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霞
【摘 要】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未來教育做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21世紀是網絡信息的時代,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把創新教育融入學科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離不開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信息技術應真正被當作信息交流工具來教、來學、來運用。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創新能力;途徑;實踐效果
創新是一種精神,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但創新更是一種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種具體操作能力,它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技術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在教學中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創新教育氛圍
有位專家指出:活躍、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新課改下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創造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它可以創造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創設生動的動畫世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可以創設虛擬的世界,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自由自在的展開想象的翅膀;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趣味化、生動化、形象化,使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創新中。又如:在練習或小組討論時放一曲輕松、柔和、優雅的音樂,為學生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以緩解學生學習中的緊張感,激活學生的思維,在這種氛圍中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會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學生的思維會像脫韁的野馬在知識的原野中縱橫馳騁,而這種活躍的思維正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二、及時發現、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為學生的創新創造環境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的最高層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創新,人類就沒有今天的文明與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及時發現、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為學生的創新創造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寬松、積極、探索、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嘗試創新”的意識,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于參與,就是成功。
三、實施“分層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過去“統一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很難照顧到全體,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許多教師往往偏愛尖子生,而忽略甚至輕視中、差等生,課堂上很少給他們表現和實踐的機會,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這樣,中、差等生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上課時生怕老師提問到自己,討論問題時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操作時不能大膽的實踐。這種現象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而積極地實行“分層教學”,可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把一個班集體分成幾個小組,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小組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給各個不同層次的小組布置不同難度和特點的任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與合作,使教學形式呈現流動化、多樣化,讓每個學生都有實踐與鍛煉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體驗一次次成功,創造一次次奇跡,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
四、利用網絡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探索精神
利用網絡自主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良好的局域網絡和因特網的環境,為創新性學習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和理想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而要發揮好協作學習的方法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的豐富的信息對學生的可能存在差異實施較大面積的覆蓋,從而實現對個性化較全面的關照,并且計算機網絡可以擁有較大預設空間的課件,學生能從課件中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服務,另外計算機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學生得到適合的教師指導和同伴交流。
五、科學評價,激發學生創新動機,鼓勵學生不斷創新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如果我們用傳統教學評價方法去考核他們的學習效果,將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削弱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難以發揮出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中還需要對評價方式加以改革,使信息技術教學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將對學生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和創新精神的體現上,給所有的學生以肯定或激勵,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鼓勵學生不斷創新。我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主要注重“創意實踐”的考核,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當中去。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創作,使他們完成的作品盡可能精致、生動和富有靈性。這種評價方式帶有課題研究的性質,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從而達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老師,只要教師樹立創新意識,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究、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地努力探索各種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造教育的因素,大膽地讓學生自由發揮,挖掘其潛在的創造因子,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的能力;要以先進理論來展現全新的教學思路,那么,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定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宋開永.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應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唐天池.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3]陸宏.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4]顧衛.淺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創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新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