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柱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蓬勃發展,無疑給教育事業增添了新的活力。我認為,在現代教學手段下,應用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促進素質教育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它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幫助和誘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領悟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單項輸出與反饋變為多項輸出與反饋,多方面、多角度地調動學生感官參與學生活動,更有利于轉變差生,使之走出低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智力開發。
一、科學選擇電教媒體,建立電化教學體系,促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
運用電化手段進行語文教學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從讀寫訓練到聽說訓練,從課內到課外,按各階段的教學要求做出整體設計,有系統、有層次地進行,使之成為比較完整而有切合實際的體系。充分發揮投影、錄音、錄像的作用,把新聞片、故事片和科教片等引入課堂廣開信息渠道,擴大教學范圍,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手段。優化課堂教學,促進素質教育與運用電化教學要相輔相成,逐步加深。合理運用電教媒體,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對差生轉變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開發情感,把握契機,推動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認為,情感的開發是一個人智力開發的催化劑。抓住教學重點,落實教學難點,掌握學生特點,也就是把握了教學契機。對“學困生”而言,開展情感教育,掌握契機是關鍵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前全盤考慮,周密計劃,反復演示,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進行素質教育就要捕捉這種“契機”,就要慧眼識火候,抓住突破點,因勢利導方能勢如破竹。
就語文教學來說,詩歌散文大部分文并茂,有的強烈,有的豪放,有的深沉,有的悲壯;語言上也大部分質樸自然,洗練靈巧。而學生智力不一,思維不齊,感情不調,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感情基礎,選擇適當的音樂播放,以達到渲染氣氛,引起學生共鳴之
目的。
記敘文(包括小說)體裁,一般情節曲折,線索清楚,人物形象鮮明,對于課文特定背景,在常規教學條件下單憑口頭講解不易把握。尤其是“學困生”,如果用點化教學,這個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例如,《老山界》《七根火柴》《草地晚餐》等課文,教師應先放配以音樂的《長征》詩,然后打開錄像(音)機播放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部分剪接鏡頭和背景介紹。這樣無需教師多講,學生對紅軍長征的史跡就了解無疑了。教學時,必須做到課堂氣氛與課文內容的吻合。如,教《最后一課》要用一種悲憤的情感,教《連升三級》課堂氣氛要詼諧一些,教《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感情要強烈一些,教《革命烈士詩二首》時感情要豪邁一些,如此等,造成某種氣氛引起學生共鳴,形成直觀教學,突出教學難點。此舉也不乏是進行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走出低谷的可行性辦法。這種做法,不僅是那些“尖子生”能更上一層樓,就是“學困生”也能從中領悟感知,潛移默化,既能接受書本知識教育又能收到思想教育,開發其思維,增加其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
三、轉變觀念,改善育人的環境,為“學困生”營造轉化條件,提高課堂教育
“學困生”并非樣樣俱差,不可救藥。而只是某一方面或某個集體中相對比較表現欠佳與教育者主觀愿望之間存在的差距者而言。“學困生”形成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如真能搞好素質教育,長期不懈,“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就不成問題了。為此,我們今后在實際的工作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為學生營造改過的氣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俗語說得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人們成長離不開生活環境,環境對其成長也起著重要熏陶作用。所以運用電化教學既能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又能不斷強化他們那尚未穩固的轉良意識,同時也能從狹小的活動環境里跨越時代,感知社會。當然,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訓練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的教學思想,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須使所有學生的信息及時反饋到教師的手中,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轉化“學困生”,使之走出低谷提高課堂效率之目的。
當然,素質教育尚在發展階段,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以實施電化教學,只有這樣兩者有力地結合起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一定會擺脫那種“一只粉筆一張嘴,一塊板擦一身灰”的局面。在改革的浪潮中,借助電化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我們的教育事業定會甘露化春雨,得以鵬程萬里地發展。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黑圪塔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