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應聯系學生生活,創設各種情境,合理地利用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和提高實踐探究能力的目的。要實現這一目的,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利用生活情境,便于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利用故事情境,便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游戲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總之,教學時要“活”用教材,用“活”例題,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要使創設的情境,能真正為學生積極自主探究服務,這樣數學課堂才會生機盎然,煥發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識的形象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合理地利用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和提高實踐探究能力的目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幾點認識。
一、利用生活情境,便于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聯系學生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可以借用有關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
如,我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整理與復習中《常見的量》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們想不想認識他?
課件出示自我介紹:
我叫李小宇,今年上二年級,我出生于2005年2月29日,我是個矮胖子,才1.25分米高,卻有62克呢!因為身材太胖,我跑步特別慢,跑50米要18分鐘。我家住在新村,家里房子可大了,足有150米呢!我很可愛,希望我能成為大家的好朋友!
剛才大家看了李小宇小朋友的自我介紹,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這樣一個情境,學生很容易發現在我們生活中,李小宇的自我介紹存在許多敘述不正確的地方,然后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對所學單位進行整理,最后來幫助李小宇同學改正敘述不正確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不但獲得了知識,還在生活中運用了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深刻印象,效果非常不錯。
二、利用故事情境,便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誘導學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通過故事情境獲取知識。但在創設故事情境時要做到在故事中滲透知識,使學生通過聽故事來完成對知識的表象的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印象。
如,在教學“零”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課件展示過程):
一個星期天,小明一家到郊外開展釣魚比賽,剛開始一會兒,爸爸就釣了一條大魚,隨后媽媽和姐姐都釣到了數量不等的魚,可是不管小明怎么努力,到比賽結束都沒有看見魚的影子,他非常懊惱。從小明懊惱的表情中,“零”就出來了:小明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零”表示。
三、利用游戲情境,開展教學活動
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它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直接因素。小學生天生就喜歡做游戲,如果在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游戲情境,把教學中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用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游戲展示出來,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探究意識和參與能力。但在設計游戲時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利用游戲感知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數大豆”游戲。想不想看1000顆大豆究竟有多少?(想)——我們先數出100顆,看誰數得快。準備——開始!(學生數,教師計時。)剛才我看了一下表,最快的用了1分鐘左右,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計算1分鐘,試想一下,一個人數1000顆,要用多少時間?(10分鐘。)怎么算的?(1×10=10分鐘。)再試想一下,一個人數10000顆,要用多少時間?(100分鐘。)怎么算的?(10×10=100分鐘。)這樣,學生從游戲中感知了百、千、萬的大小,建立起了百、千、萬的初步概念,從游戲中感知了概念,從而獲取了知識。
2.利用游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先在班上開展“找朋友”游戲:56個學生,4人一組組成朋友,看有沒有剩余的人;7人、8人一組呢?5個人一組呢?組成11組,多1人;6個人一組,組成9組,多2人……為什么有時沒有多余,有時多1人,有時多2人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樣,學生從無意到有意,從有意到發展問題,在他們大腦中初步形成了“余數”的表象,教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總之,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給新知識的引入提供了一個豐富而生動的平臺,教學時“活”用教材,用“活”例題,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在情境中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有豐富的內涵,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數學,數學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情境創設不要形式化,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活、故事、游戲的情境,不要讓情境光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內涵,要使創設的情境真正能為學生積極自主探究服務,這樣數學課堂才會生機盎然,煥發活力。
(作者單位 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龍溪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