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錫芳
【摘 要】為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我國一直都在對教育教學進行革新,而新課標改革便是我國教育的一件大事。隨之而來的便是教學手段的與時俱進。本章就新課標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新策略進行探討,以抒己見。
【關鍵詞】新課標改革;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高中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學習階段,這時的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運用能力都需要在原先基礎上有一個質的飛躍。而新課改前提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更要做到這一點,即在重視化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社會主題和知識的應用,加強其與社會實際的聯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學習邏輯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塑造,旨在為國家培養實用創新型人才。在這種新環境下,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學生也要改變以往僵化的學習模式,通過師生互動來適應課改,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章就對如何實現化學教學策略的轉向提出幾點建議。
1.教師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教學理念的落后與先進直接會對學生學習的好壞造成影響。我國教育部門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將師生觀的轉變作為新課改理念的核心。所以,為了順應改革的潮流,教師的教學手段也要實現轉向,改變以往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從而樹立民主科學平等的教學理念,以便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服務。而教師教學的新理念不僅體現在其教學思想上,還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革新上,以下面教學內容為例。案例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教學
本章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相關概念和能量變化(吸熱、放熱)的本質原因并最終能夠靈活運用。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便是教師滿堂灌,一股腦地將相關理論拋給學生,讓學生熟記概念然后根據相關概念答題,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做題時也是死記死套,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僵化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只會做題不會解釋其原因的一個重要原因了。為了扭轉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在教學時就應該有所改進。
這章的教學內容與初三的質量守恒定律有相通之處,所以,高一的學生對此并不陌生,而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思考本節和原先所學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不同,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思維就不僅僅局限于本章了。在學生提出自己答案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理解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而不是主觀臆斷了。同時,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能力之外,更要注意學生的學以致用。而為了有效地考察學生靈活性,教師在選擇練習題時也要有所側重,不要專挑老套、俗爛的題型給學生練習,而要注重新題型的培訓,加強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訓練,這也是新課標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如下題:
1840年蓋斯根據一系列實驗事實得出規律,他提出“若是一個反應可以分幾步進行,則各步反應的反應熱總和與這個反應一次發生時的反應熱相同”,參照它回答:現已知道熱化學方程式:
C(固、金剛石)+O2(氣)=CO2(氣)+395.41kJ
C(固、石墨)+O2(氣)=CO2(氣)+393.51kJ
則金剛石轉化為石墨時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固、金剛石)=C(固、石墨)+1.90kJ;由熱化學方程式看來更穩定的碳的同素異形體是(碳)
顯然,這道題是意在考察學生對能量變化本質原因的掌握,但它與傳統的題型存在很大的差別,那就是它在考察能量變化本質原因的同時考察了碳的性質,這就使得學生將初中的化學知識和高中所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學習體系的形成。而傳統的題型則沒有這一優勢。如: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態水時放出48.40KJ熱量。則表示上述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B)
A.8H18(l)+25—2O2(g)=8CO2(g)+9H2O(g);ΔH=-48.40kJ/mol
B.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kJ/mol
C.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kJ/mol
D.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48.40kJ/mol
這便是傳統題型的設定,這種題型只單單就學生目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對能量變化本質原因的考察過于僵硬,缺乏靈活性,不能很好地體現新課標的改革要求。所以,教師在平常教學中就應該多注意新型題型的出現并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更新,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2.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告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養成獨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新課改的目的也是要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所以,學生應該做到減少對教師的依賴,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本質上弄懂知識結構并且使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2.高中化學內容的歸類
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清晰的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高中整本教材的學習章節進行一個整體的分析,而這個分析的具體過程是由學生單獨或是通過討論的形式來完成的,教師在此只是一個引導者。而我們知道,高中化學課程內容雖然在不同模塊之間,但它們內部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我們對它稍加研究就不難發現,高中化學是以物質結論理論和物質變化理論兩大部分組成,而之前的《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則是聯接初高中化學的紐帶,這樣一來,龐大的化學體系就被分成了三部分。然后,我們再對每個部分的子部分進行分類總結,結果發現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都屬于物質結論理論,而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化學反應規律、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等恰恰是屬于后一理論體系,如此一分,整個化學框架就清晰可見了。如果學生能養成這樣的自學和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那么化學的學習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所以,為了適應新課標改革,實現高效靈活的教學模式,切實培養高素質人才,眼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應該從教師和學生雙維度進行改變,實現教師新教、學生自學的互動教學,從而真正地做到優化教學效果,為我國教育注入活水。
【參考文獻】
[1]譚建輝.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理念.學術研究,2013(1)
[2]李翔.論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現代閱讀,2011.10(10)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