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燕
[摘要] 目的 探討腹部創傷的CT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方法 隨機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腹部創傷患者,入院后分別給予B超、CT檢查,將影像檢查結果與治療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結果 CT診斷腹部創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率分別為94.9%、95.2%、95.0%,分別高于B超診斷的86.7%、84.4%、85.8%,均P<0.05。本組120例腹部創傷患者,治愈104例,治愈率86.7%,死亡16例,死亡率13.3%。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9例(7.5%),死于極重度顱腦損傷3例(2.5%),死于術后多器官衰竭4例(3.3%)。 結論 CT診斷腹部創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可迅速、準確地診斷出腹腔實質臟器的受損情況,可應作為腹部創傷的重要影像學檢查之一。
[關鍵詞] 腹部創傷;CT;腹部掃描;診斷準確率;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44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0-0064-03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是起源于顱內淋巴網狀細胞系統的較為少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屬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腦內原發腫瘤的1%,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1]。本文回顧性分析11例經病理證實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MRI資料,研究其影像特點,提高本病的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9~2013年經手術病理確診的顱內淋巴瘤11例,男5例,女6例,年齡23~68歲,平均52.4歲。臨床癥狀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肢體乏力、癲癇等。
1.2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頭顱MRI平掃、增強掃描及擴散加權成像(DWI)。采用Siemens Magnetom Essenza磁共振掃描儀,常規行橫斷位、矢狀位T1WI及T2WI掃描,掃描參數:T1WI:TR 450 ms,TE 13 ms,T2WI:TR 4000 ms,TE 103 ms。T2 FLAIR:TR 7500 ms,TE 87 ms。DWI采用SE-EPI序列,TR 3400 ms,TE 105 ms,b值取0 s/mm和1000 s/mm。層厚 6 mm,層距 1 mm,視野(FOV)24 cm×24 cm,矩陣512×512;增強掃描用釓噴酸葡胺(Gd-DTPA),劑量0.2 mmol/kg體重。
1.3 MRI分析
判斷標準:腫瘤信號強度與正常腦灰質相比,信號強度明顯低于腦灰質為明顯低信號;信號強度稍低于灰質但容易區別為稍低信號;基本上與灰質信號相仿,且和灰質難于區分為等信號;信號強度稍高于灰質但容易區別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明顯高于腦灰質為明顯高信號。病灶強化表現為局灶強化,彌漫強化和環形強化。瘤周水腫分為:輕度(水腫小于腫瘤直徑的1/2),中度(水腫大于腫瘤直徑的1/2,但小于腫瘤直徑),重度(水腫大于腫瘤直徑)。
2 結果
本組11例,均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單發10例,多發1例;幕上10例,幕下1例;額葉3例,顳葉3例,頂葉2例,腦室旁2例,基底節區1例;其中10例腫瘤形態不規則, 2例可見囊變或壞死。腫瘤多位于大腦半球深部白質和側腦室周圍,1例位于大腦凸面腦膜下,3例腫瘤可見跨葉生長。
MRI平掃腫瘤實質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DWI呈高或稍高信號;增強后11例腫瘤均明顯強化,邊界清晰,9例腫瘤信號均勻,呈結節狀、不規則團塊狀,2例腫瘤信號不均勻,呈分葉狀、不規則狀強化,病灶中心可見無強化壞死區;7例腫瘤可見“尖角征”、“臍凹征”,1例可見“蝴蝶征”。腫瘤周圍水腫程度不一,其中輕度水腫1例,中度水腫7例,重度水腫3例。見圖1~8。
圖1腫瘤T1WI呈稍低信號;圖2 T2WI腫瘤呈稍高信號,周圍中度水腫呈高信號;圖3為增強T1WI,腫瘤明顯強化,邊界清楚,可見“臍凹征”;圖4 DWI腫瘤為高信號
圖1~4 左側額顳葉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圖5腫瘤T1WI呈低信號;圖6腫瘤T2WI呈稍高信號;圖7冠狀位T1WI增強掃描腫瘤明顯強化,可見“尖角征”、“蝴蝶征”;圖8 DWI腫瘤呈稍高信號
圖5~8 四腦室后上方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3 討論
3.1 臨床特征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占顱內腫瘤的1%,近年發病率增加,可能與器官移植等情況使用免疫抑制劑及艾滋病的發病率增多有關,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大多數為B細胞來源,T細胞來源極少見。多數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位置較深,多中心起源及彌漫浸潤周圍腦組織,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腫瘤,且易引起神經功能障礙,對腦深部的淋巴瘤患者多傾向局部放療加全身化療,經正規放化療后腫瘤病灶可縮小或消失,但易復發。本組病例均為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且病因不明,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惡心嘔吐、肢體活動障礙、癲癇發作和精神異常等。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無特異性,容易誤診。
3.2 病理基礎及MRI特征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好發于大腦半球、胼胝體、丘腦及基底節區,發生在其他部位少見。腫瘤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水分少,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或稍高信號,DWI為高信號,ADC圖為稍低信號,與腦膜瘤信號強度相似。腫瘤細胞以血管為中心呈“袖套”狀生長,血管壁受侵蝕,血腦屏障破壞;腫瘤血管無明顯的內皮細胞增生,缺乏新生血管生成,是一種乏血管腫瘤。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增強掃描有明顯強化,與血腦屏障破壞,對比劑滲到血管外的組織細胞間隙中,引起病變組織強化有關[2,3]。腫瘤單發或多發,呈局灶或彌漫型分布。腫瘤大多數呈結節狀、團塊狀及不規則條片狀,并表現為特征性的“尖角征”、“臍凹征”[4,5]。“尖角征”是腫瘤強化在某一個層面呈尖角樣突出。“臍凹征”為團塊狀或結節狀腫瘤強化邊緣出現臍凹樣或勒痕樣缺損,考慮為腫瘤在生長過程中遇到較大的血管阻擋或腫瘤各部分生長速度不均引起。累及胼胝體的腫瘤可呈“蝴蝶”狀且無明顯壞死,邊界清晰。腫瘤出現囊變、壞死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endprint
文獻報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I新技術的應用,PWI成像呈等低灌注,表明其實際上是一種無顯著血管增生的乏血管腫瘤,這種低灌注的特點可以和大多數顱內明顯強化的腫瘤相鑒別,如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等。在MRS成像上,NAA降低,Cho升高,可有特征性的Lip峰,并認為Lip峰可能與腫瘤內微觀壞死、大量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細胞膜成分更新加快有關[6-9]。
3.3 鑒別診斷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常需與高級別膠質細胞瘤、腦轉移瘤及腦膜瘤鑒別。高級別膠質瘤腫瘤血供豐富,腫瘤易出現壞死、囊變、出血,增強顯示不規則和花環狀強化;彌漫浸潤型淋巴瘤可累及深部灰質核團和白質通道,T2WI上可顯示腦橋、小腦、大腦白質及基底核廣泛高信號,邊界不清,與膠質瘤難以區別;另PCNSL表現為DW明顯高信號,ADC值低于對側正常腦白質,而膠質瘤DWI多表現為低信號,ADC值高于對側正常腦白質[10,11]。腦轉移瘤類似PCNSL,可出現單一或多發強化病灶,轉移瘤的水腫和占位效應明顯,好發于灰白質交界區,腫瘤小水腫大,腫瘤易出現出血、壞死,多伴有原發腫瘤病史或找到原發病灶;而PCNSL一般水腫和占位效應較輕。腦膜瘤有白質塌陷和腦膜尾征,位于大腦凸面的PCNSL與腦膜瘤鑒別困難時,血管造影有助于兩者的鑒別,腦膜瘤供血豐富強化明顯,且部分腦膜瘤為頸外動脈供血,而PCNSL是乏血供腫瘤,腫瘤強化不明顯。
總之,PCNSL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及腫瘤強化特征,應考慮到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可能性,但最終確診仍依賴病理。
[參考文獻]
[1] 耿道穎,馮曉源. 腦與脊髓腫瘤影像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251.
[2] 季學滿,盧光明,張宗軍,等. 原發性腦淋巴瘤與高級別腦膠質瘤的MR灌注成像對照研究[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9):1155-1158.
[3] 黃飚,梁長虹,劉紅軍,等.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淋巴瘤和高級別星形細胞瘤MR灌注成像的對照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3):276-280.
[4] 向超,李茂. MR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5):666-669.
[5] 呂鐵,梁宗輝,李克,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8):1009-1011.
[6] 王繼偉,鄭紅偉,祁佩紅,等. 原發性腦內淋巴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J]. 中國CT和MR雜志,2013,11(4):8-11.
[7] Kuhmann T,Schnoter A,Dechent P,et al. Diagnosis of multifocal B cell lymphoma with preceding 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sions by single voxel proton MR spectroscopy[J]. J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0:259.
[8] 胡春淼,陳韻彬,陳英,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1H-MRS及PWI研究[J]. 中國CT和MR雜志,2012, 10(4):6-9.
[9] 胡裕效.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影像學診斷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6):629-633.
[10] 馬新星,陳銦銦,王中領,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與膠質瘤的DWI對比研究[J]. 放射學實踐,2012, 27(5):493-497.
[11] 張德輝,王麗君,魏強,等. 表觀彌散系數對腦淋巴瘤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J]. 磁共振成像,2011,2(3):200-204.
(收稿日期:2014-03-21)endprint
文獻報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I新技術的應用,PWI成像呈等低灌注,表明其實際上是一種無顯著血管增生的乏血管腫瘤,這種低灌注的特點可以和大多數顱內明顯強化的腫瘤相鑒別,如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等。在MRS成像上,NAA降低,Cho升高,可有特征性的Lip峰,并認為Lip峰可能與腫瘤內微觀壞死、大量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細胞膜成分更新加快有關[6-9]。
3.3 鑒別診斷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常需與高級別膠質細胞瘤、腦轉移瘤及腦膜瘤鑒別。高級別膠質瘤腫瘤血供豐富,腫瘤易出現壞死、囊變、出血,增強顯示不規則和花環狀強化;彌漫浸潤型淋巴瘤可累及深部灰質核團和白質通道,T2WI上可顯示腦橋、小腦、大腦白質及基底核廣泛高信號,邊界不清,與膠質瘤難以區別;另PCNSL表現為DW明顯高信號,ADC值低于對側正常腦白質,而膠質瘤DWI多表現為低信號,ADC值高于對側正常腦白質[10,11]。腦轉移瘤類似PCNSL,可出現單一或多發強化病灶,轉移瘤的水腫和占位效應明顯,好發于灰白質交界區,腫瘤小水腫大,腫瘤易出現出血、壞死,多伴有原發腫瘤病史或找到原發病灶;而PCNSL一般水腫和占位效應較輕。腦膜瘤有白質塌陷和腦膜尾征,位于大腦凸面的PCNSL與腦膜瘤鑒別困難時,血管造影有助于兩者的鑒別,腦膜瘤供血豐富強化明顯,且部分腦膜瘤為頸外動脈供血,而PCNSL是乏血供腫瘤,腫瘤強化不明顯。
總之,PCNSL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及腫瘤強化特征,應考慮到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可能性,但最終確診仍依賴病理。
[參考文獻]
[1] 耿道穎,馮曉源. 腦與脊髓腫瘤影像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251.
[2] 季學滿,盧光明,張宗軍,等. 原發性腦淋巴瘤與高級別腦膠質瘤的MR灌注成像對照研究[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9):1155-1158.
[3] 黃飚,梁長虹,劉紅軍,等.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淋巴瘤和高級別星形細胞瘤MR灌注成像的對照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3):276-280.
[4] 向超,李茂. MR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5):666-669.
[5] 呂鐵,梁宗輝,李克,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8):1009-1011.
[6] 王繼偉,鄭紅偉,祁佩紅,等. 原發性腦內淋巴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J]. 中國CT和MR雜志,2013,11(4):8-11.
[7] Kuhmann T,Schnoter A,Dechent P,et al. Diagnosis of multifocal B cell lymphoma with preceding 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sions by single voxel proton MR spectroscopy[J]. J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0:259.
[8] 胡春淼,陳韻彬,陳英,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1H-MRS及PWI研究[J]. 中國CT和MR雜志,2012, 10(4):6-9.
[9] 胡裕效.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影像學診斷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6):629-633.
[10] 馬新星,陳銦銦,王中領,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與膠質瘤的DWI對比研究[J]. 放射學實踐,2012, 27(5):493-497.
[11] 張德輝,王麗君,魏強,等. 表觀彌散系數對腦淋巴瘤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J]. 磁共振成像,2011,2(3):200-204.
(收稿日期:2014-03-21)endprint
文獻報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I新技術的應用,PWI成像呈等低灌注,表明其實際上是一種無顯著血管增生的乏血管腫瘤,這種低灌注的特點可以和大多數顱內明顯強化的腫瘤相鑒別,如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等。在MRS成像上,NAA降低,Cho升高,可有特征性的Lip峰,并認為Lip峰可能與腫瘤內微觀壞死、大量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細胞膜成分更新加快有關[6-9]。
3.3 鑒別診斷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常需與高級別膠質細胞瘤、腦轉移瘤及腦膜瘤鑒別。高級別膠質瘤腫瘤血供豐富,腫瘤易出現壞死、囊變、出血,增強顯示不規則和花環狀強化;彌漫浸潤型淋巴瘤可累及深部灰質核團和白質通道,T2WI上可顯示腦橋、小腦、大腦白質及基底核廣泛高信號,邊界不清,與膠質瘤難以區別;另PCNSL表現為DW明顯高信號,ADC值低于對側正常腦白質,而膠質瘤DWI多表現為低信號,ADC值高于對側正常腦白質[10,11]。腦轉移瘤類似PCNSL,可出現單一或多發強化病灶,轉移瘤的水腫和占位效應明顯,好發于灰白質交界區,腫瘤小水腫大,腫瘤易出現出血、壞死,多伴有原發腫瘤病史或找到原發病灶;而PCNSL一般水腫和占位效應較輕。腦膜瘤有白質塌陷和腦膜尾征,位于大腦凸面的PCNSL與腦膜瘤鑒別困難時,血管造影有助于兩者的鑒別,腦膜瘤供血豐富強化明顯,且部分腦膜瘤為頸外動脈供血,而PCNSL是乏血供腫瘤,腫瘤強化不明顯。
總之,PCNSL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及腫瘤強化特征,應考慮到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可能性,但最終確診仍依賴病理。
[參考文獻]
[1] 耿道穎,馮曉源. 腦與脊髓腫瘤影像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251.
[2] 季學滿,盧光明,張宗軍,等. 原發性腦淋巴瘤與高級別腦膠質瘤的MR灌注成像對照研究[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9):1155-1158.
[3] 黃飚,梁長虹,劉紅軍,等.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淋巴瘤和高級別星形細胞瘤MR灌注成像的對照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3):276-280.
[4] 向超,李茂. MR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5):666-669.
[5] 呂鐵,梁宗輝,李克,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MR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8):1009-1011.
[6] 王繼偉,鄭紅偉,祁佩紅,等. 原發性腦內淋巴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J]. 中國CT和MR雜志,2013,11(4):8-11.
[7] Kuhmann T,Schnoter A,Dechent P,et al. Diagnosis of multifocal B cell lymphoma with preceding 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sions by single voxel proton MR spectroscopy[J]. J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0:259.
[8] 胡春淼,陳韻彬,陳英,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1H-MRS及PWI研究[J]. 中國CT和MR雜志,2012, 10(4):6-9.
[9] 胡裕效.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影像學診斷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6):629-633.
[10] 馬新星,陳銦銦,王中領,等.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與膠質瘤的DWI對比研究[J]. 放射學實踐,2012, 27(5):493-497.
[11] 張德輝,王麗君,魏強,等. 表觀彌散系數對腦淋巴瘤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J]. 磁共振成像,2011,2(3):200-204.
(收稿日期:2014-03-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