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盼
【摘 要】自主合作學習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本文將主要探討自主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自主合作學習;初中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自己閱讀是版主,其核心問題是能獨立思考,能不斷地提出問題,能不斷地自己解決問題,能不能獨立思考的最重要的標志是能不能提出問題。
一、自主合作學習的內涵
不會提問,就不會有思考,就不會有發展,就不會有創新。無論哪一門學科,都應在讓學生學會提問上下功夫。愛因斯坦說:“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罷了。”他還說,要懂得“在別人視為平常中發現問題,在別人不覺是問題上看出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不在這方面下功夫,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布魯巴克說:“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是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我們許多的優秀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許多成功教學經驗。于漪說:“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
合作學習就是在學習中大家一起探討,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
自主合作學習的規則:1)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組內異質,組間同質。2)組員分工明確: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3)小組成員盡職盡責,形成交流,掌握合作技巧,形成合作能力。
有效合作的條件:1)盡職盡責,互相依賴。小組成員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2)努力促進互動,既要互相提供信息,又要互相進行質疑。3)小組應該定期評價共同活動情況,保持和鞏固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二、自主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設置爭論性問題,激起認知沖突
學生頭腦中沒有問題,是因為思維相對靜止。提出引起學生爭論的問題,能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徐振維老師說,這可以“迫使”學生熟悉課文,形成看法,有利于培養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教《愚公移山》時問學生:愚公究竟笨不笨?有人說笨,有人說不笨。形成兩派,引起爭論。錢老師讓學生從課文里找根據,講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有時教師要隱藏真實看法,故意發表偏激或錯誤的意見。這主要是為了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和深入思考問題。教《中國石拱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趙州橋,一個是盧溝橋,那么講中國石拱橋為什橋,我這樣理解對不對呀?寧老師故意發表錯誤觀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根據,談自己的看法,引導了深入閱讀,引發了思維碰撞。
2.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他們“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的習慣
思維自問題始。讓學生提出問題是最高形式的思維訓練。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說:科學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問題、實踐及理論的問題”,“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在閱讀中,學生是否思考的主要表現是頭腦中是否形成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他們“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的習慣十分重要。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有這樣三種情況:一種是不懂,也說不清哪兒不懂,處于混沌狀態;一種是不懂,能說清哪兒不懂,但不知道怎樣才能懂;還有一種,不僅能說清哪兒不懂,而且對問題已經有了思考方向。前一種已經開始思維,后兩種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徘”的積極思維狀態,是十分可貴的。
不應該小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據”這一類的問題,這是引導學生探究,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布魯納說:“用發現法進行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當做教學領域里的小科學家來看待。”提這類問題的教學雖然還算不上“發現教學法”,但語文教學中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真探究、善于發現的好習慣。這樣的訓練,既調動了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用提問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他們未知的領域,積極開發學生的見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缺乏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結論
總之,對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能夠自我思考,團結合作,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自主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要發揮自我潛能,開發思維,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才會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高清華.初中語文合作學習應遵循的原則[J].現代農村科技,2013,12:69-70.
[2]彭正霞.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3,26:77-78.
[3]常元偉.深化初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J]. 教育教學論壇,2012,2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