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林
【摘 要】本文說“鏡”,主要是針對我們當前初中思想品德復習課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思考與探討,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復習課的有效性。眾所周知,政治復習課是指教師專門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總結、理解、鞏固、運用,溝通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構建知識網絡,以達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為主要任務的授課形式。
【關鍵詞】“鏡”說;思想品德;復習課
目前蘇州市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考核的形式主要是開卷考試,很多學生由此忽視平時的有效學習,對知識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不做深究,答題時“跑題”“漏點”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要有效糾正這種現(xiàn)象,除了學生須轉變觀念和學習方式外,更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尤其需要在優(yōu)化復習課堂結構,完善教學行為上下功夫,以切實提高課堂復習的有效性。
一、做“點面結合”的全視鏡和平面鏡
正如上所述,政治復習課是考察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歸納、總結、理解、鞏固、運用的能力,要使復習取得好的效果,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不能就事論事,在復習中必須要樹立系統(tǒng)觀,普遍聯(lián)系觀。教師要在復習中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整合,抓住主線,突出重難點。只有使學生對整個教材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才能更好的提高復習的效率,才會減少出現(xiàn)答題過程中“漏點”“片面”的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做教材知識的“全視鏡”;另外,學生又是各具特點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學情”,是“動態(tài)”的,而學科課程標準又是相對“標準和統(tǒng)一”的,是相對“靜態(tài)”的,那么要達到有效的復習效果,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進行復習策略的運用,復習方法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教師又必須做學生“學情”的平面鏡,既不夸大也不縮小,要針對具體學生實際采用具體方法,也就是要求在課堂復習中既要注意知識點的“全面性”也要注意知識點呈現(xiàn)的“梯度性”。
根據自己的實踐體會,要較好的完成課堂復習,每節(jié)課或者每單元的復習都應該有自己的核心體系和思路主線,這一點在復習課上尤為重要,首先表現(xiàn)在文本教學上,教師要做到對所復習的內容有一個宏觀地梳理和整合,最好用概念圖或者思維導圖將其勾畫出來,突出主線,明確考點,呈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做到有“點”的細節(jié),有“面”的體系,使人一目了然,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這個可以通過學案把它呈現(xiàn)給學生。其次,表現(xiàn)在“學情”掌握上,要使復習有質量,教師除了要吃透教材知識外,還要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準確的分析,要相信學生,適時鼓勵,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要重視知識呈現(xiàn)過程。
二、做“舉一反三”的凸透鏡和凹透鏡
如果說“全視鏡“解決的是對教材知識的梳理、整合,那么并不能由此就達到了復習目的,對教材知識的科學設計,科學整合,只是提高復習效果的一個必要前提,具體還要使學生利用課本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政治學科的特點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利用書本知識來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現(xiàn)象,得出正確認識。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能做“舉一反三”透鏡,既要培養(yǎng)學生做“凸透鏡”,就是要讓學生從生活中或者紛繁復雜的材料中能夠把現(xiàn)象“聚焦”到課本上的某個或某幾個知識點,同時,又要培養(yǎng)學生做“凹透鏡”,就是要使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能夠正確看待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通過這樣一種“舉一反三”的訓練,促使學生“遷移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形成,使學生能夠理解、運用知識。
三、做“點石成金”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政治復習課盡管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總結、理解、鞏固、運用的授課形式,但作為課的一種類型,并不能因此否認它作為課的一些基本特點和一些基本功能,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對話互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在復習課上同樣適用,復習課堂同樣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樣需要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要達到這一目標,除了要做好上述的工作外,教師還要善于抓住復習過程中的“盲點”,學會“點石成金”,在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上用好“放大鏡”和“顯微鏡”。
首先,在知識層面上來講,就是要對教材的重點、難點要有創(chuàng)新地呈現(xiàn)方式,對于那些必須要理解的基本知識點務必要采取各種手段來講透,要“放大”,而對于那些不是重點,對理解教材知識不是很重要的要少講,要“縮小”,要有張有弛,張弛結合。其次,在情感層面上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課堂行為、課堂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要有揚有抑,要有所“放大”與有所“縮小”,對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要給以鼓勵、表揚,對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要及時加以督促。
當然,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鏡,既可作為實物的存在,又可引申為“自省,反思”之意,課堂教育作為一門藝術,需要不斷的修正、不斷完善,所以,教師要不斷地提升復習課的質量,還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可以對過去的教學行為做出理性的審視和評判,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揭示行為背后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從而促進智慧的生成以及實踐行為的進一步提升。葉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時常“鏡鑒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這樣才能促進課堂和自我成長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