就業產生收入效應;另一方面,臺商投資大陸取代了部分在島內生產的產品規模,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二者的綜合作用則是臺商主導下的臺灣出口大陸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另外,臺商赴大陸投資導致產品返銷臺灣,引起進口額的增加,替代島內部分就業,但隨著自大陸進口中中間產品占據主要地位,則將帶動島內臺企總部對最終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了勞動力需求水平。具體結論視產業類型而定,亟待實證檢驗。
四、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勞動力需求是產品派生需求的角度,從產品生產函數中推導勞動力需求方程。設行業i在t時期的CD生產函數為:
Qit=AγitKαitLβit(1)
其中,Q表示產出,A表示除資本(K)、勞動(L)之外影響產出的因素,如生產技術或結構調整等,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報酬分別為w和c(c為常數)。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經換算得到Kit=αLitβ·witc, 并將其代入(1)式,即:
Qit=AγitαLitβ·witcαLβit(2)
對(2)式兩邊取對數并整理得到勞動力需求模型,εit為誤差項:
lnLit=0+1lnAit+2ln(wit/c)+2lnQit+εit(3)
由于進出口的變動會引起產出和就業的變化,在(3)式中引入進出口的對數指標(lnIM和lnEX),同時,考慮到島內勞動力市場剛性的存在以及勞動力需求易受臺灣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等,在(3)式中引入勞動需求滯后項(lnL)與時間變量(T)得到(4)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EXit+θ6lnIMit+θ7T+εit(4)
另外,為了進一步探討臺商投資主導下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在(4)式中引入兩岸貿易與臺商投資的交互性得到(5)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TDIi(t-k)*lnEXit
+θ6lnTDIi(t-k)*lnIMit+θ7T+εit(5)
其中,TDI代表臺商投資大陸,lnTDIi(t-k)*lnEXit與lnTDIi(t-k)*lnIMit表示滯后k期的臺商投資與當期進出口的交互項,該指標有助于理解兩岸產業分工模式下,臺商投資主導的進出口貿易對臺灣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2數據
本文采用1992~2011年臺灣25個制造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借鑒臺灣學者龔明鑫按照HS六位碼編制對應的267個四分位產業產品分類參考龔明鑫《進出口貨品結構別復分類之修訂》,臺灣財政機構2004年委托研究計劃。,接著依據臺灣當局第八次修訂的行業分類標準系統,把四分位制造業細類合并到25個制造業中類行業分類見臺灣第八次行業分類標準系統。其中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非常小,為與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所查行業分類一致,本文把菸草制造業貿易數據合并到飲料制造業,合稱為飲料及菸草制造業。。其中,從臺灣國際貿易管理機構的貿易統計資料庫得到臺灣進出口大陸HS六位碼的產品數據;從臺灣“主計處”的“統計資訊國民統計所得資料庫”獲取各行業的就業人員、受雇員工名義工資、不變產出值、勞動生產力指數和以2006年為基期價格指數;臺商投資大陸數據則來源于臺灣經濟管理機構投資業務處投資統計資料庫。同時,利用以2006年為基期的價格指數對各行業的名義工資進行處理。另外,勞動生產力指數是衡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此指標來度量模型中的生產技術變量。在實證分析中,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值。
本文按照龔明鑫就生產要素中勞動與資本份額劃分產業類型的準則,進一步將臺灣制造業分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以比較不同產業類型中兩岸貿易的就業效應。表1 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