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紅
著名數學教育家H·Freudenthal說過:“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所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通過義務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初中數學課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探究意識。本文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作了如下一些嘗試:
一、創設生活化情景
生活化情景就是根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把數學知識、數學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生活情景中去,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數學學習的世界。
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應該密切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合理組織教材,充分挖掘潛在的生活素材,找準每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生活中的經驗,使之產生美感,培養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學習數學目的是為了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運用數學的能力是未來公民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我認為,在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中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1.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大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這些數學知識,而是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
2.精心設計練習,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
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責任是盡其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并掌握知識,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學以致用,應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分析、直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最終的目標。數學源于生活,更應應用于生活。
3.加強建模訓練,培養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是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學能力的關鍵一步。如:“一次函數的應用”中有例題:A城有肥料200噸,B城有肥料300噸,現要把這些肥料全部運往C、D兩鄉。從A城往C、D兩鄉運肥料的費用分別是20元/噸和25元/噸,從B城往C、D兩鄉運肥料的費用分別為15元/噸和24元/噸,現C鄉需要肥料240噸,D鄉需要肥料260噸,怎樣調用總運費最少?在教學時,我首先設計了幾個問題:⑴影響總運費的變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別運往C、D兩鄉的肥料量共有幾個量?⑶這些量之間有什么關系?解決這三個問題后引導學生建立總運費與其中一條運輸路線上的肥料運送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模型,從而利用函數的最值來解決問題。其實,在解應用題時,特別是解綜合性比較強的應用題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建構一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對選編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利潤、保險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通過建模訓練,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定義、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從現實世界中經過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數學模型,與現實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可以反過來應用于現實世界解決各類實際問題。
4.拓展生活實踐,為學生打造運用數學知識的平臺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堅持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過來又應用、服務于生活,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實施了這樣的實踐活動——看一看,誰從生活中發現的軸對稱圖形的實例多。這樣一來,匯報課上爭先恐后的情形別提有多熱鬧了。而且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增強了他們實踐操作能力,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的中間,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培養他們認真觀察并自覺的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動性。
5.鼓勵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
只要你留意,你就能發現,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如在統計初步的“成功與失敗”“機會的均等與不均等”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投硬幣”“猜紅白球”和“搶30”游戲,學生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學習;通過計算彩票500萬的中獎率,學會用概率解決生活中抽獎問題,學會正確對待各種促銷活動。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通過到生活中去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又把數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只是在課堂的書本里、不再枯燥無味,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而是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把數學知識溶進常見的生活場景中,發現數學就在身邊。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