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
一、該實驗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章第二節《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這節內容中《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氣》是兩個教師演示實驗。二氧化碳、氧氣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看不見摸不著,通過該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同時消耗了氧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呼吸作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演示實驗。
二、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1.原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氧氣具有助燃的性質。
原裝置:(見教材)
2.不足
(1)器材較多,準備繁瑣。兩個實驗得準備兩套不同的裝置,且裝置中用到的試管、L型彎管、漏斗等都是一些玻璃儀器,易碎。
(2)裝置不能連續、重復使用。該裝置中漏斗使用棉花塞住也會有少量二氧化碳溢出,并且因為使用灌水法排氣,瓶中有水,部分二氧化碳會溶解于其中,進一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濃度。而讓種子繼續呼吸產生足量的二氧化碳需要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教師如果需要在多個班連續演示,就得準備多套裝置,麻煩而浪費。
(3)澄清石灰水得現配現用,放置久了容易產生沉淀。并且遇二氧化碳變渾濁的現象,在實際課堂上,教室后排學生看的不是很清楚,容易打擊這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該實驗沒有設置對照組,呈現的結果,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三、實驗創新及改進之處
1.改進后裝置
(略).
2.優點
(1)裝置的所需材料很簡單。透明的礦泉水瓶、紗布(或者絲襪其實更好)、注射器。這些材料生活中很常見,體現了綠色、環保、安全的理念,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2)用紫色石蕊溶液代替澄清石灰水。石蕊溶液易于保存,無需臨時配置。藍色石蕊溶液遇到二氧化碳變成紅色,顏色變化更明顯,易于學生觀察,且二氧化碳與石蕊溶液的反應比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更容易發生。這個裝置簡單方便且安全,只是一個礦泉水瓶,便于在學生中傳閱,使其觀察更清楚。
(3)使用注射器將石蕊溶液注入瓶內,發生顏色變化后,同樣可以用注射器將反應后的溶液吸取出來,保證了同一裝置可在多個班重復試驗。
(4)增設了一組對照組——煮熟的種子,更能說明只有活的萌發的種子才能使呼吸作用產生產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氣。
四、實驗用具
透明礦泉水瓶、紗布(或絲襪)、紫色石蕊溶液、注射器、萌發的種子、煮熟的種子。
五、實驗原理
紫色石蕊溶液遇二氧化碳變紅色、氧氣具有助燃的性質。
六、實驗過程
1.驗證二氧化碳的產生
將等量紫色石蕊溶液分別注入A、B裝置中。
觀察并對比A、B裝置中石蕊的顏色變化。
2.驗證氧氣的消耗
將點燃的蠟燭深入瓶中,觀察蠟燭燃燒的狀態。
實驗結束后,打開注射器將反應后液體取出,密封,以備下次實驗使用。
七、實驗效果
A裝置中加紫色石蕊很明顯呈現紅色,而B裝置不變色,說明A中種子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將點燃的蠟燭深入瓶中,A瓶很快熄滅,而B瓶能持續燃燒更長時間,充分說明A瓶中氧氣在種子呼吸作用過程中被消耗了一部分。
八、自我評價
1.實驗器材少,裝置簡單,綠色、環保、安全。
2.操作簡便,顏色變化使得現象更明顯。
3.裝置具有可重復操作性,有利于教師在多班演示。
4.設置了對照試驗,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作者單位 湖南省長沙市長雅中學)
編輯 王團蘭