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學程導航”的理念就是根據學習的課程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規(guī)律,指導并引導學生高效地獲得相關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理念。它強調"以學定教",教師跟著學程走,學生是學習的、課堂的主人,教師的“導”為學生的“學”服務。仔細觀察我們的課堂,便不難發(fā)現,教師的導航策略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或“扶持過多”,引導越位,框住了學生的思維;或“撒手不管”,引導缺位。結合教學實踐,我對“學程導航”理念下的導航策略做了幾點思考:
一、品讀學情,把握“發(fā)展起點”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寫了這樣一段話:“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眰湔n時,教師要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品讀學情,準確把握學生的發(fā)展起點。
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年級的“年月日”一課前,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和不懂的問題,最終歸結為三個研究問題:(1)一年有幾個月?(2)一個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365天(366天)?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驗證和探索,很快就完善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體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因此,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也得到了張揚。
當然,教師品讀學生,除了要讀懂學生這些特點外,還要考慮學生所處的社會與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走近學生,教師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發(fā)展起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細致捕捉,展示“真實觀點”
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思考的氛圍,讓學生充分交流,真實地展現思維歷程。同時,教師要非常重視學生的各類觀點,時時準備著捕捉學生的真實想法,并根據學生的各種觀點,對課堂學習進行有效調控。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一課時,我讓學生做實驗,有人叫了起來:“我倒了三次,這個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耶!”這時,我聽到小劉同學在一邊輕輕地說:“我只倒了兩次!”我繼續(xù)巡視著,突然聽到小夏叫道:“我只倒了一次!”我故意設疑:“小劉同學做實驗時,只倒兩次,圓柱就裝滿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小夏同學做實驗時,只倒了一次,圓柱就裝滿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舉起了他們準備的圓柱和圓錐,再次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說:“他的圓柱和圓錐既不等高又不等底?!蔽翼槃菡f道:“看來,當圓柱和圓錐不等底不等高時,情況會變得復雜,也更不確定。那我們能不能說,圓柱體積就是圓錐體積的3倍呢?”學生馬上反駁道:“不能!應該說,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3倍?!薄?/p>
課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變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真實觀點,才能根據這些觀點靈活地調整教學進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精心設計,攻克“理解斷點”
建構主義者認為,認知失調會激發(fā)學生堅持去探究。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要善于尋找學生的“理解斷點”,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
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圓的認識”時,在備課中就發(fā)現學生都知道什么是圓,而不知道圓是怎樣形成的?
于是,我在課前設計了一個尋寶游戲:有一個寶物藏在距離小明左腳3米的地方,請大家猜猜,寶物可能在哪里?”學生聽到這個有趣的問題,都有點躍躍欲試。我用點表示出小明左腳所在的位置,用鉛筆長度代表3米的距離,讓學生上黑板擺放“寶物”(磁鐵),同時一直在追問:“寶物還可能在哪里?寶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個?放寶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隨著擺的“寶物”逐漸增多,學生漸漸明朗:原來寶物所在位置的軌跡構成了一個圓。
有人說,數學就是要讓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教師精心設計認知沖突,誘導學生去思考,引領學生接受新的思維挑戰(zhàn),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四、充分預設,巧提“輔助支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引進輔助問題。如果你不能先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可先解決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更容易著手的有關問題?一個更普遍的問題?一個更特殊的問題?一個類比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當學生碰到困難時,教師要適時補充“輔助支點”,排除學生的思維障礙。
一位教師教學六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例題如下: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jié)M。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教師教學例題后,又將例題的關鍵句改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這是對例題的拓展。學生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類題的區(qū)別,教師問道:“剛才,我們學了兩種類型的題目,這兩類題目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拋出去后,學生沉默了。所幸的是,這位教師還比較機靈,他馬上提醒學生看例題和拓展題的關鍵句,問道:“這兩道題中,大杯小杯分別是什么關系呢?”先讓學生明確,例題的兩個量是倍數關系,而拓展題的兩個量是相差關系。接著再問:“在替換中,這兩種情況有什么不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以下規(guī)律:當大杯和小杯是倍數關系時,杯子個數變了,但水的總量不變;而當大杯和小杯是相差關系,杯子個數不變,但水的總量變了。通過這樣的后續(xù)引導和比較,學生對這兩種替換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無法領悟,教師就應提一些輔助性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問題的本質。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積極而主動地課前預設,只有做到“胸有成竹”,臨場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教學過程充滿著生命氣息,它是復雜而又鮮活的,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細致捕捉學生的真實觀點,精心設計認知沖突,適時補充后續(xù)問題,引導學生走上積極的探究之路,課堂教學會因此顯得靈動而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